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瑜
摘 要:新課標的實施,促使小學數學教育職能發生改變。教師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現行教學方法過于陳舊,致使學生無法理解算理結構。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教師應當探索創新之法。本文結合筆者的自身學習和教學經驗,談談如何講解算理結構,旨在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結構
前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推進小學教育改革。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科目,理應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不加以改正,學生的計算能力很難有所提升。筆者從理論中汲取思路,從實戰中積累經驗,歸納出行之有效的算理教學方法。
一、對算理的認識
算理,顧名思義是指計算的道理。在小學數學中,充斥著大量的計算。能否全部解決,關鍵要看是否明晰算理的含義。算理有兩層含義:第一層,運算依據,比如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數位一定要對齊。第二層,列式依據,比如解決某一問題是為何要用加法,而不是減法。通常情況下,兩種算理會同時出現,這就要求學生既要掌握運算依據,又要掌握列式依據。算法和算理只有一字之差,作用卻截然不同。算法告訴學生怎樣計算,而算理告訴學生為何這樣計算[1]。兩者的學習難度也有所不同,算理比較直觀,易于理解,算法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殊為不易。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一定要開展算理教學。待學生基本掌握后,再進行算法教學。倘若教師沒有這樣做,學生就只能強行背法則,背順序。在短時間里,學生能夠掌握。時間一久,記憶就會變得模糊。在應用時,必然是狀況不斷。作為學生的領路人,數學教師一定要重視算理教學。教學任務完成后,再引導學生構建算法。通過此舉,能夠增強理解,加深記憶,最終達到以“理”馭“法”的境界。
二、對算理結構的分析
(一)算理素材的呈現
算理素材有很多,并非所有素材都適用。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科學表明,低年級學生主要是直觀動作思維,那么教師就要呈現生動形象的素材。舉例來說,在學習“湊十法”和“破十法”時,可以引入小棒、圓片等工具。通過合并、拆分教學工具,讓了解“湊十法”和“破十法”的算理。當學生思維有了一定發展后,就可呈現實物圖、主題圖。待學生思維有了長足進步后,就要對數量關系進行分析。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要多用線段圖。總而言之,精心挑選算理素材,能夠給學生提供最大的幫助。通過細心引導,讓學生完成對算理的構建、再構。學生一旦吃透算理,算法還不是手到擒來。
(二)算理發現的方式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所以說生活中蘊含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合理使用這類資源,幫助學生準確掌握算理。譬如,在《100以內的加減法》一課中,教師就可利用生活素材啟發學生,歸納出一個道理,即只有同一類事物才能進行加減運算。換言之,個位要和個位相加或相減,十位要和十位相加或相減。只要學生明白這個道理,無論數字大小如何變化,都能保證計算無誤。
(三)算理結構的建構
算理不會單獨存在,在其出現時,一定能夠看到算法的身影。在某一階段學習的算法,到了這一階段,就會成為算理推導的重要依據。學習時間越長,算理和算法就越復雜。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打好地基。譬如,在講解“湊十法”時,教師要動態呈現過程,讓學生明白其算理,即將某個加數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不動,另一部分和另一個加數去湊十。待學生掌握要點后,學習“湊整法”將不在話下。
三、對算理教學措施的研究
(一)直觀觀察知識
數學知識不僅抽象,對邏輯思維要求還高。很顯然,低年級學生并不符合要求。要想讓學生充分了解算理,需要創設直觀情境,并教會學生如何觀察[2]。譬如,在《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一課中,就可這樣開展教學。上課之初,教師呈現一張商場實物圖。通過瀏覽圖片,能夠獲取到這些信息,一件上衣的價格是五十元,一條裙子的價格是四十元,一條褲子的價格是三十元。待學生掌握信息后,就可展示問題。問題一:購買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要支付多少元?問題二:支付一百元,收銀員要找多少元?要想獲得答案,需要學生進行轉換。問題一可轉換成計算五十加三十的問題。相同數位相加,就能得到八十元的答案。問題二可轉換成一百減八十的問題。相同數位相減,就能得到找二十元的結論。
(二)巧用數形結合
數形結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運用得當,有助于理清思路、簡化計算。在《方向與位置》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先用語言描述,教室門面向南方,出門后向東走二十步,再向北走五十步,最后面向西,能夠看到什么?再讓學生畫出路線圖,并按照圖上路線走。不用想就知道,肯定是有學生保質保量完成,有學生還一頭霧水。這時,教師要呈現作圖過程,并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待全體學生通過考驗后,再下達下一個任務,即確定兩點之間的位置關系。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學生不會再被同一類問題所難倒。
(三)優化教學評價
教師要拋棄以成績論好壞的思想,并建立健全評價體系。評價主體應豐富,除了教師外,還可邀請學生、家長加入。評價方式應多樣,包括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小組內部評價,個體自我評價。評價內容應全面,既要關注結果,也要關注過程,如學習態度是否端正、課堂思考是否積極、課堂發言是否踴躍,語言描述是否到位等[3]。評價語要客觀,具體,走心。給予客觀評價,能夠讓學生心服口服。具體到某一點,能夠使學生發現不足之處。提意見時要走心,這樣才能被學生所接受。為避免學生情緒出現較大波動,教師應注意講話的先后順序。一般來說,先稱贊表揚,再指點問題,效果最好。
四、總結
在迎接新時代到來的同時,也絕不能忽視存在的問題。目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弊端比較顯著,不利于小學生的發展。要想打開這個局面,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對算理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措施,如直觀觀察知識、巧用數形結合、優化教學評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慶鑫.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華夏教師,2020(12):48-49.
[2]賈會香.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改革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26):86-88.
[3]陳碧娜.小學低年級計算教學實施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09):90-92.
119450052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