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新
[摘? ?要]信息技術向語文學科滲透,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使其內涵無限豐富,外延無限寬廣。教師應從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角度,深度解讀融合所帶來的變化,理論聯系實踐,不斷提高應用水平,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深度融合;學科核心素養
2018年4月,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師也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轉變觀念,將信息技術引進語文教學,促進信息技術和語文教育深度融合,不斷改善語文教學現狀。而這就要求教師要厘清深度融合的內涵,明確融合的終極目標。具體來說,融合包含三個相互影響的要素,即信息技術、語文教育、語文教育的參與者,其目標是使傳統語文教學得以重新架構,使之更高效、更合理化,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一、深度融合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教師作為深度融合的促進者和執行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更新觀念。要與時俱進,重新建構或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向研究型教師轉變。二是提升個人信息素養。應結合語文學科特點,熟練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技能,利用其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學生想學、能學、會學。三是敢于實踐創新。教師提升并形成信息素養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是一個大膽嘗試、不怕失敗并最終走向成功的過程。自制課件、微課、智慧課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發展迅猛,教師要勇于嘗試新事物,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二、深度融合對學習者的要求
學生是深度融合的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教師改變了教法,學生也要相應地改變學法,實現師生教學相長。這種改變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包括實時監督、及時修正、正確恰當的評價等。深度融合后,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定位將不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涇渭分明,而是趨于淡化和模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學習策略的制定者、監督者、執行者,也是學習者;與此同時,學生既是學習策略的參與者,同時還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學習環境來修正學習策略,成為執行者,并可能由此改變教師既定的教學方案,成為“小老師”去教會其他學習伙伴。教學相長將在這種相互滲透中落到實處。筆者在教學文言文《馬說》一課時就取得了這樣的成效。在課堂預設里,筆者加進了“比一比,看誰說出的帶馬字的成語多”的環節,學生們出乎意料地超常發揮,個個勁頭十足,課堂氛圍熱烈而緊張,說出的成語數量大大超出預期。該環節結束后,學生們還意猶未盡,有人提議要進行畫馬比賽。雖然這種情況不在教師的預設之內,但教師還是順勢而為,及時對教學計劃做出調整并布置了任務,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各組自行建立微信群,課下在群里交流,第二天再來課堂展示。通過網絡技術,課堂教學方案的小小改動變成了良好的課堂生成,這種意外的收獲,讓師生都很驚喜。
三、深度融合對語文教學的挑戰
1.對語文教學外延的突破
這種深度融合表現在語文教學的外延上,就是師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打破語文課堂時空的局限與束縛。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適應了“碎片化”的學習模式,特別是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更是如此。他們更愿意也更適應這種環境中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開展線上、線下的學習與交流。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提供微課小視頻、多媒體課件、自媒體音視頻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內化知識,還可通過合作探究、深度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知識反復內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思維,如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創新思維等,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期間,語文教師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為自己制定一套學習、教學的策略,以完成語文教學目標;同時還要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策略,并在交互過程中不斷修正,使之更合理有效,同時監督學生執行學習策略的動態情況等。
2.對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
傳統填鴨式、滿堂灌式的陳舊語文教學模式早已深受垢病。信息化的語文課堂,就像一陣春風,使語文課堂煥發了生機。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極大提升;深度融合所帶來的交互式學習方式也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運用信息技術的課前導入,可營造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和諧氛圍,使其“未成曲調先有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探究,使課堂教學環節有條不紊地步步推進。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顯,使整個語文課堂呈現出多元化和立體化的特征。
如筆者在教學《散步》一文時,課前通過循環播放《我愛我家》中的插曲,營造了溫馨的課堂氛圍,學生們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激發了內心對家的情感,從共情發展到共鳴,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對多學科資源的整合
在信息化網絡全覆蓋的環境下,大數據可以提供豐富而精準的信息。這使語文教育的資源,不再只依靠單一的教材及其配套的相關資料,而是可以利用更多跨學科、綜合性的資源,呈現出總量多、門類多的特點。如歷史、美術、建筑、舞蹈等多方面的資源,可帶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增強學習內容的吸引力,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被壓扁的沙子》一課時,就使用了大量有關恐龍滅絕的資料,其中包括圖片、文字、視頻等,而這些資料都涉及了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領域。學生們在這一課,不僅學到了說明文的寫法,還涉獵了其他學科的知識,拓寬了眼界。
4.對課堂學習反思和評價的調整
深度融合的語文課堂,往往是由師生共同制定學習策略,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修正,使之趨向合理化。語文教學結束后,師生都需總結,對課堂教學生成進行反思,對所執行的學習策略做出評價,對自身教與學的經歷進行總結。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評價,如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價等,教師可構建布置問題、搜索信息、參與討論、開放思考、自我評價等豐富學習策略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既能領悟知識,也能逐步接觸并運用各種學習策略。
總之,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追求的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所有參與因素都需要重新磨合,并使之更合理且高效。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與技能,學生也要重建學習架構和策略學習,最終促進學生發展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
154550118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