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數學教學也在不斷進行相應的改革與調整,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借助新課改來完善數學教學,才更容易取得數學教學有效性,彰顯數學魅力,在數學一線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從而逐步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文章主要結合數學一線課堂教學,談一談新課改下初中數學課堂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化手段
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數學學習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還需要具備數學思想和數學技能。盡管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數學教學也在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思想,但是受應試教學的影響,在一線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仍是占主導地位,因此,優化一線課程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線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出發點,結合數學課程特征,為學生設計適宜的課堂教學,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一、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數學知識探索
在數學一線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獲取更多、更全面的數學知識,這樣才可以說是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所收獲。但從實際教學來看,目前在一線課堂教學中還達不到這一要求,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高漲,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探索。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一線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在特定的教學場景下,學生可以充分感受數學,進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這樣數學教學才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課堂改革的發展,情境教學也已經成為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利用情境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學,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傳統的一線課堂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是直接引入數學知識,讓學生去接受數學知識,這中間都沒有給學生一個反應和思考的時間,這也就導致學生難以快速地投入數學教學中。而情境的創設則可以有效彌補這一問題,一般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都是學生所熟悉的,通過教學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主動進行數學知識探索。
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數學“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降低學生的偏科情況,對八年級學生各科成績進行調查發現,有35%的學生喜歡學數學,25%的學生喜歡學語文,15%的學生喜歡學英語,25%的學生喜歡學物理,教師可以將所有的調查信息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到學生面前,然后讓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同時,在數據整理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利用統計圖或者統計表的方式來進行分析。由于偏科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存在,利用這個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二、 創新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思維水平對課堂教學效率有著較大的影響,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在數學學習中只有學生不斷思考,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究,這樣才可以真正從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進而加強課堂教學效率。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相對來講比較被動,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才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的方式,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蘇科版八年級數學“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教學中,就可以采用層層遞進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逐步思考。首先,可以利用一次函數的知識來引出反比例函數,“同學們已經學過了一次函數的圖像,那能否結合畫一次函數圖像的經驗來畫二次函數?”“在一次函數的圖像中能夠發現,圖像可以同時跨越三個象限,那同學們思考一下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可以跨越幾個象限,為什么?”“在反比例函數圖像中是由什么決定圖形的位置,以及圖像的遞增、遞減規律?”等等,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來進行深入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而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除了問題教學法之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 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曾說過:教育的本質不只在于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是激發、鼓舞和喚醒。如果學生自己不主動學習,那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和弊端,學生往往都是靠教師推著走,很多學生也已經習慣了灌輸式教學,自己主動學習的意識是比較差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有效改善這個問題,教師也要轉變教學觀念,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要我學”轉移到“我要學”上面來,將“講堂”打造成“學堂”。在一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少說少講,引導學生去多說、多思考。只有真正去轉變師生之間的地位,才可以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和綜合能力。在課程改革中,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發展,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才可以使學生投入數學探索中,進而使各方面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
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數學“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準備一個問題,讓學生來對這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思考。“同學們,王師傅店里一塊三角形櫥窗壞了,現在需要換一塊新的,那王師傅需要提供哪些數據,才能保證換得的玻璃和原來的玻璃一模一樣呢?”這時會有學生快速地說出答案,量一量三角形櫥窗三個邊的大小,按照原來三個邊的長度來制作一個三邊一樣長的新玻璃,應該就可以保證兩塊玻璃一模一樣了。這時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回答是否正確,學生在討論片刻之后給出答案,說是正確的,自己也是這樣想的。然后,教師再繼續引導學生,讓學生思考除了這種方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這時有學生說可以量一下兩個邊的長度以及這兩個邊中間夾角的度數,根據這三個數據,也可以做出一塊一模一樣的玻璃。還有的學生說可以量一下其中的兩個角的度數以及連接這兩個角的邊長的長度,根據這三個數據也可以做出一模一樣的玻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己探究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一線課堂教學中,只有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才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 構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共同協作進步
隨著數學學習難度的加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不斷的交流,可以產生思維碰撞,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而且在問題探索的過程中還可以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往往會有一種畏懼感,遇到問題也不好意思問老師,長期下去,學生的問題也就會越積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構建學習小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學生之間不存在任何距離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可能不太好意思向老師請教,但會向周圍的同學請教,學習小組的構建可以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隨時和同學進行交流。而且對于學習小組,學生的參與性往往會比較強,在小組氛圍的影響下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小組討論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探索中。同時,在小組成員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與小組其他成員的比較,可以讓學生明顯知道自己在數學學習中還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從而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進而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
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數學“平方根”課后作業練習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來完成平方根的計算練習,
在小組中教師可以指定一名數學水平較高的學生來擔任小組長,由小組長來根據小組內學生的綜合情況來制訂作業計劃。由于每個學生小組成員的數學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在作業練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小組長還要幫助每個成員及時解決在平方根運用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還要將匯總本小組的共性問題,及時讓教師來進行統一指導,這樣在學習小組中每個學生的數學水平都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數學本身就是一門探究性學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習小組的方式,進而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
五、 組織實踐活動,強化學生數學探究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體驗和感受與數學知識同等重要,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探索,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數學知識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會。為此,在一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感知數學、探究數學,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探索能力,而且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數學思維還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數學“確定事件與隨機事件”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具體的實踐活動,如可以讓學生投擲骰子,看在這個過程中哪個點數出現的機率最高,學生在投擲幾次后發現根本就無法確定哪個點數出現的機率是最高的,因為這是一個隨機事件。但如果將一杯水放在零下20℃的室外,那這杯水結冰的概率是百分之百,這就是一個確定事件。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除了這部分內容之外,在數學一線課堂教學中需要實踐活動的內容是非常多的。例如,初中幾何問題的學習中,幾何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是僅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很難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空間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組織實踐活動,為其提供一些幾何模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空間想象力。
六、 總結
總之,在一線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才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加強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顧春燕.豐富初中數學課堂,創新初中數學教學方法[J].中外交流,2019,26(16):156-157.
[2]呂家梁.關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5):8.
[3]徐曉蕾.關于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8(17):92.
[4]秦蕊蕊.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新通信,2018,20(9):208.
作者簡介:張紅英,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永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