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海派文化與國產動畫相結合的趨勢日益明顯,融入海派文化元素的國產動畫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并對全國乃至世界的動畫影像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要想將海派文化有效地融入到將來的國產動畫創作中,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提升動畫作品質量,堅持“內容為王”,堅持動畫作品系列化,持續品牌熱度,創作適宜各年齡段的動畫作品,合理安排上映檔期,拓展宣傳方式,創新國產動畫技術,加強海派文化與動畫影像相結合,積極拓展其發展路徑,是十分有必要的,既有利于海派文化與國產動畫的融合和我國動畫民族化的發展,也有利于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走向世界。
關鍵詞:海派文化;國產動畫;視覺藝術
上海,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國的經濟、科技、文化中心。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先行者,上海的發展得到了國人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上海的城市精神,海派文化自出現以來,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發展[1]。
“海派”一詞,最早出現于唐代書畫理論家張懷瓘的《書斷·能品》之中。后來,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歷了五四新文學、20世紀30年代海派文學、電影、繪畫、出版業的發展,形成了如今人們所說的“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如飲食、建筑、音樂、戲曲等,它既尊重多文化的多元化,又注重個性,具有開放性、創造性和揚棄性[2]。在這樣的背景下,“海派文化”自然而然產生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自20世紀20年代,萬氏兄弟出品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揭開了中國動畫發展的序幕。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動畫也隨之譜寫出它壯麗的發展篇章。在此后的創作中,隨著時代和藝術風格的轉變,中國的動畫片便開始了民族風格的探尋之路,我國的動畫藝術家不斷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當中汲取營養,為新時代所用,并且積極地致力于新的動畫藝術手法的探索和動畫技藝的提升。自此之后,中國動畫片因為它獨到的民族特色而屹立于世界動畫之林,散發著獨有的藝術魅力,使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片蜚聲中外,揚名世界。
近些年,隨著海派文化和國產動畫的進一步發展,海派文化對國產動畫的影響顯現出與日俱增的趨勢,國產動畫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海派文化元素,使得海派文化背景下的國產動畫越來越深入人心,在全國乃至世界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海派文化影響下的動畫視覺藝術
動畫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涉及繪畫、漫畫、電影等眾多藝術門類。縱觀早期的中國動畫,始終致力于創作具有本國特色的藝術作品,堅持民族繪畫傳統。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動畫也始終秉承這一理念。國產動畫總體看來畫面清新美麗,氣氛歡快活潑,不僅僅可以為孩子們帶來歡樂,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讓孩子在觀看動畫、享受快樂的同時,也能學到許多人生的道理。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一直存在于當今中國動畫作品的創作中。
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廠廠長特偉提出了“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從此開始了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建設。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中國動畫的發展達到高潮,這也代表著民族風格成熟的階段。動畫片《大鬧天宮》在造型、設景、用色等方面借鑒了古代繪畫和民間年畫的特色,又將上海戲曲的表演藝術融入其中,塑造了家喻戶曉的孫悟空形象,使其躍然銀幕,體現出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
1958年,受到海派剪紙藝術影響,中國動畫制作人將海派剪紙藝術創新地應用到動畫創作中。到20世紀80年代,剪紙動畫片的技術日臻成熟,融入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同時榮獲了第十三屆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銀熊獎、南斯拉夫第六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和文化部1984年度優秀美術片獎。
二、國產動畫影像中的海派文化
隨著我國動畫影像的發展,國產動畫越來越多地體現出海派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現在服裝與道具、場景音效以及表現方式等方面。
(一)服飾與道具
海派面塑藝術,又叫江米人,俗稱面人,是清代晚期從民間糕團裝飾演變化而來。其創始人為趙闊明,人稱“面人趙”。其作品具有四大特點:第一,人物表情細膩傳神;第二,服飾飄逸、質感豐富;第三,人物眾多、場面宏大;第四,形象逼真,具有雕塑效果。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早期中國動畫的創作達到巔峰,這也是民族風格應用于藝術領域的成熟階段。從第一部以神話人物為主題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到膾炙人口的《大鬧天宮》,再到《寶蓮燈》,這些國產經典動畫作品中的角色造型,多多少少都受到海派面塑藝術的影響。尤其是《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及各路天神的服飾與兵器,許多素材原型就來源于海派面塑,并融合了動畫的藝術特點,通過中國動畫制作人的藝術想象進行加工,利用夸張的表現手法,使得人物形象變得更加惟妙惟肖,更加符合動畫情境的需要。
(二)場景音效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對國產動畫的發展亦有著深遠影響。滬劇、上海說唱、浦東說書、獨腳戲、滑稽戲等,作為上海戲曲的代表,是海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戲曲作為我國戲曲藝術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講究唱、念、做、打的表演藝術手段,其中“唱腔”是十分重要的。在動畫藝術中,利用上海戲曲的唱腔作為背景音樂極為常見。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由上海美術電影廠創作的動畫片《驕傲的將軍》中,多次使用戲曲的鑼鼓點,在表現將軍打仗的具體動作時,在將軍贏得勝利凱旋歸來時,以及在最后將軍失敗逃跑時的背景音樂均取自上海戲曲。上海戲曲的唱腔為動畫中展現人物形象、烘托氣氛以及表達心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還有《哪吒鬧海》中,當敖炳揮動大錘和哪吒舞動混天綾之時,這些動作都以上海戲曲的鑼鼓作為背景音樂,將人物的神態、動作以及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表現方式
19世紀,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上海剪紙開始出現在民間的門箋、鞋花、繡花樣上,用以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吉祥幸福的期盼。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把紙剪成各式各樣的圖案,質樸又率真至美。上海剪紙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樸實、簡練奔放、厚實飽滿的基調,又有南方剪紙的細膩秀麗、注重線條精細刻畫的特點,當二者結合起來形成獨有的海派風格時,上海剪紙就更具感人的藝術魅力了。
海派剪紙藝術應用到國產動畫中,創新了國產動畫的表現形式。1958年,早期的中國動畫人創作了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中國動畫增添了一個具有全新藝術表現形式的動畫影像類型。后來,剪紙片《漁童》(1959)、《濟公斗蟋蟀》(1959)、《金色的海螺》(1963)等頗具代表性的動畫作品相繼問世,均吸收了海派剪紙的藝術特色,將動畫形象塑造得生動豐滿,也使中國的民間傳統藝術得到發揚。在這些動畫中,材料和藝術形象的植入,就如水墨動畫空靈悠遠之藝術效果一樣,剪紙藝術的淳樸稚拙與動畫藝術的特質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種嶄新的獨具審美特質的剪紙動畫藝術形式。
三、海派文化與動畫影像相結合的發展路徑
雖然在海派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動畫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要想將海派文化有效地融入到將來的國產動畫創作中,使國產動畫更好地呈現海派文化元素,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提升動畫作品質量,堅持“內容為王”
動畫是影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畫產業的發展影響著我國文化的發揮方向及前景。發展動畫,就是在發展文化。因此,要提升動畫電影質量,堅持“內容為王”。海派文化背景下的動畫創作與發展,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海派文化元素的應用,更應該注重文化的傳承。動畫影像,作為一種外化的表現形式,傳達的應是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其內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海派文化與動畫影像相結合的過程中,應該反映我國的文化導向與價值理念。在當今國際化背景下,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國內巨大的動畫市場發掘潛力,我國動畫的發展要強化民族文化底蘊。目前,我國動畫電影市場被美國和日本動畫嚴重沖擊,美國和日本在推出動畫電影的同時,也進行了強大的文化輸出。例如,像個人英雄主義、視自由為生命以及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等,無不體現出美國民眾的基本價值觀念。以此為鑒,我國也應當在動畫影像的出品方面,重視帶有民族價值、民族色彩、民族元素等文化內涵的動畫片。
(二)堅持動畫作品系列化,持續品牌熱度
鑒于周邊動漫產業相對興盛國家的發展,以及近些年我國自身的實踐經驗,我們發現,讓動畫電影系列化是保持動畫品牌熱度的有效方式。例如,由深圳華強數字動漫有限公司出品的動畫片《熊出沒》,于2012年1月22日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首播。該動畫片主要講述了森林保護者“熊大”和“熊二”兩兄弟與森林破壞者“光頭強”之間斗智斗勇的故事。動畫影像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呈現,既教育孩子們保護森林,又能讓孩子們學會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此后,《熊出沒》系列的第2部《熊出沒之環球大冒險》、第3部《熊出沒之叢林總動員》、第4部《熊出沒之春日對對碰》等作品相繼推出,“熊出沒”系列賀歲片《熊出沒之過年》《熊出沒之年貨》更是在2013年和2014年的除夕夜當天上映,此后,“熊出沒”的大電影會在每年的固定時期準時推出,吸引了一批“粉絲”。由此可見,在推出受大家歡迎與喜愛的第一部動畫片之后,可以利用作品傳播的熱度與品牌影響力,相繼推出系列動畫電影產品,以持續保持并提升動畫的馬太效應。
(三)創作適宜各年齡段的動畫作品
動畫,不再局限于兒童,面對各個年齡段應當擁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動畫電影的受眾越來越廣泛,對于年齡限制也相對較少。因此,要想將海派文化與動畫影像更好的相結合,并且被廣大觀眾接受,就應該探索出適合各年齡段都喜聞樂見的動畫題材及形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動畫電影市場的觀眾對象一直聚焦于2-16歲的青少年兒童,較少注意到其實動畫電影也是可以被成年人乃至中老年群體所接受的。以日本動漫為例,據調查,在全世界范圍內,日本動漫的觀眾不僅僅有兒童、青少年,還有成年人以及老人。其中最為典型且被大家熟知的作者當屬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動畫的電影,對兒童來說,有著它清新美麗、天真爛漫的一面;對成年人而言,又有著溫暖治愈、引人深思的一面;這是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在市場中贏得巨大成功的秘訣所在。因此,在考慮海派文化與動畫影像相結合的同時,需注重擴大動畫受眾的年齡范圍,拓展青少年及成人動畫市場。這樣,當家長和孩子一同觀看動畫時,不僅能促進一家人的情感聯絡,還有利于社會價值理念的傳承。
(四)合理安排上映檔期,拓展宣傳方式
要想更好地將海派文化與動畫影像結合,不光要靠動畫電影本身,還需要合理安排上映檔期,采用積極的宣傳方式。《喜羊羊》系列動畫電影之所以票房獲得成功,是因為善于利用寒暑假,進行大力宣傳,吸引了許多的學齡兒童,同時也吸引了許多陪同觀影的家長。但是近些來,我國也頻繁出現動畫電影檔期過于集中、各大制片方搶檔的現象。隨著國內動畫產業的發展,我國每年新出品的動畫電影與日俱增,每部動畫電影作品都想抓住“六一”“十一”等節假日,積極進行宣傳,過于集中的上映造成了市場競爭過于激烈,對各制片方的利益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加強動畫電影上映檔期監管,防止節假日電影檔期過密,這樣,既有利于減輕各制片方的競爭壓力,提高動畫電影產業的效益,又有利于服務廣大觀眾,使觀眾在任何時間都能看到最新上映的動畫作品。
(五)創新國產動畫技術
近幾十年來,雖然我國動畫電影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動畫制片的先進技術應用方面仍舊存在欠缺。所以要加強動畫專業人才的培育,不僅要培育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還要培育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動畫制作人才,加強國產動畫技術。新時代科學技術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動畫電影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要想將海派文化更好的融入到國產動畫中,在動畫電影制作上,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海派文化融合應用的創新性,加強場景制作、特效、模型和動作捕捉等方面的創作實踐,繼續探索三維動畫軟件的開發和使用。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動畫電影的精神認知,加強藝術想象力和藝術感染力,注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的塑造。
四、結語
優秀的國產動畫,不僅是國家視覺影像藝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繁榮發展的象征。海派文化影響下的國產動畫是我國動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動畫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自國產動畫誕生以來,尤其是在近年來的發展中,海派文化影響下的動畫視覺藝術也在加快發展的腳步,國產動畫影像中的海派文化也越來越突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海派文化與動畫影像相結合,積極拓展其發展路徑,是十分有必要的,既有利于海派文化與國產動畫的融合和我國動畫民族化的發展,也有利于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走向世界。因此,我們要按照本文所述的發展路徑,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發展,讓海派文化與國產動畫更好地融合,從而對我國動畫影像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我國的文化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花建.海派文化:上海的文脈傳承與時代創新[J].江南論壇,2015(12):11-14.
[2]徐清泉.海派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及時代響度[J].上海文化,2017(6):29-38.
作者簡介:潘琳,博士,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文化管理系講師,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視覺文化與動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