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要從教學設計的變革開始。教學設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也是教學質量的保障。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
【關鍵詞】音樂教學設計;學科核心素養;學情;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86-0053-04
【作者簡介】謝麗,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18)教師,高級教師,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涵蓋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及文化理解。教學設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也是教學質量的必要保障。因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從變革教學設計開始。
一、學情分析:立足兒童的已有經驗
如果教師對學生一無所知,那么預設的教學設計就會失去針對性,不可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學情分析十分重要。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應結合教學內容分析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特點,學習的方法、習慣、興趣以及學生就本課內容有哪些經驗與不足,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等。如:在教學蘇少版《音樂》一下《螢火蟲》一課時,筆者原本以為城市里的學生很難見到螢火蟲,但課前了解到,南京靈谷寺周圍是螢火蟲非常集中的地方,每到夏季夜間,四處閃爍著螢火蟲的亮光,大多數學生都去看過。因此學情分析如下:一年級學生對螢火蟲的外形與特征比較了解,對歌詞“點起一盞小燈籠,好像星星滿天空”是容易產生共鳴的,能夠用動作表現音樂形象。但是他們剛接觸三拍子,對三拍子的韻律掌握得還不是很好。針對這些情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創設開放式趣味性的情境,通過律動表演、樂器演奏等形式,讓學生感受與體驗三拍子的韻律感。
二、教學目標:聚焦兒童的音樂素養
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不僅要教授他們基礎的、一般性的音樂知識,發展其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音樂形成較高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這與三維目標的價值追求是一致的。教學目標一般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確立。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制定要突出本節課中學生應該學習的內容及學習的程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制定要凸顯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技能能夠掌握;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制定要彰顯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意志的鍛煉與品質的培養。如蘇少版《音樂》三下《美麗的黃昏》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能夠用優美、富有三拍子韻律感的聲音演唱歌曲,通過和諧的二部輪唱表現歌曲意境。
過程與方法:從音樂感受入手,結合聲勢、圖形譜進行輪唱活動,培養歌唱與表現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歌唱、欣賞等音樂活動,體驗聲部合作的樂趣,體會歌曲所傳達的雅致、寧靜的意境。
三、教學內容:聯系兒童的實際生活
教學內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即使教材編得再好,教師都不能照本宣科,而應從所教學生的實際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使之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思維發展及能力提升。整合教學內容,不是簡單地整合教材內容,也不是單純地把幾個素材羅列在一起,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教師多角度、多層面地考慮。如蘇少版《音樂》一下“夏天的池塘”單元中欣賞的曲目有《聞著荷花的香氣》《青蛙合唱隊》《夏之夜》,演唱的歌曲有《愛唱什么歌》《螢火蟲》,創編的有《愛唱什么歌》,音樂游戲是“亮火子蟲”。教學內容的整合可以根據歌曲(樂曲)的情緒、節拍、具體內容以及教學需要、學情特點等進行,整合的具體情況見表1。
四、教學重難點:啟發兒童的創新思維
教學重點是教學中關鍵性的、最重要的內容。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學生就能有效地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教學難點是教學中難以理解,不易掌握或領會的內容,可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或較抽象、復雜、深奧的知識點。重點的突出有利于難點的突破,而難點的突破也有利于對重點的深化理解。突破難點的方法有很多,如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可以采用一些音樂游戲法,在玩中突破教學難點;對于中高年級學生,可以采用音樂創編的手法,通過想象創造,幫助其掌握知識的難點。如在蘇少版《音樂》一下《螢火蟲》一課中,教師就采用音樂游戲來突破教學難點:
螢火蟲飛來飛去,有時向上飛落在樹叢里,有時向下飛落在草地上,這三只螢火蟲(見圖1)分別落在哪兒呢?一邊聽一邊畫畫他們飛舞的旋律線。
演唱旋律并用手勢隨音樂畫出表現旋律高低起伏的線條,形象感受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的姿態。
找出相同的螢火蟲演唱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學重點往往包含難點,有時二者是統一的。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應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情出發。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從重點和難點上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五、教學實施:促進兒童的素養發展
教學實施是落實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教學過程的安排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要符合教材的單元特點,做到循序漸進、完整系統、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音樂教學實施環節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組織。律動、師生問好等,主要營造親切美好的氛圍。
2.教學導入。導入環節是一個過渡性的環節,主要任務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新課題上。導入環節的設計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精神狀態。音樂課的導入方式有很多,如謎語導入、故事導入、情境導入、游戲導入、復習導入、談話導入等。
3.新授教學。新授教學是整個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可以分幾個小環節,如難點突破、歌唱(欣賞)教學、創編表演、綜合評價等。特別是歌唱或欣賞教學,要突出兒童的情感體驗,該環節根據課的類型不同,設計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歌唱教學主要由視唱、朗讀歌詞、演唱歌曲、歌曲表演組成。欣賞教學一般由整體欣賞、分段欣賞、重點欣賞、表現作品等環節組成。如蘇少版《音樂》五下《田野在召喚》一課歌曲表演環節的設計如下:
意大利人民能歌善舞,民間舞蹈很豐富。學生欣賞一段意大利民間舞蹈,看看有哪些隊形、哪些舞步,思考能不能把其中的舞步運用于《田野在召喚》中。
學習其中兩個步法,小組創編,集體舞蹈,可以加上打擊樂器的伴奏,感受意大利民歌熱烈的情緒。
完整表演歌曲:兩組學生演唱并伴奏,兩組學生表演舞蹈,共同沉浸在歡樂的歌舞中。
效果分析:舞蹈的加入,使音樂課動靜結合,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師生模仿意大利人民,忽而手拉手、忽而肩搭肩、忽而排成排、忽而圍成圈。大家盡情歌唱、舞蹈,完全融入意大利的音樂之中,體驗意大利歌曲熱情、奔放的藝術魅力。
4.拓展延伸。《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涉及音樂文化理解,這包括認知音樂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樂與其他藝術的關系以及理解音樂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因此,拓展延伸部分要充分考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如在蘇少版《音樂》四下《我的家在日喀則》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簡單了解西藏的歷史、藝術以及西藏人民的風俗習慣等,進而增進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六、教學評價:注重兒童的學習過程
進行評價時,教師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的視點落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上,而非僅僅盯著結果。此外,還要注重以下方面:
其一,評估內容多元化。以課程內容為基本依據,全面考查課程內容所涉及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如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及協調能力,音樂學習的方法與成效,音樂的體驗與感受能力,音樂的表現與編創能力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
其二,評估形式多樣化。在日常教學中可采用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演唱、演奏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其三,評估對象多主體。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可以是學生自己。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聆聽分辨、現場演唱演奏等形式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可以用“音樂成長記錄冊”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此外,還可以進行同伴互評和小組評價等。
教學設計反映著教師對教材的思考,是教師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的綜合體現。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向著兒童核心素養出發,巧妙構思,精心安排,創設出富有個性的、符合兒童需求的教學設計,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音樂知識技能,更能享受到藝術的魅力、獲得快樂的體驗。
366550058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