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為了尋求中國教育的發展道路,全面貫徹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各式各樣的中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本土教學模式,是對講授式和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進行結合。該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時間和師生權責上進行對分,強調教師教學留白藝術和學生內省質疑,有助于高效的課堂的構建。通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為例,論述該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對分課堂 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1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涵義概述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本土教學模式,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于2013年10月率先提出。該教學模式結合傳統課堂和討論式課堂各自優勢,進行取舍折中,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學習。[1]
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簡稱為PAD課堂。[2]對分課堂主要有兩種形式:“隔堂對分”和“當堂對分”。隔堂對分的教學流程如下圖1所示。而當堂對分,則分為5個環節,分別為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
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2.1 “對分課堂”實現師生的權責對分
共享權利,共擔責任,這是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對分課堂在教學上實行的是教與學時間的對分,體現出的師生的權利的對分和責任的共擔。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中,更多的強調了教師的教,缺少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自主性的削弱,其學習的權利和責任也被削弱,而教師責任和負擔也會增大。那么,在對分課堂中的五個教學階段,課堂的講授階段,講的內容、方法等皆有教師決定,這是教師的權利。在學生的獨立學習階段,學生如何學、學的程度等都由學生決定;在小組討論階段,小組內的討論內容,提出的問題,如何解決討論的問題等,都是由學生共同商量決定,是學生自主學習權利的一種表現。學生和教師承擔著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學生承擔著自我學習、合作學習,以及課堂的全班討論的責任,而教師對于教學的過程整體把控和對學生個性化的指導有著相應的責任。
2.2 “對分課堂”強化學生自省質疑
在新課改背景下,現階段小學數學學習中對于學生提問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日益重視。當下多數小學數學課堂的現狀,問題大多不是由學生主動提出。學生的討論是基于教師的提出的任務和問題,這樣的課堂對于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我反思都有所局限。教師講授的時間在對分課堂中大幅度減少,并且教師的講授的內容是基本理論框架的引導,不會具體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內化吸收階段,在自己學習的基礎上去探索,產生疑惑,問題便會應運而生。這樣,學生提問意識和能力逐步提高。比如,在對分課堂學生內化吸收階段,在“亮考幫”中的考和幫這兩個環節,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到自己知識把握水平。對于沒有掌握的知識,學生通過“幫”這一環節,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帶到討論環節或全班自由提問環節向小組成員或教師等進行提問尋求幫助;對于自我已經掌握了的知識,學生通過“考”這一環節,通過設計問題去考別人,在小組討論中學生通過互相的提問,相互學習。
2.3 “對分課堂”強調精講留白藝術
對分課堂的特色之處在于教師講授的藝術留白,相對于傳統小學數學課堂的滿堂講,對分課堂中教師講授時間被大大地縮短,教師講授的內容是框架、重難點,指出意義、方法,留出探索的空間給學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適當的決定留白的多少。對于教師精講的內容,教師要發揮自我的教學智慧,更好地去分析教材、學情,通過制作課時教學大綱的途徑,在課堂中將精講的內容更好地展現。“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中更多地留白,把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的機會更多地給予學生,有利于激起學生對于學習最原生態的興味和熱情。在組內學習中分享經驗,交流成果。在全班自由討論時更可以自由展現小組風采,也能在別人的反饋中進步,個人投入的狀態是存粹的求知體驗,這樣的課堂顯然是更高效的,對于學生終身可持續的學習有發揮著重要的意義。
3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在小學課堂中,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量大;教學對象身心發展和學習處于初步階段,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所以更適用對分課堂中的第二種形式—“當堂對分”。[4]根據小學有效教學原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在對分課堂理念下,教學過程應該包括以下五個環節,本文將依據小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作為個例闡述:
3.1 提綱挈領,研精覃思
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充盈精確準備。首先,在教材方面,教師需要在課程開始之前準備一份清晰的課時教學大綱,課時教學大綱中應該包涵有本課時教學內容最本質、最基礎的內容,即包括本次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活動方式、時間安排等。其次,對于學生學情分析,教師要對學生不同個性、學習方式等方面進行更多地分析,在課堂教學組織中針對學生學情,更好進行分組引導,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學習的效用。最后,對于教師教法上,在對分課堂上將更多轉向教師的引導上,在課堂的前半部分,對教師的講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精煉講授,在講中指引,在講中啟發,促進學生在課堂后半部分的學習。
首先,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該制作本次課時的教學大綱,包括:(1)本次課時的重難點,即學生重點在自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難點則在于類比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2)學情分析,獨立性不斷增強,對學習的自我把控能力也不斷增長,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理解教材內容,能夠在內化學習和合作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索性學習。(3)教具準備,即模型和多媒體設備。(4)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所需要的指導和相應的時間安排。在本次課時中,對于學生內化理解學習的時間大概準備在8-10分鐘左右,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則對引導學生通過測量、觀察等方式探索長方體的特征;對于合作學習時間則在10分鐘左右,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去從數量和形狀上總結表達,在后面的正方體學習中,可以讓學生運用類比的方法,重點運用特征的總結表格和關系文氏圖。
3.2 精講留白,約達微臧
在對分課堂中,由于時間的縮短,教師的講授內容的安排必須更加科學和精準。在對分課堂的教授中教師首先應該向學生講述本次課時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對本次課的學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對自我所要達到的學習要求和標準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其次,教師講的內容須是本課時的整體框架,結合細節性的知識,引導是學生對本課時獲得完整性的認識。除了對于本次課的學習內容的精煉講授,教師還應對學生本次學習中的合作討論提供一定的重點方向引導。在這一階段,教師的講授不必拘于教學內容的細節的講解,有指導、有框架的講課要凝練緊湊,把重點更多放課時內容的橫向和縱向比較,引導學習對學習意義的理解,理清邏輯結構。[3]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首先可通過情境導入,進入到今天學習的主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其次,教師需要講解的是本次課的學習是從哪些方面去發現、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如面、棱、頂點等;再者,在對于長方體的性質特征的基礎上,學生應該如何進一步對正方體的認識是從哪些方面進行類比學習。從而逐步向學生構建本次課時的學習框架,針對本課時,教師可通過展示、分發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表格、關系文氏圖等方式進行指導學生能動學習。在本課時中,學生運用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調動各種器官去觀察長方體的特征,重點從空間和數量上去總結特征;對于正方體的認識則是更多通過類比,與長方體進行比較學習,從異同上進行總結。
3.3 有限發散,適度生成
學生個性理解和內化吸收,延時討論。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引,通過自主閱讀、分析教材,更為深入地對本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理解。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圖式,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通過學習材料、做作業、做練習的方式,吸收內化新的知識。[5]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發放相應的練習或是指引性學習材料對學生進行指引。在作業上還有一個創新,稱為“亮考幫”。其中,“亮閃閃”是讓學生寫出學習過程中的亮點,即是自我收益最深,或最本質的內容。幫——即“幫幫我”,即學生在學習中的所思所想,存在的疑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記錄他們的問題,帶到下即討論環節中,在交流討論中解決,這也是討論交流環節的重要內容。考——即“考考你”,這是自我對于學習內容的感悟,將自我感到觸動的點編寫成問題或是練習題,在交流討論環節考其他同學。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主要借助“亮考幫”進行自主學習,對模具進行觀察測量,可以初步形成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構成部分,即面、頂點和棱的認識。并且可以得出長方體有6個面、12個頂點,12條棱,以及特性等結論。這一部分即可成為其“亮考幫”中的“亮”。對于這一課時,學生可能會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關系上,即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關系有所困惑,而這將會成為“亮考幫”中的幫或考。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環節中可進行個別輔導,幫助其更好地內化吸收知識。
3.4 內化外顯,探極求中
學生在獨立學習下討論交流合作學習。該環節主要包括:組內學習交流、課堂抽檢、自由分享質疑、教師總結。對分課堂與傳統課堂最大的差別應是學生的自主討論學習這樣一環節,而這一環節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的前提下進行的,討論的內容可更多圍繞自主學習過程中整理的“亮幫考”。對于論學習這一環節,首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分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教師在課前對于學生學情的分析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做好學生分組,學生對于學習內容進行討論,即“亮幫考”中的教學內容的本質、重難點等進行分析,這一過程主要便于學生對自我教材理解學習正確性的一個把握,也是對學生抓住教材本質能力的一個逐步培養過程。學生在討論交流環節可提出自己所存在的疑難,在組內進行討論中得到解答。若在小組內得不到解決,在小組中向他人尋求幫助或在全班交流中提出。在學生小組內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教師對全班進行組織交流分享。在全班討論階段,教師邀請三、四個小組分享學習成果,組織學生把在小組中遇到的疑問在全班解決。這一階段后,教師針對全班,讓同學自由發言或提問補充。
3.5 畫龍點睛,有效升華;獨出心裁,個性評價
在課堂結尾階段,教師需要對本節課進行一個完整、系統的總結。一方面是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個凝練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主要針對學生所提出來的問題。在評價方面,教師針對全班的表現、小組的表現以及個人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要不遺寸長,善于對學生在課堂表現中的亮點進行及時贊賞。同時,教師也要補偏救弊,面對學生的缺陷也要巧妙指出。教師要注重評價的藝術,不斷完善課堂教學。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出示實際日常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圖形,從而讓學生從直觀上理解,做到從生活中入手學習。其次,總結本課時的重難點,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通過文氏圖來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并在次基礎上對本次課時中所體現的數學思想方體進行提煉升華,總結為類比思想、抽象思想等數學思想。對于本次課時的評價,教師主要針對學生在討論階段的表現和所提的問題進行評述。
4 結語
對分課堂是綜合運用心理學原理,在形式上為時間分半,實質上為師生權責分半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從而,不斷促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動態生成。在鼓勵學生的生能動學習、合作學習、積極探索下,真正達成一種少教多學的高效課堂。并且,對于貫徹落實現階段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推行核心素養的落實,帶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有重要意義。所以,本文建議小學教師對于對分課堂可進行深入地理解探索,更好地運用于課堂中。
參考文獻:
[1] 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264.
[2]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5):5-10.
[3] 趙婉莉,張學新.對分課堂:促進深度學習的本土新型教學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0):47-49.
[4] 劉遠碧.對分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8,7(22):32-33.
[5] 鐘紅.如何有效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J].江西教育,2019(12):54-55.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