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翠

摘要: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教師個體自覺主動地進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經驗的反思及自身的素質完善。加強教師個體內在的專業性更需要教師主體的自我認知、自我剖析、自我革新,以求勝任研究型或專家型的教師角色,最終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服務。
關鍵詞:一線教師? 專業成長? 綜合素質
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需要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基礎,更需要具有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并且能行之有效地、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專業領域中的相關問題。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就是教師個人修養和專業素質綜合提升的過程。沒有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新時代教育的歷史使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就無法順利完成。
一、寫作背景
2009年4月我在參加池州市池口小學的校級課堂教學比賽中,和二年級學生一起探究三年級上學期《萬以內數大小的比較》的教學內容。我提前數月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認真地研讀教學用書、教材和其他教輔資料;嚴格、準確地弄清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精心安排每一句話的表述和每一個環節的板書。也許是學生們表現得非常優秀,也許是評委們對我充滿期待,這節課獲得了評比的第一名,而且給予了很高的贊譽。“有養成含量的情境設計,有步步為營的教學過程,有跳躍思維的拓展練習。”那時的我比較年輕,心里美美的,感覺自己儼然已經勝任了研究型教師的角色。
2015年4月我來到合肥市六安路小學中鐵校區擔任二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學校教研活動的常規安排有引進教師的展示課,正好教材有《萬以內數大小的比較》的教學內容,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該內容,自信地認為當年已經得到了那么多的肯定和贊譽,今天一定也不會有問題,甚至會有更出彩的表現和意外的驚喜。然而實際卻并非如此。
二、真實的課堂,無盡的反思
(一)教育教學設想要求過高
第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為了追求更簡潔的教學表述,更為了快速提升教育對象的思維水平,我只用了最簡易的展臺出示教材的相關學習內容,造成在解決教材問題時,部分學生不能快速找到相應的題目;第二,為了讓學生在享受數學趣味的同時,領悟到追求真理和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反例用得過多,少數思維慢點的學生因反例的學習嚴重干擾了對正例的理解。
反思:在教育教學設計時我真的考慮到全體學生的學情了嗎?教育教學的活動到底為誰而設計?
(二)扶和放的比例不當
在教學位數相同的兩個四位數數比較大小時,只需要比千位大小。此外,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時,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我們的學生是有基礎的,要充分地相信他們并給予他們合適的機會,但這節課基本是教師在控制著課堂。
原片段教學設計如下:
1.出示2365○4123,標出數位。
標出數位便于學生在比較時,掌握正確的方法,加快比較速度。
2.學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討論。
3.集體匯報,師生共同探究方法。
位數相同,從最高位(千位)比起,千位大就大;
2356○2135,千位相同,百位大就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讓一名學生上講臺板演。
1230○1203,百位又相同,十位大就大;
5.拓展練習:學生自己出題,必須比個位。
8420○8424
考查學生是否真的理解方法并能靈活運用方法,學生自己出題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其學習興趣,關鍵是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6.學生回顧板書,小結位數相同的比較方法。(師適時指導語言表述的規范)
反思:為什么六年前的我信任我的學生,六年后卻不一樣呢?是因為六年后學生的認知起點變了嗎?答案肯定不是,六年前的我心中只有學生,六年后的我心中學生只是教育教學要素之一。實踐證明。教育需要回歸單純、回歸樸實——只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服務。
三、教育教學附加成分增多
一直重視、關注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我,從開課前的準備工作就有點偏離主題。因接班的原因,對于一些數學課的課堂常規要求,少數學生經多次引導后效果依然不佳。比如少數學生課堂練習本經常不帶,只能心里一直盤算著借助一次特殊的教育環境,如有聽課老師在,再次和學生進行相關課堂常規的要求介紹,希望他們以后不會再忘記帶練習本了。
反思:我考慮的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是給自己的教育教學省事?這符合高效數學課堂的要求嗎?實踐證明,本節課的教學伊始就將學生直接置于被動的狀態中,學生能有好的情緒進行后續的學習和研討嗎?
四、板書的價值如何落到實處
對教材有點理解、有著高年級教學經驗的我知道學生的難點在哪,所以設計時用板書將重難點進行清晰的呈現,希望下課時學生看一眼就能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而達成本節課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
板書如下:
萬以內數大小的比較
反思:學生能體會板書的價值嗎?實踐證明,下課鈴一響,學生就坐不住了,教師一下講臺,他們就飛奔著離開了教室,要讓板書的價值落到實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體會板書價值的策略。
五、思維的拓展如何變成所需
重視學生思維發展的我在設計時將教材的機械性練習拋棄,重新進行了高一層次的拓展設計,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地跳躍起來,在各種有層次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反思:數學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大量被動的思維訓練,生活中學生就能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嗎?實踐證明,思維的拓展是教師的期待,不是學生的所需。要讓思維的拓展成為學生的所需,我們不僅需要設計好的思維拓展的訓練題,更需要呈現思維拓展的實際情境。
六、重構設想
整體的教學思路沒有改變,由創設買書的情境用舊知100和97比大小解決問題引出新知。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動態呈現新知的情境,課始就能提升學生的探究欲望。相同的四位數比較大小,只需要比千位大小,教師進行示范,后面必須比百位大小和必須比十位大小,由學生自己探究并讓學生完成相應的板書。必須比個位大小,原本直接讓學生出題,但通過本節課的實踐發現,大部分學生不能完成跳躍性思維。次環節用課件呈現題目要求,給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于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面向全體了,不能用個別學生的頓悟代替整體學生的感悟。需要時教師可以介入,以讓這一設計真的是為了全體學生的學。最后的思維拓展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關鍵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語言表述準確、有條理。也許只有這樣去改變,這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才能高效地達成,甚至還有奇效。
七、有思有惑才有成長
當年的我肯用大量的時間做足課前準備,卻沒花一絲時間在課后進行反思,又何來感悟呢?我們需要著眼于教材傳遞價值角度的反思;站在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角度的反思;著眼于自己專業成長角度的反思;站在學生可持續發展角度的反思。沒有思就沒有惑,沒有惑就無需求解,無需求解就無科學的成長。
當我們教師感嘆學生的成長沒那么簡單時,其實我們教師自己的成長更沒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