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麗
摘? 要:閱讀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一大基礎和前提,只有閱讀教學開展得高效、有序,語文教學才能更加順利。為此,很多家長、教師都一再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可謂是“得閱讀者得語文”。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大大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率,亟待解決。探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一個重大課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課外閱讀;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著重探究這些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外閱讀與教材內容結合不緊密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可以分為課內和課外兩大部分。課內閱讀多為教材中的文本閱讀,而課外閱讀則為自由閱讀,一般是學生自己選擇篇目進行閱讀。當前,很多小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常常會閱讀一些與教材內容缺乏關聯,對于學生語文素養提升沒有太多幫助的書籍,比如一些質量不高的網絡小說、無厘頭的腦筋急轉彎等,這樣的閱讀屬于無效閱讀。
(二)閱讀缺乏體驗性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到:“一切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閱讀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見,閱讀必須要將學生作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個體獨特感受,體現學生的個體感悟,珍視學生的理解和體會。但是很多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缺乏體驗性,僅僅將閱讀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常常以標準答案來評判學生的解讀,符合標準答案的思路即為正確,不符合標準答案的思路即為錯誤。這樣的閱讀無法引起學生共鳴,自然也無法產生良好的閱讀效果。
(三)閱讀教學程序化、固化
閱讀是學生個體對于文本中內容的體驗、感悟和探究,因此不同的閱讀深度、不同的閱讀頻率,學生對于作品所產生的感悟是不同的。然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按照固定的模式程序化地展開,將閱讀文本分割為幾大部分———介紹作者,劃分段落,總結主題思想,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固化的模式展開,將教學限定在固定的條框內,這樣只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個性。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進措施
針對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應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為此,可以通過采用讀寫結合方式,提升閱讀實踐能力;把握閱讀靈魂,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引領課堂動態生成;傳授閱讀方法這幾個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改進和提升。
(一)采用讀寫結合方式,提升閱讀實踐能力
作為當前階段學生獲取知識、加強素材積累的關鍵途徑,閱讀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應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空間,并積極主動地探索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其閱讀量。例如,在講解《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過程中,我就鼓勵學生發動他們的想象力,對這篇課文進行續寫,給小女孩一個幸福的結局。這樣一來,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安徒生作品的閱讀期待,促使他們樂于去閱讀安徒生的其他作品,成功地調動起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二)把握閱讀靈魂,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作為當下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靈魂所在,“以讀為本”對于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教育大家張田若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而通過閱讀理解文本的過程,其本質就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學生語言素材積累的過程。從這一角度來說,“讀”無疑是小學生接觸語文世界最為關鍵的途徑。所以,“讀”始終是閱讀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這里的“讀”,并不是少量的讀,更不是只言片語的讀,而是真正意義上觸及所有學生心靈的讀。從本質上來說,閱讀始終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即使是相同的閱讀材料,不同的學生去閱讀,最終的感受和收獲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們的教師不能強行將自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而是要給學生以更為寬松的閱讀環境、更為充裕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去讀、去思考。具體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流暢而有感情地讀,在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感受閱讀的魅力,從中收獲自己的人生感悟。
(三)引領課堂動態生成
客觀上來說,傳統意義上程序化的閱讀教學,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這種局限于文字層面的閱讀,僅僅是多個知識點的灌輸,對其綜合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并沒有多少作用。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那樣,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生活中真情實感的寫照,包含了作者的個人情感和主觀思想,很多都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和獨特的閱讀感受。所以,我們在開展閱讀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基本學情入手,采取更為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方法,發現學生的獨特想法,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意義上地“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自覺自動地將閱讀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產生自身獨到的見解,最終在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中形成高質量的文本互動和課堂動態生成,提升自身的綜合閱讀水平。
三、結語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了實現這一要求,教師必須要不斷改進當前的閱讀教學。本文基于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談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改進措施。閱讀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有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情況,選擇最適合小學生、最符合語文教學發展規律的方法,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給學生閱讀的技巧,如此才能使閱讀教學更高效、更深入。
參考文獻:
[1]謝士忠.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新課程學習(下),2013(10).
[2]曾燕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26).
2720501186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