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麗
【摘? 要】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培養聾校學生的語文能力,可以豐富其情感世界,使其學會與人相處,方便日后融入社會。本文將結合聾校的教學特點,討論創設趣味性情境、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入信息化技術、增加活動時間等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為提高小學生綜合素養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特殊群體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6-0006-02
【Abstract】The Chinese subje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ty and instrumentality. Cultivating the language ability of deaf students can enrich their emotional world, enable them to learn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 and facilitate future integration into society.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s for the deaf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of interesting situations, the use of group cooperation way, respect for the main status of stud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rease activity time and other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Life-oriented teaching; Special groups
新時期背景下,聾校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傳統填鴨式的授課方式。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把語文教材上的邏輯性知識點轉化為生活化的素材,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不斷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使其養成良好的自我學習意識,為日后學習奠定基礎。
一、生活化教學特點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小學生的年齡普遍在6~13歲,身心發育比較稚嫩,學習能力仍處于起步階段,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也多來源于現實生活。而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是實現交流、交際的關鍵信息載體。因此將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這門學科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意義。聾校的學生聽力受損,所以只能依靠視覺、觸覺來感知外物,如果教師僅靠灌輸式的方法教學,學生的生活經驗很難支持其充分理解文本內容,會造成認知脫節,再加上手語本身有一定局限性,所以聾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遲遲得不到提升。而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后,教師可以依托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能夠感受到語文課堂與生活的關系,并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放松精神,主動學習。
二、創設趣味性情景
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言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可見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上,而是要深入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趣味性情境,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生活中的語文知識。例如:甘肅省某聾校教師在講解到“認識水果”一課時,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模擬超市的情境,配合實物來輔助教學,讓學生扮演顧客挑選自己心儀的水果,并鼓勵學生表達出“我愛吃香蕉”“我愛吃蘋果”等句子。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表演活動融入生活化教學活動中,將教材文本內容轉化為生活中的場景,并讓學生深入情境當中,通過表演、互動達到學習知識的效果。
三、采用小組合作方式
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使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時,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首先,根據班級人數和學習情況將學生劃分為4-6人的學習小組,人數不能過多或過少,過多的話不容易管理,過少則會導致課堂氣氛分散。然后,可以按照本堂課學習的內容給學生設定一個小組任務,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責任,包括哪個同學負責記錄、哪個同學負責收集資料、哪個同學負責上臺用PPT、文本、圖片等方式展示小組成果,等等。規定每個小組都要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合作、討論、分析得到一個最終答案。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同學之間的想法和意見得到傳達,充分實現了知識的內化,每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過程中,也能更充分地理解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和思維模式,并在課后根據課堂的反饋來調整教學結構,達到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
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很多時候,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日常授課時,都習慣以自己為主導,帶領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聾生角度來說,對課堂的參與感不強,只能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被動接受信息。如果仍使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學生會更加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長此以往對課堂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而且學生很容易對課堂知識的印象淺薄,尤其是重難點問題到了課后更容易遺忘,不利于聾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新教改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其視為獨立發展的個體。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法。聾生因為先天缺陷所以心理普遍更加敏感,情感需求和學習方法都有特殊性,因此教師要注意對聾生的心理引導,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觀察,深入了解每個聾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基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引入信息化技術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信息化科學水平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以計算機、大數據、多媒體為代表的技術開始逐漸被應用到教育行業當中。為了順應“互聯網+”的建設理念,聾校在開展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時,也需要積極使用信息化技術。尤其是對于聾校低年級學生來說,想要理解邏輯性、抽象性的知識比較困難,而且低年級學生的感知能力較弱,所以其對直觀化、可視化的信息會更感興趣。巧妙使用圖片、視頻、動畫等教學素材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提高對語文課堂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到人教版第四冊《春天,天氣暖和了》一課時,很多學生對于四季變化的感知并不深刻,這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收集一些圖片,包括皚皚白雪、秋天的落葉等等,這樣四季的特點就不再是抽象的了,而且教師還能用影音素材來刺激學生的視覺。這樣理解課文就會變得更加簡單,而且還能在朗讀文本的時候,感受到文章蘊含的美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增加活動時間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經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文中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逼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可見興趣是主導學生學習的第一驅動力,同樣在聾校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引導。聾生因為聽力或語言能力的缺失,所以往往對理論性知識學習容易感到吃力,反而對直觀性、趣味性、有挑戰性的游戲活動十分熱衷。因此教師可以對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激發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另外,在學習到《秋天》一課時,甘肅省某聾校教師會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去收集一些能表現秋天感覺的物品,如落葉、菊花等等,從視覺上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體會到秋天這個季節的美感,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要嚴格把控學生的安全,所以活動要在有保護措施的前提下進行。
七、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心智發育仍比較稚嫩,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在形成的重要階段,尤其是特殊兒童的心理更加脆弱敏感,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其學習語文知識。積極引入生活化情景,減弱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畏難心理,塑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性。
注:本文為2020年度定西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聾校小學語文生活化教育研究”(課題立項號:DX[2020]GHB08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湯步敏.特教學校中聾生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18(06).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