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虎子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要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中做到求真務實、自由思想、獨立精神與家國情懷高度契合,教學評價力求準確,追求歷史教學求真求實,倡導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實踐反思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中學教學的關鍵詞,各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異彩紛呈,讓一線教師應接不暇。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當立足傳統教學優勢,有選擇、逐步、穩健地推進教學改革,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學路徑,追求歷史教學之“魂”,即求真務實、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和家國情懷。
一、教學設計史料選擇應求真求實,凸顯家國情懷
教學設計時史料選擇要準確。例如,在教學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歷史》八年級上冊(以下統稱“教材”)第二單元“洋務運動”一課時,教師要選擇經過考證的真實史料,不能隨意用影視剪輯的視頻,又或者濫用野史,這樣體現不出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要求,影響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知,失去了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也無益處。在這節課中,對洋務運動的認識,要置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認識到洋務運動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影響,從而全面、客觀地感知歷史,實現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目標。在教學實踐中,史料的運用建議盡可能搜集具體準確的數字,舉例、歸納要準確,不能隨意概括。運用量化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理清洋務企業規模,讓學生體會中國邁向近代化的重要意義。反之,如果引用的史料失實,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不能觀歷史全貌。
二、教學過程應貫穿核心價值,凸顯核心素養
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課堂的“靈魂”,那無異于舍本逐末。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該把握好古今中外的縱橫比較,因為人性是相通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是相統一的。因此,在教學中,要見人、見事、見物,把具體的事投放到特定的時空背景中,做到史論結合,這樣才能避免膚廓之論、曲解武斷,才能將歷史的智慧穿透學生的心靈,讓客觀的歷史解釋提升課堂教學的內涵。誠如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講,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由此,歷史課堂在知識上和規律上才能求真。
只有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讓歷史課堂不再是教條的傳授,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一切的設計、活動、教具皆為教學服務,讓教與學的差距縮小,教學才能有血有肉,才能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屏障。例如,在教學教材第一單元“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師不妨先從“鴉片”“鴉片走私”“林則徐”“虎門銷煙”等歷史要素出發,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腦海中初步形成關于林則徐禁煙的具象認識。接下來,從感性認識向理性升華,教師用問題推進課堂教學:英國為什么選擇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走私給中國后帶來了什么危害?林則徐禁煙的意義和導致的結果是什么?是林則徐的禁煙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嗎?最后,引導學生理解林則徐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禁煙運動只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必然會爆發一場戰爭。教師展示林則徐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引導學生明白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教學評價力求準確,倡導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歷史課經常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而對學生課堂問題的回答進行評價,則體現出教師的教學智慧。有教師經常使用“好”“對”“非常不錯”“十分好”“相當不錯”等評價的詞匯。如此評價,貌似合理,其實不然。筆者認為,對于學生的回答,應該力求準確到位,應該抓住學生答案準確到什么程度,好在哪里,是否分析透徹了。追問學生面對史料和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以及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知識的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才能由遠及近、由表及里,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例如,在教學教材第二單元“戊戌變法”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主旨是: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維新派試圖通過變法圖強的愛國救亡和思想解放運動。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梳理戊戌變法興起和失敗的基本史實,提出啟發性問題“戊戌變法發生的原因及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和自己查閱的資料暢所欲言,發表看法。在評價時,教師要精準提示學生:關于戊戌變法的原因應該從中日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和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推動兩個方面思考;關于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呈現維新派的主張“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示史料,讓學生知道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民族危亡時刻率先覺醒,他們希望通過變法使中國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實現自強,所以戊戌變法又是一場愛國圖存的救亡運動。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試圖通過戊戌變法救國家于水火。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了,但是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值得我們學習。在課堂上,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表達,點撥引導,完成了知識的重建,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陣地,做到求真務實、自由思想、獨立精神與家國情懷的高度契合,這樣歷史教學生命之樹必將長青。
參考文獻:
[1]錢耕森. 陳寅恪論中國哲學史:對陳寅恪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所作《審查報告》的評述[J]. 孔子研究,1997(4).
[2]潘振平. 鴉片戰爭后的“開眼看世界”思想[J].歷史研究,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