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花,潘曉彥,彭麗麗,楊艷,賁定嚴,陳紅濤
中醫(yī)臨證施護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中醫(yī)臨證思維與辨證施護能力,是中醫(yī)藥院校護理專業(yè)學生、臨床護理人員學習和提高的必修課程。在傳統(tǒng)大班授課、“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易依賴于教師的講授,缺乏主動思考,不利于辨證施護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盎ヂ?lián)網+”時代,在線開放課程可以滿足在校學生及社會人員利用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學習知識的需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移動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熱情[1-2]。目前教育部正在推進“金課”建設,對核心課程建設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的中醫(yī)護理后備人才,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以及高階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我校利用中國大學MOOC所提供的網絡平臺及移動終端,創(chuàng)建了《中醫(yī)臨證施護》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并在我校2018級護理專業(yè)本科生中開展混合式教學,獲得預期效果,具體方法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2018級護理專業(yè)四年制本科生286人為研究對象,男48人,女238人;年齡19~22(20.24±0.98)歲。基礎課程19門,其中必修課13門,選修課6門;需完成學分57.5分。專業(yè)課程18門,其中必修課13門,選修課5門;需完成學分51分?!吨嗅t(yī)臨證施護》[4]為專業(yè)必修課,64學時(見習16學時),4學分。《中醫(yī)臨證施護》課程于2019年6月獲批湖南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成為首個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運行的臨證施護在線開放課程。課程網址: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HNZYYDX-1449515162。
1.2方法
1.2.1課程建設
1.2.1.1課程團隊組建 團隊成員共10人,博士2人,碩士7人,本科1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講師5人,實驗師2人;均為“雙師型”教師;工作年限7~28(14.60±4.41)年;團隊成員中5人為中醫(yī)臨證施護主講教師。團隊成員潘曉彥教授為課程負責人,負責組建結構合理的課程團隊,制訂課程建設方案,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層層把關。2018~2019年每學期安排2~3名團隊成員參加MOOC建設的學習。
1.2.1.2課程設計與制作 《中醫(yī)臨證施護》[4]主要介紹中醫(yī)內、外、婦、兒科等52個病證的護理。在線課程內容立足專業(yè)需求,突出常見病辨證施護。按“精選主講病種→精選內容模塊→精選教學方法”順序將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從52個病證中選取29個常見病證、多發(fā)病進行在線講解。注重教、學過程,“教”采取講授式、動畫結合式、臨床情景式、談心式等多種教學形式,“學”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線上線下答疑和討論,互動社區(qū)設立主題研討區(qū)?!吨嗅t(yī)臨證施護》教學視頻由智慧樹公司錄制與后期加工;課程團隊負責設計課程、制作PPT初稿、編寫腳本、講解知識點和審校視頻,以及其他教學資源建設。每個課程視頻都是對章節(jié)內容分解后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分析和總結,每節(jié)有2~4個視頻,每個視頻時長5~15 min。團隊成員根據自己的專長選擇講授的病證,制作PPT初稿交智慧樹公司美化,編寫腳本,選擇合適的拍攝模式,按約定時間完成拍攝。視頻初稿制作完后交視頻拍攝主講老師審校,再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改,直至審核通過。本課程共制作81個微課視頻(含6個中醫(yī)技術操作視頻)和4次線下見面課,見面課在學期前后各安排2次。每個章節(jié)均包含視頻、文本、作業(yè)、測試、討論,每個學期有期末考試。29個常見病證、多發(fā)病在線教學內容及學時,見表1。
1.2.1.3混合式教學實施 借鑒相關教學方法[5-6],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實踐;采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型教學結構,構建在線視頻、在線授課、在線答疑、在線測驗等一體化教學體系,組織“教、學、練”一體化的教學活動。具體見圖1。①課前自主學習。教師應用任務型教學法(TBL)、以問題為主導的教學法(PBL)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設置帶有時間節(jié)點的學習任務,可敦促學生進行在線學習,檢驗學習效果;后臺查看學生學習數據,如學生沒有按時學習,則再次發(fā)布學習任務提醒通知;對討論時學生提出的問題多鼓勵、表揚和引導,點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課中研討學習。課中利用騰訊會議和慕課堂App中的“直播”及“同步課堂”等功能進行網絡直播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引導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學業(yè)中重難點問題,進行課堂互動(一鍵簽到、點名、公告、隨堂練習、問卷、課堂討論、分組等)。③課后鞏固學習。課后利用平臺或者QQ群發(fā)布作業(yè)、網上答疑、作業(yè)展示與評價或拓展學習任務。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過程性總結和分析,把學習效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學生可重復學習重難點內容和自己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識,不斷鞏固。

圖1 “教、學、練”一體化教學結構圖
1.2.2評價方法 ①考核成績。分為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平時成績(50%)+期末考試成績(50%)=綜合成績。平時成績(50%)=MOOC學習成績(30%)+慕課堂學習成績(15%)+小組匯報課堂表現(5%)。MOOC學習成績(100%)=單元測驗(30%)+單元作業(yè)(15%)+課堂討論(15%)+考試(40%)。②教學滿意度。課程結束后,采用自設問卷對本校2018級護理專業(yè)本科生進行不記名網絡問卷調查。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級評價。本研究將非常滿意與滿意視為滿意進行統(tǒng)計。有效回收問卷286份,有效回收率100%。③統(tǒng)計其他參與學習人員情況。
1.2.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描述,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
2.12018級本科生考核成績 286名學生期末考試成績?yōu)?75.52±8.73)分,平時成績?yōu)?86.26±4.22)分,綜合成績?yōu)?81.10±7.68)分;2名學生不及格,及格率99.3%。高于2017級286名本科生[理論成績?yōu)?67.58±6.27)分,平時成績?yōu)?89.67±2.56)分,綜合成績?yōu)?77.35±6.77)分;8名學生不及格,及格率97.2%]。
2.22018級本科生對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的滿意度 見表2。

表2 2018級本科生對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滿意度(n=286)
2.3其他人員參加在線開放課程情況 1 130名其他人員(主要是臨床工作人員和其他院校學生)參加了本課程的學習,其中104人全程參加并獲得成績(26人合格,78人不合格),1 026人參加了部分課程的學習。微課觀看為194~409次,平均338次;文檔瀏覽308次。在線學習平臺中討論區(qū)回復及評論數量2 877人次,主要是在測試和作業(yè)中遇到的問題、對知識點的疑問,實際應用中的困難及對課程使用中存在問題的反饋等。
3.1中醫(yī)臨證施護在線課程應用情況分析 《中醫(yī)臨證施護》的本質是在中醫(yī)藥基本理論指導下,以患者為中心,以病證為經,以證型為緯,結合中醫(yī)整體觀特點,運用護理程序,對臨床常見病開展“辨證”與“施護”的一門應用型課程[4]。以往的教學中師生交流溝通少,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所缺失,教師往往對學生缺乏了解和認識,而在線開放課程構建質量高,且采用了線上學習和線下網絡直播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將課程教學拆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個部分。對于學生而言,課前和課后是基于慕課的學習和深化,課中則是對線上學習效果的檢測和對重點內容的梳理;對于老師而言,課前和課后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總結和分析,課中則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引導學生發(fā)現、分析、解決學業(yè)中重難點問題的主戰(zhàn)場。2018級護理專業(yè)本科生與2017級護理專業(yè)本科生相比,授課教師團隊和期末考試試卷難易度一致,但2018級學生比2017級學生期末平均分值高出11.7%。85.0%以上的學生對《中醫(yī)臨證施護》在線開放課程輔助教學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滿意,學生學習效果好,滿意度較高,與Green等[7]和孟亞等[8]的研究結論一致。加強學生在線學習的指導是提升學生在線學習質量的有力保障,需要精心組織教學團隊和教學設計,加強學生線上教學指導。本教學團隊安排專人值守在線學習平臺,及時瀏覽和回復學習平臺上學生的疑問,并對在校學生以行政班級為單位建立在線學習交流平臺,真正讓師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因此學生認可度較高。
3.2中醫(yī)臨證施護在線開放課程構建與教學經驗分享 要將《中醫(yī)臨證施護》打造成“金課”,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師團隊,分工協(xié)作[9],制作PPT、撰寫講稿、拍攝視頻、編寫習題上線后管理等,并且將“高水平”體現在授課的每一分鐘。教師需熟練掌握本課程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講解過程清晰流暢,課堂背景賞心悅目,使課堂生動有趣,寓教于樂;同時要打破傳統(tǒng)框架的束縛,形成教師自己的獨特視角和創(chuàng)新思維?!吨嗅t(yī)臨證施護》在設計之初就將眼光放長遠,不僅僅著眼于專業(yè)醫(yī)護學生,而是考慮到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這門課程;課程內容與臨床和科研相融合,適當融入思政內容;對于常見病的中醫(yī)技術,通過局部放大、同步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習者理解操作要領,掌握操作技能等,這些與王娟等[10]建設護理學基礎技術的方法一致。
3.3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中醫(yī)臨證施護》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存在一些不足之處:①非本校學生選課少,難以完成全程學習,這與已有研究報告的現況(MOOC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課程完成率低)[11-12]相似。根據反饋的信息歸納為,相關疾病的病機和辨證專業(yè)性較強,非中醫(yī)專業(yè)學習者理解有困難而放棄聽課;部分學習者只觀看視頻,不參與測試與作業(yè)。對此,在今后課程完善過程中,應注意與臨床、生活實踐結合,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寓教于樂,擴大受眾范圍,加強學習主動性[13-14]。②學生成績統(tǒng)計問題。在學生成績管理模塊,MOOC學習表現和慕課堂學習表現是同步的,因《中醫(yī)臨證施護》第一期MOOC開課和結課時間比線下教學早1個月,導致MOOC結課的時候慕課堂的數據也終止了,后面的教學需在慕課堂重新建立班級,以致平時成績不能直接從系統(tǒng)生成。對此,應加以改進,以方便成績的統(tǒng)計。③學習過程管理。在以后的MOOC開課中,應注意將單元測試、單元作業(yè)的測試時間盡量延長,避免后面加入的學生做不了前面的測驗和作業(yè),并且要及時查看學生學習數據,如學生沒有按時學習,可再次發(fā)布學習任務提醒通知。為了加強溝通,我們建立了QQ 學習群,討論溝通在使用在線開放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④在線開放課程工作量計算問題。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課程的正常運行和維護更離不開教師的辛勤付出。在線開放課程的工作量如何納入到教學工作量中,促進教師的積極性,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本研究基于中國大學MOOC平臺構建了《中醫(yī)臨證施護》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探討了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應用效果與不足。實踐證明借助教學平臺能克服教育背景和時空的約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滿意度,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