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當前課堂教學中,立足學生個性差異,滿足學生個別需要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最大發展顯得日益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及家長的迫切需求。文章聚焦新課標視野,從課堂講授、課后輔導、英語活動以及作業布置四個維度展開,探討高中英語差異教學的實踐與應用,旨在提高課堂有效性,促進班級學生的充分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英語;差異教學
一、 引言
隨著新課標對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迫切要求,以及大眾對人才培養觀念的更迭,實施差異化的課內外教學已經成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一方面,學生能在差異化的教學環境中體驗到學習的動機與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師也能通過差異教學提升課堂效率。將差異教學置于新課標視野下的研究相對欠缺,一些教學策略也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來源。因此,將差異教學與課堂實踐緊密結合,能夠有效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 高中英語差異教學的理論依據及其必要性
1983年,著名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多元智能理論將智能定義為解決問題或創造出某個社會重視的產品的能力,并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這些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進行組合,使得個體的智能各有差異。華國棟教授在《差異教學論》中指出,在集體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并且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保障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除了個體智能的差別,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興趣、學習基礎和風格也會影響其對知識的習得。高中生在心理上處于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階段,在學習能力上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當對學生群體加以分析,針對不同學習特點的學生實施差異化教學,力求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三、 新課標視野下差異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一)改變課堂講授,提高學習積極性
1. 創設情境,提升學困生信心
新課標要求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觀,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科核心素養。以牛津高中英語M8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為例,以情境教學、合作教學和發現教學為抓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差異化教學。
學困生由于基礎弱、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很少主動提問或思考。課文圍繞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展開,設問如下:Which literary book do you like best? Can you tell us more about it?通過創設連續設問的情境,初步調動學生興趣。接著,筆者在黑板上寫下培根關于閱讀的名言: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讓學生猜測三個形容詞的含義,許多學生積極思考后給出了不錯的翻譯,比如一位基礎薄弱的學生,思考后能說出“閱讀使人充實,討論使人熟練,寫作使人嚴謹”這樣的句子。通過創設文化語境進行課堂導入,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浸潤英語文化。
2. 開展合作學習,助力中等生表達
中等生在班級中占比最大,往往存在自我效能感較低,競爭意識缺乏的特點。為了激發這一群體的潛力,筆者挑選六位學習能力突出的同學擔任評委,再將班級隨機分成六組,圍繞課文中What it really means to be a gentleman?展開探究,每人給出至少兩條建議,最后派代表進行英文總結陳詞,由評委打分決出優勝組。通過合作與競爭學習,不僅能調動大部分中等生的積極性,還能幫助他們克服惰性心理,自信地表達觀點。
3. 探究發現學習,啟發學優生思維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在發現學習中,學習的內容以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在課堂教學中,辯論是實施發現教學的有效途徑,考慮到英文辯論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比較適合學優生。通過課文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課本以外的發散性思維訓練,對文中的主題句Wealth does not buy happiness and that friend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 fancy education.展開探究,確定正方辯題:Wealth can bring happiness,反方辯題:Wealth cannot bring happiness.立題貼近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有助于寫作的思維訓練。
(二)完善課后輔導,助力重難點突破
1. 實施個別與集體輔導
課后輔導是課堂講授的必要延伸,也是實施差異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不斷完善課后輔導的形式與內容。
首先,筆者利用班主任優勢,能夠及時全面地了解班內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情況,對于課堂理解有困難的學生,利用課間自由活動時間,進行個別輔導,為提高輔導效率,可以一次集中有相同問題的幾個學生,這需要教師提前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合理分層,這種個別輔導方式比較適合結構性知識的講解,如語法規則等。其次,解題技巧的講授適合對全班進行集體輔導,筆者通常利用課堂前五分鐘,對閱讀技巧、寫作技巧等展開集體輔導,也可以對上一節課的難點或者作業中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鞏固。比如,就閱讀技巧而言,結合作業中出現的具體例子,向學生強調找證據的原則,所有的推斷必須基于文本,切忌根據主觀臆斷和生活經驗“憑感覺”做題。
2. 開展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也是開展校外輔導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家長希望參與孩子的學習規劃。基于對家長性格特點、文化程度的了解,筆者選取部分學困生,讓其家長適時地參與孩子的英語學習,如基礎詞匯的識記。班級有一位學生的母親是一位教師,具備良好的教育素養,筆者與家長進行了密切溝通,對如何輔導孩子識記單詞給出建議,并請家長做好監督。半學期下來,學生的詞匯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當然,家校合作存在其局限性,但是它越來越成為當下教育教學的一種趨勢。
3. 借力線上教學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線上教育的推廣旨在給孩子提供有效的課外輔導,經過合理利用,線上教育可以成為差異教學的有效補充。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所需課程,師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課后答疑。
線上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后學習方式,應該得到更多教師、學生及家長的重視。能否利用好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習習慣優異的學生往往能夠根據自身實際利用好線上教學平臺。當前廣泛開展的線上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終身學習提供了一個視角,家庭和學校需要一起轉變觀念,引導學生利用優質線上資源,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時代發展、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三)創新英語活動,樹立跨文化意識
新課標明確提出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英語學習活動,創新性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著力提升學生學用能力,樹立跨文化交流意識。
筆者所在的學校從班級到年級分別開展了spelling bee英語拼詞大賽。比賽形式教師讀詞匯,學生抽簽決定上場順序,并在規定時間內準確拼出該單詞,優勝劣汰,決出優勝者。為了在活動中實施差異教學,筆者緊扣教材,并拓展高考高頻詞匯,設計了三套不同難度的詞匯,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符合實際能力的詞匯參與比賽。一方面能調動學困生識記詞匯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兼顧學優生。實踐證明,這種兼具趣味性與觀賞性的詞匯競賽形式能夠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英語拼寫能力。此外,借鑒源于美國本土家喻戶曉的英文拼字競賽活動,能夠給學生營造跨文化交流的環境,使學生得到一定的跨文化熏陶。
(四)優化作業布置,體現分層教學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做好英語學習自我管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要求教師優化傳統作業布置,突出實踐性、效率性、創新性。教師應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和思考英語作業的意義與作用,重新設計英語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達到作業布置的目的并提高作業布置的效果。
以本市期末卷評講的詞匯部分為例,筆者設計了三種梯度的課后鞏固作業。對于學困生,重在學習理解,要求學生按照動詞、形容詞、名詞等不同詞性進行詞匯整理,各詞匯要正確發音拼寫并準確理解含義。對于中等生,作業的指導思想是應用實踐,除了掌握詞匯的基本含義,要求學生進一步按照義近詞、形近詞、一詞多義等類別進行歸納,并掌握其用法,比如義近詞evident, explicit; effective, efficient等。在多層次的學習活動中鞏固新知,促進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對于學優生,著重進行知識的遷移創新,要能夠綜合運用語言技能,熟練掌握詞匯在新語境中的應用,并能聯想其高頻考點。
優化分層布置作業要求教師考慮班級學生差異化的學習特點與能力,利用課程資源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創新作業內容與形式。
四、 結語
新課標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積極進行差異教學的實踐探索,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此外,教師應努力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差異化教學策略,立足實踐,改變課堂講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完善課后輔導,助力學生重難點突破;創新英語活動,樹立學生跨文化意識;優化作業布置,體現分層教學目的。實施差異化教學,需要實實在在地關注每一位學生學科能力的發展,著力提升其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浩峰.多元智能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英語教師,2015(15).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教學出版社,2001.
[3]王玉宇.新課標下高中英語作業布置及評價[J].英語廣場,2011(5).
作者簡介:
池昀瑜,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