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作為義務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和積極向上的道德素養,文章從新時代初中生接受勞動及道德與法治教育現狀出發,綜合分析了目前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詳細探究了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改革的有效措施,以期為新時期構建多元初中育人教育體系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初中教育;融合改革
一、 引言
在《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必須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全方面,探索契合中學教育體系的勞動教育課程,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務之一。
除了開設針對性勞動教育課程,更要結合其他學科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形成全面發展的新時期教育新機制。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素養和法制觀念,對勞動教育和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改革整合,有助于實現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教學雙效推進的良好局面。因此,文章將從新時代勞動教育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出發,針對課程設置與優化改革進行深入探析。
二、 新時代初中生勞動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現狀及問題
(一)初中生接受勞動教育現狀
1. 家庭生活影響初中生勞動教育
首先,以廣州市初中生家庭生活調查為例,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學生家長普遍存在缺乏系統勞動技能認知的顯著問題,無法為初中生提供基礎的勞動技能指導功能;其次,現如今絕大多數初中生屬于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中長輩的溺愛與幫助,未能為初中生提供自主勞動的實踐機會,導致很多初中生缺乏日常化的生活勞動教育與實踐;最后,當前初中生面臨繁重的課業負擔與激烈的社會競爭,父母長輩普遍認為學生就應該好好學習,而忽視了對其勞動能力的相關教育,在這種重成績輕勞動的家庭氛圍下,直接影響了其勞動素質與能力的發展成效,逐漸養成懶惰的錯誤勞動觀念。
2. 學校教育影響初中生勞動教育
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師教學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參與勞動教育成果。教育部門明確規定,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每周不少于1課時,但大多數勞動課程更多停留在應付上級檢查層面,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存在勞動教育這一內容,學校重視基礎理論知識、忽視勞動實踐教育成為常態,直接影響了初中生接受勞動教育的態度和成效;此外,除了日常班級課堂打掃工作,學生在學校內的勞動機會少之又少,由于學生在學校過著沒有勞動的生活,直接影響了其正確勞動觀念的建立。
(二)初中生接受道德與法治課程現狀
1. 教師應試教育理念影響課程教學
盡管新課程標準下愈加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受到學校升學率影響,導致教師仍然存在嚴重的應試教育理念。首先,教師在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滲透勞動教育時,更多是采用語言說教的方法,單調的教學模式無法引導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同時,由于缺乏實踐教學機會,學生無法依靠蒼白的語言感受勞動的重要性,教師與學生缺少思維溝通與碰撞的交流機會,直接限制了課程綜合教學實效;其次,初中道德與法治涉及學生的道德素養、法制觀念培養,更加注重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通過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自主探索,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但是部分教師依然采取單調的課程書本教學,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思維探索與實踐能力培養。
2. 學生個人發展影響課程建設
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偏向于個人行為和思想意識培養,再加上初中繁重的學習壓力,導致很多學生對待道德與法治課程缺乏主動性、積極性,甚至有的學生利用授課時間進行其他課程學習。造成學生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青少年階段學生的成長特點,另一部分則是因為中學道德與法治授課較為單調,與新時代初中生發展理念存在偏差;由此不難看出,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三、 新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及勞動教育課程改革實踐
(一)初中勞動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必然性
初中勞動教育更加注重勞動知識、技能等方面培養,要求通過開展社區服務、生產勞動、實踐活動等課程,使學生初步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職業意識,這與初中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目標具有密切關系。在傳統中學教學體系下,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兩個獨立個體,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厭倦心理,因此,將初中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融合改革的必然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道德與法治課程章節內容能夠為優化勞動教育提供充足的指導意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材涉及的《生命的思考》《在集體中成長》《走進社會生活》《勇擔社會責任》《建設美好祖國》等內容都能夠為開展勞動教育提供指導素材。因此,開展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改革,有助于促進初中勞動教育朝著更加明確的方向發展;(2)勞動教育能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供相應的實踐機會。勞動教育更加側重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實踐能力和吃苦耐勞的職業素養,而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感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在實踐中體會課程教學思想。通過分析可看出,開展初中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改革是實現雙贏的有效途徑。
(二)初中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實踐措施
1. 深挖教材資源,勞動教育走進道德與法治課堂
通過分析已經發現,初中部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存在很多內容都與勞動教育有關,因此在進行中學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首先就要深挖現有教材資源,將兩者進行有機整合,利用師生多元互動、多媒體輔助教學、實物展示等方法,將勞動教育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綻放生命之花》時,為了在幫助學生思考生命意義的基礎上培養吃苦耐勞、自我價值展現的正確生活態度,教師安排學生自由結組,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工作職業,開展實踐采訪活動,鼓勵學生走到街頭,與陌生人交流工作感想。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與農民、工人、職場白領、警察等不同崗位人員進行面對面對話,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探索,進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勞動精神。
2. 創新教學方式,開設多樣化實踐活動滲透勞動教育
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初中生的參與興趣,更加符合中學階段青少年的學習需求,因此,在進行新時代初中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實踐探索時,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達到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學育人的目標。比如,教師在進行部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在集體中成長》這部分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直觀感受集體力量和相處方法,可以在基礎知識授課結束時,組織學生開展班級墻面創意設計競賽,每個小組負責班級一片區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作業,并最終投票評選出最具創意小組。在這一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機會,學生在設計布置的過程中鍛煉了自身的勞動能力,達到最終教育目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班級宿舍文明大賽等活動,依托于活動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和道德素養。
3. 巧用家校合作,學校家庭共建常態化教育環境
家庭作為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直接關系到新時代初中生接受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成效。因此,在進行課程融合改革時,教師要充分發揮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功能,健全家校合作機制,為學生營造常態化勞動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環境。比如,在進行部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建設美麗中國》這部分教學時,組織學生開展了環保創作作品大賽,要求學生利用家長的職業資源或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親子創作資源,與家長一同進行環保作品或日常綠色生活方式創作活動,在活動中改變學生的環保觀念,共建綠色家園,達到勞動教育中培養敬業奉獻、有家國情懷的新一代青年的最終目的;除此之外,教師要通過及時與家長溝通,叮囑家長加強學生居家勞動鍛煉培養,引導家長自主設計學生個性化居家勞動鍛煉計劃,并將學生的勞動鍛煉成果、感想通過課堂、主題活動等方法進行充分展示,幫助學生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引導其修正錯誤的勞動觀念。
4. 擴寬實踐場所,校社聯合構建勞動育人新機制
在進行初中勞動與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改革實踐探究時,除了形成家校合作機制為學生營造常態化教育機制,學校還可以聯合周邊社會機構,擴寬實踐課程場所,通過校社聯合,共建新時代勞動育人新機制。學校可以在地方政府幫助下,與敬老院、地方企業、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勞動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供豐富的實踐場所。通過帶領學生開展敬老院義演活動、地方企業基礎崗位參觀實習、安排學生自主開設青少年興趣課程等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達到勞動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的。在這一環節,要將校外實踐教學作為勞動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嚴格規定初中生實踐課時,通過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評價機制,實現勞動教育常態化,提高學生參與校社聯合教育實踐課程的熱情,確保實踐教學達到計劃要求,幫助其在校社聯合機制下逐漸形成良好的勞動與社會責任意識。
四、 結束語
新時代更加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適應新時代育人理念,從當前愈加重視的勞動教育出發,系統分析了初中階段勞動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總體現狀與潛存問題;并通過理論分析勞動及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改革的必然性,從挖掘教材資源、創新教學方式、運用家校合作、構建校社機制四個方面實踐探究了課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夠對提升初中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綜合成效、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成.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內容一體化的實踐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20(7):60-64.
[2]李舒冬.基于《道德與法治》的勞動教育路徑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6):106-108.
[3]陶行知.談生活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向.勞動教育的問題、價值及實現路徑[J].江蘇教育,2020(1):58-61.
作者簡介:
駱鳳嫻,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