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芬
摘? 要:農村孤兒群體在心理、個性、行為、習慣、價值觀念、道德品質、思想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由于家庭環境及父母關愛程度的影響,其情感社會化困境日益嚴重。本文列舉了常見的情感社會化現實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孤兒;情感社會化;解決對策
農村孤兒相對而言屬于弱勢群體,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父母的關愛與引導,面臨著精神及經濟的雙重困境。現實生活環境造成其與朋輩群體交流較少,不易形成積極穩定的情感態度,缺乏對主體社會情感文化的認同。本文以情感社會化困境為主線,研究了農村孤兒的現實困境及解決對策。
一、情感社會化的概念
站在社會學角度,情感社會化指的是對社會情感生活的創造能力與適應能力,包含情感文化的形成、改變或維持,以及情感信念及情感態度的建立、對社會情感規范及制度的接納與認同。在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情感社會化,通過日常生活不斷對自我情感加以完善、改變或維護,將個人情感向社會化方向發展、延續并鞏固社會情感制度。情感社會化包含對主流社會情感文化的認同、社會情感制度的內化以及情感態度的確立,在社會化過程中,情感可從簡單的個人體驗轉化為個體的情感資源與能力。
二、農村孤兒情感社會化困境表現
1.情感態度缺乏積極穩定性
農村孤兒群體的個體情感社會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來自親人的愛隨著其逐漸成長產生的變化,會對其情感體會與理解上產生影響。隨著農村孤兒逐漸懂事,想要獲取父母愛的時候卻無法得到,在其尚未學會情感轉移時父母愛的缺失會導致情感學習的中斷。在這一背景下,孤兒往往只習慣于被動接受他人的愛而不知主動給予,導致其情感態度缺乏穩定性。且不少孤兒在面對陌生人群時保持著警惕態度,即便對方真誠關心也抱有懷疑感,不知如何面對來自他人的善意。
2.情感社會化難度較大
兒童成長階段很長一段時間處于依賴生活期,在此期間心理及生活上均需依賴于他人,受到他人的監護與照顧并對對方產生敬愛與依戀之情。無論是父愛還是母愛,均在情感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于孤兒群體絕大多數時間與祖輩或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雖說從情感上疼惜孤兒,但卻無法替代父愛與母愛。加上祖輩觀念陳舊、保守,在表達愛的方式方面并不明顯,導致孤兒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變得察言觀色、世故化,甚至通過說謊來取悅他人,其情感社會化面臨著更多挑戰與障礙。
三、情感社會化困境解決對策
1.將學校作為情感社會化必須環境
孤兒群體在學校中同樣可通過各類社交活動來完成情感社會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父愛及母愛的缺失在此方面產生的不良影響。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對其活動環境、學習環境的控制,可對其情感與思維加以引導。兒童情感社會化所需要的情感觀念和知識無法通過直接教育獲取,只有讓其潛移默化地參與到社會群體活動中才可讓其情感逐漸社會化,這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方法。當前傳統學校教育在情感社會化過程中發揮的力度有限,這是由于忽略了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事實上,孤兒群體每日與同學和教師待在一起,本身可形成一個特定集體。教師需在此方面加強引導,形成有目的的興趣交流與分享。通過交流來傳遞社會經驗,達到情感社會化的延續。在學校這一大環境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分享共同的情感、觀念與目的,并基于共同目的對自身行為加以規范與調整,形成情感共鳴性,久之便會對孤兒群體的情感社會化起到重要引導作用。
2.學校與教師發揮引領作用
農村孤兒群體可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有效參與實現自身情感社會化的逐漸發展。雖說這種方式屬于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但在情感社會化的最終結果方面卻存在偶然性。這是由于環境的影響不可僅看到其積極面,也存在消極面。在情感社會化過程中,孤兒群體面對的環境仍存在偶然作用,即便有意識地對環境加以規劃與設也可能產生負性效果。因此學校教師應加強在此方面的引導,有針對性地為農村孤兒提供更豐富積極情感的教育活動。環境教育也可看作社會功能的一種。學校作為社會中心,其社會責任不可推卸,因此學校與教師均應盡量滿足兒童在社會情感學習等方面的需求。具體來說,在放學后應考慮到孤兒群體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遇到不懂的家庭作業無法求助于父母,主動為其提供課余輔導與監督工作,避免農村孤兒將放學時間完全作為游戲與玩耍的時間,以免被不良分子誘騙或沾染不良習氣。教師應對農村孤兒日常生活狀況主動關心,通過教師的愛彌補父母愛的缺失。加強與孤兒群體的有效交流,以學業關懷為切入點,逐漸轉移到生活關懷、情感關懷方面。
3.課程中引入典型情感社會活動
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可通過引入典型人類情感社會活動的方式為農村孤兒群體提供情感社會化的關鍵經驗。孤兒群體存在情感社會化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父愛及母愛的缺失以及其生活生長環境的特殊性,因此適當的典型情感社會活動能夠對其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對于當下的孤兒群體而言,其活動處于真實狀態,學校不應單純教書,也應注重育人。例如可開展班級活動,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讓孤兒群體將同學作為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并真正投入至角色中;同時也可讓孤兒扮演父親或母親,從其行為表現中發覺在心理層面的困境與問題并適當加以引導。通過角色扮演讓孤兒群體感受到不同角色下的情感態度轉變,從而在情感社會化方面更為全面,而不是拘泥于自己的孤兒身份。
結語
孤兒群體在情感社會化方面存在困境難以完全規避,此類兒童的其他親屬及學校均應重視情感社會化困境問題,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日常生活的變化并起到關鍵引領作用,輔助孤兒正確完成情感社會化轉變。
參考文獻:
[1]盧俊勇,陶青. 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困境及其化解[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05):15-17.
[2]劉永春,鄭亞男,宋爽. 京津冀協同推動下河北省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聯動機制研究——以河北省9個村莊留守兒童調查為例[J]. 社會科學論壇,2017(03):204-216.
[3]楊匯泉.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路徑的社會學考察[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01):37-44.
[4]劉玉連,韋利余,周芳苓. 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困境及發展對策——以貴州為典型樣本[J]. 農村經濟,2016(03):117-122.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貴州省黔南州基礎教育重點課題《農村小學失獨兒童心理健康輔導研究——以羅甸縣邊陽一小學校為例》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A020。
297950170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