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宇



[摘? ?要]《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推進高中綜合素質檔案使用。這就說明,綜合素質評價將納入新高考。所以,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情況的考查和記錄工作就尤為重要。文章從常規考核的定量評價、動態跟蹤反思的自我評價和小組合作的互動評價三個維度對如何做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通過具體的典型案例進行探討。
[關鍵詞]班主任;綜合素質評價;定量評價;自我評價;互動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5?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09-0084-03
新高考改革中,教育評價是一項重要內容。如何實施發展性評價,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課題。如何建立一套反映素質教育要求、全方位、多元化的中學教育評價體系呢?對此,筆者認真研究,反復實踐,形成了一套實際有效的班級評價方案,包括學生在校期間各項表現的量化辦法、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記錄和動態調整,以及學生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和指導策略等。
一、科學制訂班級常規性量化考核方案,實現公正的定量評價
綜合測評是班級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量化評定的標準,班級應該依據學生學習、勞動、課外文體活動等各方面的參與和獲獎情況,進行量化評定,并以此作為學生的各類獎勵和評優依據,切實做到公平、公開、公正。
班主任應該與學生共同制訂《班級量化細則》。此細則包括出勤、學習、禮儀、練字、紀律、課間操和班級職務等方面(衛生量化有單獨一套考核方案),具體如下:
出勤:全勤加5分,請假加3分,遲到(違反校規的)一次加1分;遲到兩次以上的累計扣分,每次扣2分。
衛生:個人衛生保持好的加5分,獲優秀組長、優秀組員的加2分,沒按時到崗值日的扣1分。
學習:因為作業問題有過多次不良記錄的扣2分,上課趴桌扣3分,背誦好的加1分。上課吃東西喝水的每次扣1分。另外還有學習成績加分,即給段考或期考成績排在年級前50名的和有進步的學生加分。
禮儀:頂撞老師每次扣5分,污言穢語扣3分;參與板報制作每次加1 分;積極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活動加2分,表現突出加5分(不累加)。
練字:對每天進步和優秀的學生記錄匯總后根據總分按照比例分為四等,A等加10分,B等加8分,C等加6分,D等加4分。
紀律(儀表):使用手機每次扣4分,儀表不過關每次扣2分,打架滋事每次扣8分,抽煙每次扣5分。
課間操:按時出勤加5分,集合速度快每次加1分,反之同等扣分。
班級工作:班委加5分,學習組長加3分,值日組長加3分,課代表加3分;擺車加2分,養花加2分,領讀加1分。
下面為節選的月量化表(見表1):
科任老師的課堂量化,則應該按照學校、年級的學習過程管理辦法操作。例如高一三班學生學習過程評價的實施設想及計分標準如下:
1.實施設想
學習過程評價表有教師版和學生版兩種,教師每周一個班一份,可以對應學生姓名,根據學生當天的課堂表現和作業提交情況在“教師評價”欄中進行評價,填寫A、B、C、D 幾個檔次,賦分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比如,A加5分,B加3分, C加2分,D不加分或扣1至5 分。學生太多的班級,教師可以側重記錄A和 D 檔。
2.計分標準
課堂參與:A.表現積極,并且積極思考問題,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回答聲音洪亮;B.表現被動,不能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但是認真學習,仔細聽課,能解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擾亂課堂紀律;C.課堂紀律表現不錯,但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學習任務,老師提問時不能積極動腦組織回答;D.擾亂課堂紀律,違反課堂規矩。
課堂紀律:A.遵守紀律,認真聽講;B.能較好地遵守紀律,但精神不集中;C.表現不好(有課上說話、違反老師課堂規定的行為);D.表現很差(有使用手機、干擾教學秩序、頂撞老師等違反校規的行為)。
此外,在晚自習紀律方面,小組表現好的,由任課教師裁決定出本日一個優秀小組,評定等級晉升一級。每月評比,在班上評出“優秀課堂紀律小組”。對此,在班級量化的同時,年級也會進行獎勵。
作業完成:A.按時提交,且作業質量為A 以上;B.能按時提交,但作業質量為B ;C.遲交作業,或作業質量為C;D.未交作業。
具體記錄時,使用下面的學習過程評價表作記錄(見表2):
二、動態記錄學生成長的足跡,實現反思型的自我評價
學生要學會反思,才能在成長路上戰勝困難。為此,筆者階段性地推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工作,并加強動態跟蹤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從而推動學生成長。具體如下:
每個學期開學初,組織學生制訂計劃和階段性目標,并對目標進行動態監控。
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組織兩次段考, 讓學生考后認真分析成績和自我總結,組織學生填寫表格(見表3)。對于這張表格,一定要讓學生裝入個人的成長記錄袋中,并在每個學期末檢查保存情況。三年下來,學生可以利用成長記錄袋中的這些成績單,實現動態的反思。
學生違反紀律的時候,讓其反思自己的不足,填寫“犯錯病歷卡”(見表4)
學期末,學生根據本學期各項表現自評等級。具體操作如表5所示。
為避免學生在自評中的錯誤評定,如虛夸或自我否定,教師要對學生的自評內容進行反饋或者公示,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完善班級組內組間評比制度,實現溫暖的互動評價
社會需要有團隊協作能力的人才,學校就要努力去培養。因此,新課改背景下,“合作學習”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對話、交流、傾聽、討論、體驗、分享、評價、激勵等合作互動過程,實現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有力地挑戰了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學生的交往與審美能力,這也是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非常需要的一種學習方式。特別是學生對研究性課題的調查和綜合實踐,更需要小組在課后充分發揮團體的力量,分工協作。
為此,筆者采用了如下制度來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
首先是學習小組評比制度。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按小組之間力求實力均衡的排座方式,以座位列編好學習組, 選出組長。組長主要是每天負責督促組員完成作業并在早讀前收齊作業。小組成員要在課后合作探究,完成學校、年級和班級提供的課題的研究。進行班級量化時,會根據成績進步和課題研究成果提交情況作小組學習結果評價,同時計入個人量化中。
例如高一三班第一學期學生合作交流評定方法(詳見表6):
①按期末各必修模塊結業考試學分綜合認定總成績排名,30%的人得A,50%的人得 B,20%的人得C,即得A 的15人,得B的25人,得C的9人。這與學習能力的評定相同,故而兩項成績等級幾乎相似。
②擔任學習委員可以獲得一次提檔資格。
③擔任學習小組組長和課代表可以獲得由 C 檔提到 B 檔的資格。
④未參加班級合作交流活動者降一個檔次。
其次是優秀組員制度。高一有校內衛生區,因此班級學生分為4個小組(高二分為 8 個小組),每組值日一周,正好一個月每組值日一次。然后根據學校對班級的量化和生活委員的監督記錄, 評選優秀組長和優秀組員,進行學生衛生表現的量化考核。
每月一評的優秀組員制度充分調動了學生勞動的積極性,增強了生活委員和各組組長的權威性,所以班主任在最初指導他們注意效率和公平的工作方式方法后,對于班級衛生的保持和班級活動都不再去直接管理。這樣既鍛煉了班委的能力,也減輕了班主任工作負擔。可見,制定好的制度和培養好的班委,對于班級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在這些制度落實過程中“互評”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教師必須在起始階段進行直接指導,一定不能大撒手讓學生直接按制度辦事。此外,要定時組織開展班會進行表彰和總結,讓制度的落實公開化、透明化。
課改之路,成就著我們。一路同行,我們在溫暖團結的集體中, 越發堅定自己前行的信念。理想在心頭開出圣潔的花,教學相長,讓我們努力譜寫更激情澎湃的事業篇章。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