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語交際教學,能夠加強小學生的實際溝通能力,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口語交際教學對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性是十分重要與必要的。基于此,文章以目前小學高年段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的不足分析來做論文的切入點,并提出可行性的改善策略,旨在優化口語交際教學,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不足分析;改善策略;高年段
一、 引言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遞知識與技能、帶領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還要注重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與培養的必須要性,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形成優良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 口語交際教學中不足現狀分析
在目前小學高年段語文教學中,其主要的教學任務還是以“知識傳遞”為主要培養目標,而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是以“寫作”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的心里話“寫”出來。對于口語交際教學,并不重視。
首先,對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教師對于“新課標”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以往教學中的“聽說訓練”改成了“口語交際”,并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并不能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因此,仍會按照以往“聽說訓練”的方式去教學。這樣的錯誤理解,勢必體會不到“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在實踐教學中,學生也因此不會重視“口語交際”的訓練,師生的雙重不重視,也必然會造成“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無效的情況。
其次,教學目標設計模糊,不明確。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教學目標理解不到位,也必然會讓教學目標的設計模糊,不明確。“口語交際”與以往的“聽說訓練”相比,雖然都是鍛煉學生“聽與說”的能力,但“口語交際”對學生的培養更廣博。一方面,它不僅要培養學生聽“聽與說”的技巧,還要讓學生具備文明的舉談吐、待人處事的能力與更加自信的表現,因此“口語交際”教學目標設計更廣泛。另一方面,它是在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還要規范學生的日常用語,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態度與習慣,因此“口語交際”教學目標設計更全面。
再次,口語交際教學的形式較為單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多采用“問答、對話、討論”的方式來培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樣的形式較為單一,對學生的語言態度、情感與習慣等方面,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見,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的設計、組織與指導形式上,存在明顯的缺陷。與此同時,“口語交際”多是教師發起,學生多是“被交際”,這樣的被動方式,也不利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最后,教師對學生日常口語交際能力的關注度不夠全面。素質教育深化推廣的當今,“生本理念”是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而響應“生本理念”的前提,就是對學情有充分的了解,這樣在教學中因材施教,讓教學課堂更具針對性與實效性,進而把握課堂松弛節奏,讓課堂既有效,又高效。然而教師對學生日常口語交際能力的關注不夠全面,多以清晰、流暢、大膽等這幾方面去觀察學生,卻未能從學生日常口語交際的心理、方法與情感等多方面去考量,進而造成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不足。
三、 改善小學高年段語文口語交際的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學觀念,正確認知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目標是讓小學生要具備日常的口語交際的能力,在各種學校活動與生活場景中,能夠認真傾聽理解他們的表達意思,與清楚表達訴說自己的內心想法,并能夠自然、大方、自信與文明地與他人溝通交往。由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正確認知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明確口語交際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切實從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培養出發,為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奠定基礎,這樣才能保證口語交際教學課堂又一個良好的發展。與此同時,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重要性的認知,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良性認知,把口語交際當成一種興趣,并在興趣的不斷刺激下形成習慣,進而讓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這樣,學生的口語交際學習就變成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行為,有助于提升口語交際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二)轉變教學方式,采用靈活豐富的口語交際教學方法
1. 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充滿參與口語交際的強烈欲望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認知,在教學課堂中對學生生活、或學生熟悉場景的再度還原,可以讓課本教材活靈活現,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力。在口語教學中,教師為創設學生愿意“暢談”教學情境,讓學生充滿參與口語交際的強烈欲望,進而讓學生自主地投入到情境當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以口語交際《指定班級公約》為例,筆者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功能,為學生創設情境。動畫1:在班集體中,班級學生都不關心班集體,垃圾沒人清掃,也沒有人及時倒掉,致使班級又臟又亂,不僅氣味難聞,蒼蠅到處亂飛也影響到了學生們的學習。動畫2:在班集體中,班級學生都不認真學習,上課遲到、作小動作,致使授課教師不斷維護班級紀律,沒有時間講授知識,全班學生考試的成績全都不及格。筆者帶領學生把動畫1和動畫2中的不足之處一一指出,并讓學生暢談本班的不足之處,及改正措施。學生踴躍發言,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充滿參與口語交際的強烈欲望,這樣學生在課堂中多說、多練,教師才能指正他們“說”的不足,進而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戲、辯論等方式,這些既是學生習慣的模式,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雙向互動增加交際,鍛煉傾聽與表達
口語交際,既有聽者,又有說者,才是人與人之間的有效交際,這也是“口語交際”教學與“聽說訓練”教學的區別所在。由此,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課堂中,一樣要讓學生形成互動,讓全班學生都能夠傾聽他人發言,表達自己想法,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課堂中自由發揮。
一方面,師生之間的互動。這也是以往“口語交際”教學的主要互動方式。教師在互動中要注意,不要讓學生被動的去互動,而是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師生互動中。由此,教師應該為師生之間的互動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營造更加輕松、愉悅的互動氛圍。進而提高學生互動的參與性。另一方面,生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是學生口語交際最多的形式。與此同時,學生相互競爭、相互合作,也屬于生生互動的范疇。由此,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促進生生之間的互動。如,開展一幫一互助學習、同桌對話模擬、評論、表演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有效互動,共同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三)轉變教學途徑,多途徑滲透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時,也不只是針對課本教材中“口語交際”這一板塊,要多途徑滲透,以此來切實提升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如,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小學高年段識字教學雖然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但卻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最佳方式。將此環節與口語交際相結合,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對課本教材中的生詞含義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生詞的學習也能夠調動學生對生詞在生活中的應用欲望,進而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興趣。
再如,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閱讀教學中的朗讀環節能夠讓學生的口語交際更清晰、流利地進行表達,教師在閱讀環節提出相應的問題,也能夠促進學生更積極地思考,不僅能夠讓學生對閱讀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還促進學生口語交際的靈活應變能力。
又如,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是小學高年段的重要內容,教師把寫作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夠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如,在寫作前的小組討論,教師在給出寫作內容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就文章的主題、構思、框架等討論,不僅讓學生在寫作前能夠更細致地去構思文章,激烈地討論,也鍛煉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再如,在寫作結束后講評。學生對自己的文章用口頭表述的方式進行優劣分析,既發現了自己的寫作不足,在今后得以優化改進,也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轉變評價體系,構建科學、系統的口語交際評價機制
評價是教學環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組成。以往的評價方式只是針對學生語言表達的清晰、流暢與聲音是否洪亮進行評價。口語交際的初衷、情感、情緒與態度等少有提及,這樣的評價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學的。由此,教師應該轉變口語交際教學的評價體系,構建科學、系統的口語交際評價機制。
一方面,多元化進行評價。以往教學評價主要以教師為主,而在新的評價體系中,要讓評價的方式更具多元化。如,可以開展生生自評、生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這樣他們就更容易發現自己在口語交際中的問題所在,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優化與完善。另一方面,具象化、全面性地進行評價。新課改對小學語文提出了最新的教學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由此,教師在口語交際評價過初中,也要基于這一要求,實施具象化的評價方法,即學生傾聽、表達的知識與技能,學生傾聽、表達的過程與方法和學生傾聽、表達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在基于學情的掌握與教學內容的鉆研,進而讓口語交際評價更系統,更科學。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口語交際是人類學習與生活的必備技能,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小學生,正是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由此,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的口語交際教學觀念,提高認知,轉變教學方式,在小學語文高年段的各個教學環節中進行滲透,并用系統、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此來給學生一篇暢談的天空,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晨.讓口語交際教學更“增值”:行知思想關照下的小學高年段語文口語交際教學[J].速讀,2018(4):155.
[2]胡婉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被“擱淺”嗎:試論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9(15).
[3]李篤強,王永超.創設合理情境 拓寬訓練渠道:小學語文五年制高年級段口語交際教學建議[J].山東教育,2002(1):72-73.
[4]伍勇智.給學生一個“金話筒”:淺析提升小學高段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實效性的策略[J].神州,2019(1):174.
作者簡介:
陳燕瑩,福建省福鼎市,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