摘 要:物理是研究物質運動一般規律以及物質基本結構的自然科學,屬于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由于物理學科涵蓋內容多,輻射范圍廣,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難點。因此,合理選擇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已成為提升物理成績的一條高效路徑。文章著眼于初中物理教學實際,圍繞新型物理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選擇;創新
初中物理是一門重實踐、重實驗、重推理的綜合學科,如果采取傳統的“講與學、聽與練”的教學方法無益于知識的消化與吸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效甚微。因此,教師應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利用課堂互動、情景演示、實驗滲透等多種教學方法,構建一個高效的教學課堂。
一、 興趣導入,理念創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一旦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物理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因此,教師應當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創新教學理念,圍繞學生的主觀需求,整合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完全融入物理教學課堂當中。
(一)情境演示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歌德曾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可見,對萬事萬物的探索與學習均始于興趣。對于初中物理學科來說,如果沒有興趣作為學習動力,學生就不會掌握深奧的物理學原理,不會領悟物理學精髓,進而經常遇到學習瓶頸,甚至對物理學科產生畏懼與厭煩心理。針對這種情況,物理教師應擅于運用情境演示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習熱情作為切入點,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情境當中,幫助學生破解物理難題,引導學生走進神奇的物理世界。
比如在學完《簡單機械——杠桿》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交通工具——自行車,讓學生認真觀看視頻教學課件。自行車從結構上說屬于簡單機械的組合,可以把車把手看作一個省力杠桿,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時,可以省很多力氣;自行車的剎車閘也可以看作一個杠桿,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時,也可以省力。如果將自行車的腳踏板與大飛輪、小飛輪及后輪組合成一個輪軸裝置,當動力作用在輪上時可以省力,如果動力作用在軸上時,蹬起來就比較吃力。通過這種情境演示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與視頻課件中自行車行進的場景產生共鳴,同時,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大有幫助。
(二)設置游戲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物理知識點,設置一個游戲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輕松掌握物理學知識。
比如在學到《摩擦力》的知識點時,教師首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合作小組,每個小組以5-8人為宜,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四輪小車和一個30度角的木板長斜面作為游戲道具,讓學生根據摩擦阻力的物理知識,利用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使四輪小車停留在木板長斜面的中間位置,并比較一下哪一個小組用時最短。當學生明白了游戲規則以后,即刻進行游戲環節。在游戲過程中,有的小組利用厚厚的白紙作為阻力介質,有的小組利用帶有紋路的紙張作為阻力介質,有的小組利用身上穿的棉質衣物作為阻力介質。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對學好物理知識也起到積極的促動作用。
二、 實驗導入,模式創新
物理學科包含的理論概念較多,涉及的物理原理較多,如果一味的采取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極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物理實驗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識做好鋪墊。
(一)課堂實驗滲透,問題情境創設
物理實驗是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每一個單元知識點都涉及課堂實驗,因此,教師應當借助于課堂實驗,利用創設問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步了解和掌握物理學原理,學到更多的物理學知識。
比如在學到《質量》知識點時,需要學生“會正確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教師可以改變先講要求、后實驗的傳統做法,利用學生對天平的好奇心,每個小組下發一個標準的鐵塊(79g),讓學生用手邊的天平試著測出鐵塊的質量。任務下達后,學生滿腔熱情投入到測量中去,但因缺少天平使用經驗,學生實驗過程中會出現諸多困難:有的不取膠墊就測量,有的沒有調平就測量,有的沒有游碼歸零,有的不知道物體放哪個盤里……于是學生開始看書找辦法、小組商量方案、問同學問老師……一團忙碌之后,有的組根本沒測出來,就是勉強測出數據的幾個小組,結果也是五花八門,并不是79g。這時候教師因勢利導,讓同學們說出實驗中出現的困惑,查找天平使用說明,相互解疑答難,教師適當點撥,最終得出正確使用天平的方法,然后重新準確測量出鐵塊質量。學生學得開心,聽的認真,真正做到了“疑為學之始”。在評估階段,教師再向學生提出幾個質疑問題,如:加減砝碼的順序是怎樣的?讀數時看游碼的左側不是右側?調平的口訣是什么?等等,讓學生自己發現和總結,最終達到知識鞏固、細化和提升。
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自主設計實驗,拓展學生視野
過去,在物理實驗課堂,教師常常忽略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個人潛能的挖掘與開發,導致學生在教學課堂始終處于被動位置,物理成績也差強人意。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可以把物理實驗環節交給學生,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自主實驗時間,通過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自行設計物理實驗,這樣,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并對相關的物理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以《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為例,這個實驗使用的器材主要包括:彈簧測力計、橡皮泥、燒杯、清水以及濃鹽水。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首先向學生講述這個實驗需要驗證的問題。即:浮力是否與物體體積有關、浮力是否與物體密度有關、浮力是否與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浮力是否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浮力是否與物體的形狀有關、浮力是否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然后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先測出重力G,然后將物體放入液體當中,讀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接下來根據浮力公式,F浮=G-F拉,計算出浮力的數值。通過實驗以及浮力計算公式,學生能夠快速判斷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以及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這種自行設計物理實驗的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在自主實驗當中,可以醞釀出更多的新方法、新創意、新點子,進而使實驗過程更加具有趣味性與實用性。
三、 合作探究,方法創新
由于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良莠不齊,以至于物理成績也存在較大差距,為了幫助物理成績差的學生快速提高成績,在物理教學課堂,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遵循“能力均衡”的原則,合理設置合作學習小組,使每個小組當中優秀學生與后進學生比例保持相對均衡,并圍繞課堂講授的知識點,設置一些階梯式的物理問題,使小組成員通過思考與討論的方式,解開問題謎團,得到最終的正確答案。
(一)小組合作互動,挖掘個人潛質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發揮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深入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質,物理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小組互動討論的教學方法,利用教學過程中質疑環節,將班級學生劃分為6-7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后,小組成員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小組間達成共識后,教師選擇學生代表負責回答問題,根據小組成員的回答情況,評選出最后的優勝小組。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并打造一個共融共進、和諧高效的互動課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的教學壓力。
比如在學到《牛頓第一定律》的知識點時,首先,教師將定律內容進行簡單闡述: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時,教師可以針對定律內容提出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定律中論述的運動和力是怎樣的關系?”在接收到教師的問題后,各個小組即刻進入到熱烈的討論狀態,當討論結束后,教師讓每個小組各選擇一名學生代表負責回答這一問題,最后,教師再根據本單元重點內容予以總結,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種合作互動的教學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質大有裨益。
(二)小組互相設疑,培養物理思維
為了增強學生學好物理知識的自信心,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角色互換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教師的角色”,把課堂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這種方法主要是以合作小組為單位,通過小組間相互提出物理問題的方式,構建一個知識互動的高效課堂。
以《光的折射》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及時消化和吸收與光的折射相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一些基礎性概念講述完畢后,將剩余的時間交給合作學習小組,正確引導小組成員結合教師講述的內容,設置一些物理問題。比如以小組A和小組B為例,小組A向小組B提出的問題是:“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而小組B向小組A提出的問題是:“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根據教師此前講授的內容,兩個小組經過思考和討論后,能夠快速得出正確答案。小組A:“折射角度隨著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入射角度增大,折射角度也增大,但是二者之間并不存在正比關系。”小組B:“折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入射光線與折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這種方法既能夠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對物理成績的提升也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四、 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初中物理教學課堂,教師針對所學知識點,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果將創新教學理念引入到教學課堂,學生不但能夠熟練掌握物理知識,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科學視野,為后續學習更加復雜、深奧的物理知識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振軍.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創新[J].速讀,2018(9):105.
[2]柏青巧.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創新探析[J].科普童話,2018(15):12.
作者簡介:劉兆輝,河北省承德市,河北省承德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