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建宏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開展;有效提問
一、小學高年級教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師制定合理的教學任務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早期階段,注重通過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看待和解決實際問題。現有的數學教材部分內容偏于理論化和抽象化,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也難以從中學到為己所用的知識,更難真正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提問,能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然后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完成這一階段的教學任務。
(二)有利于培養和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開發。設計有效問題,進行有效提問,不但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還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或者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交流探討,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腦海會逐漸形成屬于個人的知識網絡和思維方式。
二、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往往是單一地講解知識,即所謂的“滿堂問”或者“滿堂灌”。教師僅僅憑借課本和自己陳舊的知識儲備,對學生進行數學理論知識的灌輸。我們知道,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很貧乏,數學知識儲備還很少,理解能力也比較薄弱,他們喜歡直觀、生動形象的事物,對于教材里比較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缺乏興趣,不能較好地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進行融合。不少教師的“滿堂灌”和“滿堂問”,缺少課堂的有效提問,缺少有價值的問題設計,缺乏正確的問題導向,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
(二)教學難度安排不合理,缺乏連續型和過渡性
小學數學的教學思想貫穿循環漸進的原則,這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數學高年級數學,偏重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所以容易造成一些學生出現學習困難和誤區的現象。教師如果沒有貼合學生學習實際、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合理安排教學,提出教學問題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實際情況,并對問題的處理缺乏知識連貫性和過渡性,就容易使學生思維方式出現鏈接斷層和邏輯混亂,即使進行有效提問,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沒有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缺乏真實性和實際性
教學來源于生活,反過來用之于生活。一部分教師忽視了把課本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這一原則,教師拼命教,學生拼命學,費了很大勁,教學效果不好,學生學習成績低下。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備課中缺乏預設與生成,沒有通過有效的提問、合理的引導等方式來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數學失去了真實性和實際性,拉大了數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是沒能發揮有效提問的作用,阻礙了教學的有效開展和教學成績的提高,因此導致教學效率低、質量不高。
三、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提問的具體措施
(一)增加提問的趣味性,激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豐富有趣的提問內容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活動中來,且有助于形成輕松活躍、和諧融洽的數學課堂教學和學習氛圍。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來增加提問內容的趣味性,建立一個有趣且吸引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和提問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時,教師應聯系實際提出問題:“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圖形呢?”引發學生思考并積極回答。這樣就能從學生較為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把抽象的圖形具體化、生活化,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對基本的圖形進行了解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為什么車輪是圓的呢?圓有哪些優點和用處呢?”“三角形為什么比一般圖形要穩定呢?”引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進行交流和討論。教師適時地進行指導和釋疑解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探究過程中,幫助學生共同完成問題的解決,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了其學習興趣。
(二)合理安排教學難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情實際,分析和制定合理的教學任務,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跨越式、跳躍式教學,否則只能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應在課前準備環節就做到既備教材、備學生、備知識、又備重難點,對于重點、難點知識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層推進。同時要注意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做好過渡銜接,循環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方式,幫助其建立數學思維模型。
(三)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中
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一旦和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就可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形象和生活化了。
例如。在六年級“比和比例”教學中,我就是這樣設計提問和聯系實際生活指導學生操作的。我說:“同學們,在學習了比和比例的知識后,我們要學以致用。現在老師給你一根2米或3米的竹竿,我們能不能運用學過的比例知識,通過實際測量,測出咱們教學樓的高度,測出操場上大樹的高度?”這個問題一出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他們有的積極思考,有的相互交流,有的到處比劃。
終于,有一部分人知道如何測量的方法了,我就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想法,大家爭先恐后、踴躍發言,很快學生就已經明白和掌握了方法。然后,我把學生帶到了校園和操場上,讓他們分成四個大組,要求兩組同時測教學樓的高度,另外兩組同時測樹的高度,并做好組織和分工好記錄。學生通過運用同一時間竹竿和影子的比和教學樓同影子的比相等、比值也相等這一性質,測出了竹竿和影子的長度,再測出教學影子的長度,組成一組比例,很快就算出了教學樓的高度,樹的測量和計算亦然。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課堂上的有效提問,已經逐漸成為教師開展教學任務的重要環節。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應學會合理安排教學任務,把握好問題難易度,聯系生活實際,增加提問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逐漸把數學理念滲透于學生生活實際中,讓學生學會自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拓寬學生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