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寬
摘 要:“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教師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在網絡環境下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策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在網絡環境下搜索知識、在線問答、交流探究,從而實現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以此來轉變小學語文教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小學語文;教與學
在“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都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轉變教學行為。在教學中要廣泛應用課件、視頻、微課、慕課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多渠道引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在互聯網上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多樣化的思維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應對新時代的現代化教學挑戰,將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斷轉變教師的育人觀念、教學組織、教學模式、評價手段以及從教行為。并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課堂師生活動、師生活動情境,廣泛應用信息化教學空間,轉變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探究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
一、“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1.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課堂活動的組織、教學策略的實施都以教師的思想為準,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死板地接受知識。進入“互聯網+教育”的新時代,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應用的有機整合,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死教,學生死學”的尷尬局面。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自主參與、自主合作、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活動,共享學習資源,分享學習成果;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按照各自的學習需求、興趣特長來確定學習目標、拓展學習知識,逐步拓展視野。因而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網絡學習環境下,師生之間有了平等對話與和諧相處的機會。課堂由教師單獨表演的舞臺變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由教師講授的舞臺變成了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平臺。課堂活動中也充滿了理解與信任、關愛與幫助、鼓勵與支持、尊重與激勵的和諧氛圍,“互聯網+教育”時代背景下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逐步形成。
2.形成開放互動的高效課堂。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有其獨特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音頻、視頻、動畫、課件、慕課、微課等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融入課堂活動,在教學導入上,教師要最大化地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與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互聯網上有著豐富大量的資源,教師要利用互聯網環境,讓學生不斷豐富學科知識,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新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借助“互聯網”開展多樣化的趣味教學活動,改變教學的傳統模式,形成“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開放性、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展開討論,在生生活動的探究課堂中逐步形成智慧化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3.體現直觀形象的教學藝術。教師科學合理地采用互聯網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也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的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部分教材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小學生難以理解,通過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教師能為學生呈現直觀的視聽動畫效果,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為學生增加學習動力,提高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拓展思維方式,感知知識信息,激發學生好奇心,優化課堂效率,體現語文教學藝術。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更具智慧化,也更有利于形成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的新型課堂。如果整堂課都能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所學知識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呈現給學生,不但大大降低了教學的難度,而且也培養了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解決了小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直觀形象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產生了共鳴,在學習與溝通中心靈得到碰撞,在互聯網上不斷開拓了眼界,認識了世界,更使學生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汲取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提升了學習能力。
4.提升課程標準的育人觀念。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成為課堂的參與者與引導者,并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信息技術教學發展的今天,教師要結合新課程理念,幫助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思想情感、情趣愛好及主觀能動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具備信息技術教學的手段,更要有新課程標準的先進教育理念,將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梳理和歸納,將教學活動做科學的構想與安排,并通過教師的科學引導,學生的自主參與,師生間的合作探究,用音頻、視頻等信息技術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實現“眼見其形、耳聞其聲”的教學效果。新課程背景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激發了課堂的活力,也為實現新課程理念提供了保障。如識字課堂中的PPT教學,借助電子白板,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背景下的現代化創新教學,提高了“互聯網+教育”的傳遞,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知識的渴求變得更積極與主動,快樂與滿足,創新與高效,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變得愿學、樂學、宜學。將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在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斷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教師在課堂活動中自身價值的體現。“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為小學語文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最佳的條件,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有效途徑,實現了學生“手腦并用”的學習效果,培養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實現了新課改要求的育人觀念。
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論任何事情,只要激發了學習者的興趣,就會使學習者在心靈深處產生根深蒂固的渴求,就會改變學習者的態度,就會使“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了。科學地應用“互聯網”,不但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可以拓展小學生的語文視野。尤其在網絡環境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給學生學習語文課程帶來了無限生機。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展示的多媒體動態課件,既生動又形象,不但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勁頭。游戲化的多媒體課件能使學生形成一股學習語文的動力,對語文學習不再產生單調與枯燥乏味。例如小學識字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同學們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尋找答案,讀句識字,判斷正誤,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若再加上動畫視頻與美妙音樂,既可以吸引小朋友們的注意力,能使小朋友們對課堂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敬佩之心,進而對知識充滿渴望,對學習產生激情。
2.提升了學生的探究意識。自主探究學習是網絡環境下個性化學習的重要手段,“自主探究,自主合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學習方式,這一學習方式的實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電子郵件、微信、QQ、YY語音、QT語音等在互聯網上交流協作學習,實現與同伴、同學、小組、班級、老師、家長、學校交流互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通過多渠道網絡平臺的交流活動學習手段,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學習能力。實現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培養,以此來提升小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探究學習意識。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有效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輔助手段來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對于實現新課程標準目標要求,培養學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具有現實意義和實際效果。
3.培養了學生的協作能力。互聯網時代,學生可以在浩瀚的網絡世界里獲取知識、拓展視野、傳遞信息,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教學條件與教學環境的影響,教師在課堂組織活動中很難實現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教學,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只能局限在小組合作學習之間進行。另外由于受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的時間只能在課外進行。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環境開展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分配學習時間,多渠道獲取知識。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組詞造句等知識方面可以花費比較少的時間,在課文閱讀理解方面可以通過網絡環境開展師生活動、生生互動、小組合作等協助學習。當學習中遇到疑難或困惑時可以通過QQ、微信等互聯網手段向老師或同學求教,實現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網絡教學手段討論解決具體問題,實現合作學習方式的多元化,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總之,“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且學生的角色更有別具特色的變化。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中逐漸成為了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的教學方法變得開放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靈活多樣,教師的教學理念能夠緊跟時代,學生的知識應用更是融會貫通。平等、尊重、理解、關愛的新型師生關系正在逐步形成,教師和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實現了平等對話、協作探究,在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中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郭麗芬.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9(25).
[2]徐海英.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9(11).
[3]曾翔.基于微課的小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華夏教師,2019(27).
[4]劉亞亞.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實施[J].內蒙古教育,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