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
【摘 ?要】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其數學應用能力,而基于證據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能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力。本文結合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將數學情境融入課堂中,讓學生在發現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證據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6-0112-02
Research on Observation and Teaching Improvement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Based on Evidence
(Wujin Qingy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CHEN Guoqiang
【Abstract】Allow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asking questions, analyz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problems can help improve their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ability. Evidence-based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can not only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for inquiry, but also develop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ies.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at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the status of students as the subject of learning, integrate mathematical situations into the classroom, and allow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mathematical thinking in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Evidence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性的教學活動少,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不強
情境性的數學活動,如數學案例、應用問題、數學綜合活動等都是新課標重視的地方,也是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最基本的方式。但是,相關的研究發現,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中情境性的教學內容較少,教師采用最多的模式為講解公式或者運算法則、學生聽講并訓練、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的過程,整個教學都是按照教師事前制定的課件按部就班地進行,生活案例性的內容很少,學生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不高。
(二)課堂教學體現不出學生“主動發現”,學生數學思維較弱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等活動發現對象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具備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主動去發現學生的數學基礎和興趣愛好,課堂教學一般基于全體學生出發,沒有結合其學情安排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強,影響了其數學學習的深度。
(三)證據性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不夠全面,學生對數學問題分析不足
在課堂教學中,基于“證據”出發,可以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結合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整。我們都知道,證據教學主要包括三個模塊,即搜集證據、分析證據和求證證據,搜集證據是基礎,分析證據是手段,最后求證證據是關鍵。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將重點放在了分析證據這一環節上,這就導致在最后的求證環節,學生無法深入學習相關數學知識,學習能動性較弱。
二、基于證據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進策略
(一)基于證據,創設情境性的數學活動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思維方式都不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都是不一樣的。基于上述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證據的角度出發,通過創設情境性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豐富多彩的自學、互學以及展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應用和推理能力。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中,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根據對稱軸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教學中教師可以打破常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搜集有關“軸”和“軸對稱”的相關例子,并采用小組的形式進行闡述,學生會說出“兩邊重合”“大小相等”“樣子一樣”等基于自己理解的軸對稱知識;在學生完成新知探究之后,緊接著可以創設“猜軸對稱圖形”的活動,展示“飛機、小魚、窗花、英文字母”等圖形,讓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證據,說出哪些是軸對稱的,哪些不是軸對稱的,進而激發其探究欲望。在最后的難點——畫軸對稱圖形中,教師可以先示范剪軸對稱圖形,然后讓學生嘗試剪并進行交流展示,最后展示學生剪出來的圖形,組織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剛開始剪或畫的時候,學生往往不知道圖形移動的格子數量,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對如何“移動距離”進行推理,從而提高其數學推理能力。
(二)基于證據教學,要實現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的解決問題要求中,指出要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問題解決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積極交流思維和結果。要想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善于提出問題,而且必須是有效的問題,摒除無效問題,比如“這個問題是這樣解決嗎?”“你學會了嗎?”這樣的提法不僅不利于掌握數學知識,還可能會打擊學生的自尊心。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知識點時,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課程導入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新房的平面圖”,提出問題“如何計算這個房子的面積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根據面積的概念和長方形的特點,大膽地說一下應該如何進行計算。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出現認知困難,教師可以提醒“長方形的周長與長方形有什么關系呢?”“周長與面積是不是存在某種聯系?”隨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探究的內容為“4厘米×3厘米長方形紙片的面積”,讓他們根據學過的周長的知識,搜集證據,通過擺放小紙片的形式自己發現周長與面積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為:面積=邊長×邊長;求出長方形面積公式之后,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就會游刃而解了。因此,在基于證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的方式,讓學生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在反復的論證活動中去證明自己得到的結果是否正確,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能培養其創新意識,有利于發展其數學核心素養。
(三)優化基于證據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步驟
在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情況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對教學流程進行優化,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在開展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必須基于充足的“證據”,比如教學案例、教學反思以及教學評價等,保證制定的教學改進策略具有充足的“證據”支持。因此,在基于證據的課堂教學改進中,首先就是要搜集證據,奠定教學改進基礎,證據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期末考試學生普遍或者個別掌握不了的知識點,也可以是教學感受或者是其他教師的教學成果等,通過對證據的搜集,可以啟發教師進行思考,及時在課堂教學中改進策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求。其次就是要分析證據,加大教學引導力度,教師要注意對所獲得的“證據”進行深入分析,保證能將獲得的直接或者間接經驗用于指導學生學習中,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最后就是要對證據進行求證,對教學改進的效果進行分析,可以通過終結性和過程性評價的方法來實施,即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以及平時的表現(小組合作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等),通過豐富多彩的評價活動,讓教師總結自己的改進策略是否合適,從而滿足課堂教學要求。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和邏輯思維非常重要。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數學活動少、學生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弱等都限制了其數學思維的發展。結合上述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將基于證據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應用,與學生一起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學問題的證據進行搜集、分析和求證,最終打造出高效數學課堂。
注:本文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基于證據的小學數學課堂觀察與教學改進的研究”(課題立項號:2019JK13-L13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情證據的收集與利用[J].小學數學教育,2019(24).
(責任編輯 ?袁 ?霜)
328850033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