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嫻
摘 ?要:為了實現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文章以學情分析和知識應用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讓教師的教學設計更加符合學情,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學情分析;知識應用
課堂教學效率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高效課堂是教師的最終追求。課堂教學雖然時間短,但卻細節多,是一個結構復雜的大工程。課堂教學相當于拍攝電影,有導演、演員,開拍前要做一系列的籌備工作,拍攝過程中會發生許多意料中或意料外的事,上映后還要接受觀眾的評價。一節高效的數學課要關注的事項很多,如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學生新知識的生成與構建、學生參與學習的情況等。同時,也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如學情分析、情境創設、教學內容選擇、探究方法、練習設計等。以學情分析和知識應用作為課堂切入點是筆者近幾年實踐的課題,具體如下。
一、以學情分析為切入點實現高效課堂
學情分析是實施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影響著課堂中教與學的互動。因此,學情分析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切入點。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是否端正?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目的嗎?學生有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生能否順利完成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這些學情都是不容忽視的。學情分析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問題進行剖析。
1. 分析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學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實踐而形成的實用科目。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融合,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是影響數學教學設計的要素之一。分析數學知識點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設計有效的情境和環節,以學生生活經驗作為學習的切入點,提升教學效果。
2. 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所具備的與新知識相關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等。知識經驗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教師判斷新知識教學的切入點起決定性作用。在備課形成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準確把握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制約著教師對教學內容難度和廣度的選擇,恰當難度和廣度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知識的構建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這樣課堂才實用、高效。
3. 分析學生知識體系的不足
學生知識體系的不足,是指學生沒有掌握或沒有完全領會的已學的某一類知識。特別是新知識學習中,學生要完成知識遷移,但是涉及的哪些舊知識沒有掌握,教師要了解清楚。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以下統稱“教材”)“圓柱的表面積”和“圓柱的體積”時,筆者要求學生要熟練運用平面圖形(尤其是圓的知識)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但是個別學生對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掌握得不理想,這就是知識經驗的缺陷,將影響圓柱的學習。
4. 分析學生能知的基礎知識
學生能知的基礎知識,是指預測通過某節課新知識點的教與學,教學對象整體能達到目標的程度。這個程度決定著學習目標的確定,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礎。簡單而言,分析學情應該多角度進行,盡可能從學生“已有的”“未有的”“能掌握的”“怎么知道”幾個方面做好學生課前情況的調研工作。學生“已有的”決定起點,學生“未有的”“能掌握的”“想知道的”決定了學習目標,即學習效果預測的定位。學生的“怎么知道”決定教學方法和習慣等。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這節課時,學情分析時間用時比較長。筆者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不具備的知識點等的了解非常清晰,在“怎么知道”這個問題上考慮很多。按照筆者所在學校的數學高效課堂模式,情境引課環節后是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完成知識構建的環節。筆者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弱,計算類知識學習比較好,而空間想象能力比較差,缺乏圖形類知識的自主構建能力。筆者立刻調整教學策略,沒有使用學校高效課堂的一般模式,而是采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即“模型操作—觀察變化—鞏固練習—課件展示—引導理解—提出疑問”。這樣的安排基于學情,以學情分析為切入點提升教學效果。“圓柱的體積”學習考慮到學生自主探究構建新知識的效果會不理想,因此采用師生合作、半扶半放的教學策略完成這一知識的教學。從教學反饋來看,學情分析切入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以知識應用為切入點實現高效課堂
很多學校是城鄉結合學校,生源復雜,家庭教育區別較大,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平衡。筆者任教的六年級學生,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的比例約為2∶1∶2,課堂教學的高效目標很難實現,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很大的挑戰。現在的數學教學,教與學的矛盾比較突出。一個矛盾是學生知道數學很有用,但是學生學了數學知識卻不會靈活應用;更主要的矛盾是一個班級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大,正常的教學設計不能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名學生都有收獲。知識點是每名學生形成技能的基礎,很難在新知識教學中找到提升教學效果的切入點。筆者認為,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有所不同,基本技能的訓練非常重要。而技能則來自知識應用,即通過一定高質量的練習來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探究知識應用,即練習設計,以此作為教學切入點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就知識的應用而言,可以設計再現型、鞏固型、提高型、發散性具有層次性的習題來訓練。
仍以“圓柱的體積”這節課為例,筆者設計了以下知識應用作為提升效果的切入點。
1. 再現型練習(全體學生完成)
(1)圓柱的體積 =( ? ?)×( ? ?)。
(2)圓柱的底面積是120平方厘米,高是1.5分米,求它的體積。
2. 鞏固型練習(全體學生完成)
(1)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求體積。
(2)圓柱的底面周長是25.12厘米,高是6厘米,求體積。
3. 提高型練習(優等生和中等生完成)
一個圓柱的高是4厘米,側面積是125.6平方厘米,求體積。
4. 發散性練習(優等生課后完成)
一個圓柱的高是10厘米,切掉2厘米后,這個圓柱的表面積減少了56.52平方厘米,現在的圓柱體積是多少?
這樣的知識應用設計主要是根據學情完成的,學生的接受能力差別大,因此在新授課環節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別。要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承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對知識應用,練習設計的難度、呈現方式等結合實際安排,能提升教學效果。當然,在知識應用環節中,如果再結合練習的生活化、趣味化和多樣化拓展知識的應用,效果會更好。
三、結束語
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實現高效課堂,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探討和實踐的課題。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口或突破口,它能夠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這一個切入點需要教師不斷地尋找和調整。高效課堂是我們的追求,只要全體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不斷創新,敢于實踐,善于反思,我們終將會實現目標。
參考文獻:
[1]龐玉崑. 常見的“學情分析”錯誤與解決辦法[J]. 北京教育(普教),2012(3).
[2]邵燕楠,黃燕寧. 學情分析: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J]. 中國教育學刊,2013(2).
[3]艾瑪·麥克唐納,戴安·赫什曼. 如何打造高效能課堂[M]. 車蕾,龔銳,譯.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4]王躍. 高效課堂的101個細節[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