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梅 周健
[摘? ?要]課程標準是一線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要求教師在關注知識的同時也要聚焦課堂主體——學生。文章以人教版《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為例,分析歷史課堂教學的著眼點,從教學角度的選擇、重難點的突破和問題的設計等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課程標準;教學設計;高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81-0080-03
中學歷史教學離不開課程標準,如何落實課程標準,構建更為完整、結構性和邏輯性更強的課堂知識體系,是一線教師的關注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課程標準要求為: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曲折而復雜,如何根據課程標準對這一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考驗教師的綜合能力。
一、依托史料教學,構建歷史脈絡
史料教學法是歷史課堂中的常用方法,將史料引入課堂,師生共同探討,有助于引起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在史料教學中不能盲目堆砌史料,而是要根據教材和課程標準,選取具有典型性、說服力強和符合學情的史料。關于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史料較多,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篩選史料,并且要關注史料之間的關聯。筆者在落實“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的內容時,以榮氏家族為例,尋找與其實業發展情況有關的史料,意在說明該企業的興衰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概況,即“百年國運看民商”。“民商”的代表人物有張謇、張振勛、簡照南簡玉介兄弟、盧作孚等,但從甲午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的發展脈絡和銜接初高中知識這兩個角度來說,選取榮氏家族更合適。構建歷史脈絡,不僅需要豐富的史料,還需要強調史料的價值和典型性。
在以榮氏家族為例的教學中,需注意歷史分期,把握階段特征,并據此選取相關典型史料加以呈現。教師可展示史料,引導學生完善歷史發展脈絡,概括歷史事件,歸納階段特征,建立知識結構。以企業的發展為例繪制曲線示意圖,有助于學生更形象地認識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史實。
教師還可以擴大時間范圍,向前追溯到上一節課的內容“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向后延伸到“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生與重組”。呈現史料時,可引導學生嘗試給“民族資本主義”下定義,講述他們自己的理解,教師做好提示和歸納,開啟本課的第一小步,實現知識銜接。利用史料創設真正的歷史情境,還原歷史,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
二、重視課程標準,突破重點難點
繪制曲線示意圖有助于學生抓住教學的重難點——“短暫的春天”,教師可圍繞此重難點提出問題:“為什么一戰間民族工業會出現‘短暫的春天?說明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展開探究。郭從杰認為,在對短暫春天出現的原因分析中,一戰爆發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不過這只是外部條件,根本點應該在于政府有效的制度供給以及提倡國貨的有力推動。該時期處于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所以呈現政府政策顯然是有必要的。此外,政府官員的想法和行動也值得重視。例如張謇于1912年就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他本身又是實業家,其所頒布的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是不容忽視的。另外,官僚軍閥的投資也要予以重視,這可以為講解官僚資本的膨脹奠定基礎。所以“春天”與政府政策推動、企業家自身能力、民眾的支持等因素有關,而“短暫”更側重一戰后西方列強的表現以及企業自身的能力水平。西方列強在華開展經濟活動的優勢是其享受的條約特權,這也是他們輕而易舉可以卷土重來的原因。教師依據已得結論帶領學生歸納總結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以便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探討環節。
在細究因素部分,本課呈現與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有關的史料,引導學生用變化發展的眼光對其進行辯證分析。在以時空觀念關注一戰的同時,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關注國內情況:政府、企業的資金技術設備、企業家、民眾等。在政府方面,呈現從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說明這些政策成為推動或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在企業方面,呈現企業分布圖、設備情況以及資金來源等,使學生通過整體解讀,明白民族工業的局限性及其與外國資本主義千絲萬縷的關系,為以后講解民族工業的特點奠定基礎;在企業家方面,呈現企業家的著作、言行舉止等,以反映他們“實業救國”的精神;在民眾方面,收回利權運動、提倡國貨抵制洋貨運動等群眾運動也影響著民族工業的發展。此外就是國外因素,時間追溯到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出現一戰期間放松對華侵略的拐點。通過呈現日美的情況、1929年經濟危機影響、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情況、解放戰爭期間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例子加以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歷史教學強調運用時空觀念,時間和空間相輔相成,同一時期的空間對比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時期范圍內的各空間因素自我變化發展的輪廓,即縱橫聯合與交叉聯系。
講述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因素的過程為學生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鋪墊。在探究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因素的過程中,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認識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環境,國內封建傳統經濟主體地位的延續和嬗遞,則構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條件”。內外交織的環境烘托了民族資本主義生存發展的前景。基于此,輔以圖示,對學生理解其特點、地位和作用更為直接有效。
三、優化問題,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教師在做好課堂預設的前提下,應注意利用問題銜接前后知識,包括初高中內容、前后單元和子目之間的銜接。
首先,做好學情分析,在預習環節設計問題。筆者對初中岳麓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列強侵華與晚清時期的救亡圖存》的第4課《洋務運動與民辦工業》進行分析后發現: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只是其中一個子目,其內容大致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時間、概念、發展概況和以張謇為代表的企業家實業救國的表現。其中內容簡略,學生對其了解也比較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可以在預習環節完成。因此,在預習環節設計的問題可以是:民族工業的企業家代表有哪些?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哪些行業、哪些地區?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完善“民族資本主義”的定義,并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民族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什么特點?其對近代中國發展趨勢產生了什么影響?”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可以避免學生茫然式預習。如果只是要求學生預習,卻不布置學生預習任務,會出現學生不重視預習、不知道如何預習、預習質量參差不齊等情況。預習環節做好將會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好奇心相對較強,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識,立足于其最近發展區設計問題引導其進行思考,能使知識的過渡更自然。
其次,針對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問題,對預習問題進行深化。教師不僅要注意提問的技巧,還要關注問題的質量,才能發揮提問的作用。例如在教學“短暫的春天”這一難點時,很多學生通過預習和知識儲備,已經知道一戰給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教師要做的就是設計好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分析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其他因素。直接提問為什么會出現“短暫的春天”,教師收獲的答案將是五花八門、參差不齊的。既然是教學重點,就要細化這個問題,然后將學生的答案進行歸類,使學生的思路更明晰。“一戰為什么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此時民族工業發展情況是怎樣的?這個發展勢頭和哪些人有關系?……這些問題需要根據課堂實際逐一呈現,而不能同時提出,否則學生會出現不知道回答哪一個的情況。此外,教師需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追問。通過追問,才能區別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在哪個層次擱淺,從而精準地給予他們幫助。
四、滲透家國情懷,貫穿教育始終
近代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環境,它給予后人更多的是知人論世、啟迪未來的警醒。當我們談及家國情懷教育,不需要為了談論而談論,為了貼近學科核心素養而喊口號。歷史本身就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新課標下,注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能否有別于過去的歷史教學,終歸要由學生的歷史思考、歷史方法(實踐性)和行動的發展水平來體現和檢驗。這些發展水平不是歷史專業人員的水平線,而是公民教育應有的水平線。判斷素養的落實程度還是得看學生的成長而非教師的教學水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這節課的各個教學環節其實都適合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不需要單獨設置環節予以強調。在實業救國、民眾反應、三座大山、淪陷區日本掠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民族資本主義的地位和作用等內容的解讀過程中都可以滲透家國情懷。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小處著手,從自身著眼,樹立客觀正確的愛國意識,以真正發揮家國情懷教育的作用。
教學設計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是教師授課的藍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教師對于教學有著不同的見解,本文僅提出自己的觀點,還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郭從杰.如何講解“短暫的春天”:北洋政府時期經濟的再認識[J].歷史教學,2017(15):49-53+61.
[3]? 汪敬虞.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趙亞夫,徐賜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是什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9):18-25.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