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杉
摘 ?要:為強化學科的育人價值,文章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出發,選擇典故作為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主題,通過探究典故的解讀策略,落實任務群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四大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典故;解讀策略
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典故教學
典故是詩詞創作中常用的藝術手法,教師要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出發進行典故教學,挖掘其語用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1. 語言建構與運用
典面是漢語詞匯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從音節結構看,有單音節、雙音節、三音節、四音節及以上等多種音節結構;從語法結構看,有并列式、主謂式、動賓式、偏正式、補充式等多種語法結構。通過對典面進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典故的詞匯結構和凝練方式,以建構典故語言體系。
2. 思維發展與提升
典故教學是詩詞語言和思維碰撞的過程。探究典故需要追根溯源,分析用典類型,品味用典修辭效果,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思維過程。同時,探究典故的過程也是與歷史人文通過想象展開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想象力形成的過程。
3. 審美鑒賞與創造
典故作為修辭手法的一種,其修辭功能主要包括想象和隱喻。典故在能迅速喚起學生對歷史場景和神話故事的想象的同時,還能達到借他人之語(事)言自己之志的目的,探討典故本身是一個關系到文學典故審美、藝術表現、詩學蘊含等的復雜問題。
4. 文化傳承與理解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基石。有的文人借典明志,有的借典抒情,有的借典懷古。通過典故的積累學習,可以讓學生領悟中國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文人氣節,在文化參與中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二、用典統計
部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中精選8篇詩詞,其中,《短歌行》中有4處用典;《夢游天姥吟留別》有7處用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有5處用典;剩下的《歸園田居(其一)》《琵琶行·并序》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各有1處用典。根據分類,19處用典中有事典7個,語典12個;歷史典故8個,文學典故6個,神話典故5個。將該單元作為典故任務群學習載體,具有探究價值。
三、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典故解讀策略
1. 結合典源,分析不同語境下典故的釋義
完整的典故語境由用典背景、典源語境和用典語境構成,從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出發,分析不同語境下典故的釋義,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典故內涵、發展思維、提升審美。
(1)結合用典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兩典既是事典,也是史典,寫了劉裕、劉義隆父子兩代北伐。同樣是北伐,結果卻大相徑庭。結合辛棄疾所處的南宋朝堂境況——金兵壓境,韓侂胄欲北伐討金,詞人贊同中又擔心草率行事會重蹈劉義隆的覆轍,希望朝廷能以史為鑒,然而自己的意見卻無人聽取。可見用典背后是對南宋朝廷昏庸的憤慨,是對自己不被重用的無聲吶喊。
(2)結合用典語境。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同樣既是事典又是史典的“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闡述了趙王想要再次任用廉頗,廉頗卻為奸人所陷,不得重用的悲慘遭遇。結合文本語境:上有豪杰建業風光無限,歷史卻風云變幻,下有廉頗雖老尚有人問。韶華之年,正當建業,詞人有心報國卻無人問津。作者想要傳達的可謂是不亞于廉頗的悲嘆與控訴。
(3)結合典源語境。
《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語出《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既是語典,也是文學典故。本寫女子思念心上人,在詩中被曹操用來比喻渴望得到賢才。曹操只取典源前半句,可見文人寫詩多有言在前而意在后,這時,對典故進行追根溯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2. 比較典面,探索典面使用的多種情況
典故不僅有一典一面,還存在一典多面的情況。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出發,探索典面的不同表達形式,以建構典故的表達體系,加深對典故的解讀。例如,僅“杜鵑啼血”這一個典故,可羅列到的就有“杜鵑”“杜宇”“望帝”“蜀魂”“蜀鳥”5種不同典面。又如,“阮籍哭窮途”典故,有名詞性典面“窮途哭”“阮途”“窮途阮籍”和謂詞性典面“哭窮途”“途窮哭”“哭途窮”。由此可見,典面的表達形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盡可能多地囊括同一典故的多種典面,進而對典故進行解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典面和典義進行分析,建構典故表達體系,以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通過對典故語境的全面分析,深入鑒賞詩歌,以落實“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核心素養;通過直面歷史人文,參與傳統文化,以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軍. 典故的詩學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2]羅積勇. 典故的典面研究[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5(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