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得志 鄧國亮
摘 要:新課改深入推進,對初中化學教學提出了更多要求,重點不突出與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逐漸暴露。初中化學學科知識綜合性與實踐性強,為了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更全與更加實用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職責理念,緊跟信息時代發展步伐,將信息技術融入日常教學環節,實現教學資源優化與高效利用。教師可主要對初中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及應用對策展開分析,希望對初中化學教學改革起到積極借鑒作用。
關鍵詞:初中化學;信息技術;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24
在互聯網+教育發展背景下,教學理念從教師主導逐步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態勢轉變,現代化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在課堂氛圍與課堂模式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初中化學知識抽象且枯燥,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營造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教師應當靈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滿足化學教學本身需要,適應新課改理念與要求。
一、初中化學教學引入信息技術的意義
(一)探索微觀問題
化學知識相對抽象,難以在生活得到感知,導致學生對化學反應等知識理解片面,教師教學難度隨之增大,教學效果不盡理想。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動態演示微觀物質轉化,能夠讓學生直觀了解化學鍵斷裂等知識,加深學習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二)演示模擬實驗
化學知識實踐性強,需要多通過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內涵與用途。但化學試劑存在一定的毒性,增加了實驗操作的危險性,加之化學實驗現象不明顯且耗時長,不利于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實驗操作與過程,動態呈現實驗場景,放大處理化學現象,能夠避免實驗危險性,學生可重復觀看實驗畫面,不僅豐富了學習體驗,同時打破傳統實驗教學障礙。
(三)講解化學歷史文化
化學發展有三百年歷史,集結了歷代化學家智慧成果,化學背景知識講解對學生情感教育與幫助學生了解化學歷史、激發學生興趣等有著現實意義。在傳統初中化學教學中,受教師專業知識與業務能力等因素限制,教師通常概括性講述化學學科發展歷史。利用信息技術能夠讓學生系統性與全面性地了解化學歷史文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對學生科學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化學教學模式
(一)情景創設型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夠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作用。興趣是學生堅持自主學習與促進智力發展的關鍵要素,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興趣的激發,發展迅速創新能力與創造意識,讓學生樂學與會學。圍繞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情境,能夠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與問題分析解決。引入動畫與情景等教學元素,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幫助其完成知識吸收內化。
(二)模擬演示型
信息技術能夠直觀展示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全面直接了解實驗操作步驟與細節。信息技術模擬演示實驗過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與聽覺等感官,從而帶動學生思維自然過渡,確保學習效率。
(三)探索探究型
信息技術拓展了化學學習資源,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小組相互交流意見,最終得出規律性結論,實現優勢互補。信息技術為學生問題分析提供了支持,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討論問題,讓學生成為最大受益者,更利于師生共同進步。
三、初中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一)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學校應當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建立經費長效投入機制,確保經費高效落實。學校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硬件環境、信息化設備技術等設立多功能教室,可用于多媒體教學與教室信息素養培訓、教研等工作展開。除此之外,可根據教學本身發展需要,設立電子備課室與視頻制作室,用于教室存放教學資源。為確保校園網絡穩定運行,應當積極設立網絡管理中心。同時優化校園網絡環境,夯實自動化辦公、遠程教育與信息資源共享的發展基礎。
(二)強化教師信息素養
提高教師信息素養,要求其熟練運用信息技術,以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提高學習主觀能動性,掌握更多新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技能,使得信息化教學得心應手。將多媒體課件制作等作為教師評比參照指標,提高教師鉆研學習積極性,從而逐步強化信息技術運用能力[1]。
(三)合理配置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的優化與高效利用,對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有著積極意義。各學校應當定期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展開網絡教研,鼓勵教師通過網絡交流,及時向大家討論教學問題或成果,實現現有信息設備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引導教師利用學科素材庫的課件展開教學,通過動畫影像等教學資源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初中化學教學應用信息技術的實踐
(一)課堂導入階段
課堂導入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對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課堂導入的趣味性,提高學生課堂吸引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帶動學生思維自然過渡,讓學生緊跟教師教學思路。如在《氧氣》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導入“看不見摸不到,動植物都需要,離開它就活不了”的謎語,再通過信息技術構建生活化情境,利用多媒體播放魚兒在水中生存與登山運動員攜帶氧氣袋攀登高山的視頻,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討論視頻相關原因,讓學生初步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通過問題分析學生了解到水中溶有少量氧氣于高山地區氧氣稀薄等知識,最終完成知識拓展。生活化教學情境構建,激發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意識。
(二)重點知識講解方面
學習初中化學知識對學生抽象思維要求較高,但處于思維定勢發展階段的初中生來說,對繁瑣復雜的化學理論概念等知識理解片面,利于學生學習效果提升與科學探究能力加強。基于信息技術的微課教學方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再現課堂教學,優化整合效果;搭建知識橋梁,優化抽象概念;安全示范操作,優化實驗教學;自主學習微課資源,糾正學生學習態度等方面。尤其是在抽象知識形象化轉變方面,能夠幫助學生輕松攻克教學重點難點,從而提升教學成效。如在《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教學中,教學重點對酸堿反應的實驗探究,教學難點是理解中和反應的實質。微課設計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化學知識對我們生活的重要作用。首先復習回顧舊知識,回憶上節課學習到的酸堿性質知識,提出“酸堿化學性質相似,酸堿能否發生反應”的問題。其次展開實驗探究,從堿面加醋味道更鮮美的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進行實驗演示,學生認知觀察實驗現象,使其從實驗中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探究新知環節,提出“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生反應生成什么”與“反應物與生成物的物質種類”“氯化鈉是什么物質”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問題分析,加強前后知識聯系,讓學生通過表象看到實質,微觀認識酸堿反應實質,夯實理解中和反應的基礎。給出練習題,讓學生做出中和反應的判斷,實現知識鞏固。最后讓學生說出學習收獲,幫助學生整理知識。
(三)實驗教學環節
實驗是化學學習基礎,在化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引入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快速完成細節化、安全性、具體化、多次性的實驗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氛圍中吸收知識,最終實現教與學有機結合[2]。
首先是細節化演示,初中化學實驗分為操作實驗與演示實驗兩類,從演示實驗入手分析,通常由教師主導做實驗,學生觀看實驗結果,對實驗細節觀察不仔細。傳統實驗操作不僅存在危險性且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中易受不確定因素影響,如蠟燭燃燒實驗過程中,易出現火焰忽明忽暗等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動態影響演示實驗,利用信息技術放大火焰與實驗現象,使學生通過線上與線下實驗結合,細致了解化學實驗過程。
其次提高實驗安全性,如在濃硫酸稀釋實驗中,操作不當會損害皮膚,降低學習質量,教師可以通過三維動態影像等信息技術安全性的演示實驗操作過程,模擬硫酸滴落與溶解等聲音,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從而提高記憶力。
最后是反復展開實驗操作演示,傳統化學實驗耗時長,反復性差,多次實驗操作會浪費教學資源,而信息技術有效規避了這一不足。信息技術有規避風險與放大細節等優勢特征,演示實驗操作能夠隨時停止與多次播放,學生可以反復模擬操作與觀看,尤其是在復習教學中,利用聲音影像一體化的信息技術,能夠喚起學生記憶,從而實現教學資源高效利用。
(四)搭建課后交流平臺
利用社交網絡平臺與師生交流作業不懂問題,完成知識學習鞏固,能夠拓展學生思維方式,通過提高作業完成質量,更利于學生學習直觀能動性的提升,避免了學生疑問積累與思維障礙。課后交流平臺的搭建,不僅增強了師生互動,同時實現了課堂互動到課下的延伸,使得知識鞏固效果隨之增強。教師在微信群里布置課后作業,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將疑問發布到微信群上,學生看到后給出解答思路,幫助學生解決疑問,同時實現了所學知識的有效鞏固。課后交流平臺也可用于教學平臺,采取自評與他評等方式展開學習過程性評價,或是對教師教學提出意見與建議,實現師生共同進步。學生利用學習軟件完成知識拓展與能力提升過程中,可以與學生互相分享學習經驗與感受,最終帶動班級整體學習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偉,晉璐.信息技術與化學實驗教學整合,提高化學課堂有效性[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69.
[2]劉紅麗.信息技術引入初中化學課堂導入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中學版),2017(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