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教師通過開展趣味性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利于構建更加高效的音樂教學課堂。因此,作為音樂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不斷制訂更加完善的音樂趣味性教學方案,從而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希望通過文章分析,能夠進一步提高小學音樂趣味性和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音樂;趣味性;策略
一、 引言
隨著小學音樂教學改革深入開展,為了提升學生音樂實踐能力,教師要合理地運用趣味性教學方法,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研究,從而幫助學生加強音樂學習能力,以更好地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基礎。下面結合趣味性教學方式,具體地總結趣味性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二、 小學音樂趣味教學的內涵
所謂的趣味教學,指的是將趣味化的元素融入小學音樂課程之中,幫助小學音樂的趣味性提高。但需要注意,趣味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玩耍,而是通過構建熱烈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得知識的提升。使得課程更具趣味性,僅僅作為課程輔助的一種方法,并非教學的核心訴求。換句話來說,趣味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得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中去,而核心的價值是幫助學生能夠建立起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從科目的屬性來看,音樂教學區別于其他理論性的課程,主要是以音樂的情感、思想的教育為主,而趣味性教學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提升趣味性教學的意義價值,需要將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并制定專門的知識體系融入科目,包括民俗風情、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等,打破學生的思維局限性。不僅如此,為了更好提升趣味性,還可以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其他的西方文化內容,包括西洋樂器、古典樂等內容,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深化其學習體驗,真正意義上感知到來自音樂的魅力和樂趣。
三、 音樂趣味性教學的特點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是引導學生提升藝術教育的基礎,通過趣味性的音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切實舒緩平日學習的壓力,真正意義上落實我國素質教育的建設要求。所謂“趣味性”,指的是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習興趣,以更為活潑、開放的方式組織教學,使得學生更能夠提升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從本質上來分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所以其對絕大多數的事務都有很強的積極性,但當下教學的模式和內容都相對較為單一,如果長期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組織教學,勢必會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難以提升教學的成效。所以,教師要靈活運用好包括“游戲”“話劇”等形式多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般的學習體驗,貫徹落實趣味教學的核心目的。
(一)綜合性
相較于單純的理論教學,趣味性教學的方法更為綜合性,即學生能夠學習到更為多元化的內容,更為豐富的學習載體也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為深度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趣味性教學的內容勢必能夠提升教學的內涵,作為教師也需要能夠進行多角度、多元化的學習,擁有非常強的教學綜合性,為學生的深層次教學和素質提升有著較強的作用。
(二)實踐性
趣味性教學的又一大特征,是采用更為多元化的形式實踐落地教學,采用包括游戲、歌唱等方法,組織音樂的教學,能夠用多元化的方式實現音樂體驗,同時趣味性的教學也高度強調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其日后長遠的學習乃至運用在實踐之中,都有著極大的作用。
四、 趣味性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趣味性教學的策略在小學音樂教學之中,就是要滿足學生享受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魅力,助推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音樂的價值,并在潛移默化間愛上音樂課程。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其學習習慣和思維定式還不夠牢固,對音樂的感悟力也相對較為薄弱,所以其學習的最大動力仍然是來源于自己的好奇感知,因此如何加強教學的趣味性尤為關鍵。趣味性不僅幫助學生感受到來自課程的魅力,還能讓其真正培養良好的課程習慣。
(一)采用游戲式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期的教學經驗表明,對小學生而言游戲就是其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尤其是針對年齡較小的學生而言,其認知上沒有對學習的概念,而是對一切有吸引力的內容產生興趣,而生動、活潑的內容勢必會激發起思維的認同。所以,根據這一特點所出發,教師需要切實將音樂教材和音樂游戲有機地融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能夠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完成對課堂氛圍的建設,培養其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并且就此認同音樂、愛上音樂,達到最佳的小學音樂學習效果。例如,針對小學音樂教材之中的課程《在動物園里》中,教師即可對學生進行隨機的分組,并準備教學道具動物頭飾,讓學生分別戴上透視卡片,包括小貓、獅子、老牛、小狗、小雞、老鼠、鴨子等,要求各個小組輪流到講臺上戴上這些動物頭飾,每說一種動物,頭戴這一動物頭飾的學生就要立即模仿該動物的叫聲,其他學生對這一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模仿得最準確、最像的小組分數最高。然后則進行學生之間的比較與模仿,哪一個學習小組的得分最高,即可認為小組的表現最佳。而通過引入存在一定競爭機制的游戲,還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的好勝心理被完全調動起來,自主、自覺地參與到游戲中,提升教學質量。
(二)重視音樂的實踐性特征,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
傳統的小學音樂課程內容相對較為刻板、單一,教學方法以教師教學、學生跟唱的方式為主,這樣的教學方法往往由于過于枯燥,長期以來勢必會消磨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針對《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音樂教學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要以包括演奏、聆聽、表演和創作多元化的內容為核心展開教學。所以,趣味性的小學音樂教學內容,切忌以教師為核心,而是要以廣大的小學生群體為基礎,幫助其理解音樂背后的價值,創造音樂為代表的美的核心與感受,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意義上感受到來自音樂的價值,并提升其創造力、想象力等綜合品質。例如,在小學音樂教材中的課程《森林的故事》中,在掌握基礎的樂理知識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與音樂畫面之間的討論和分析,包括森林美景的配樂,將以安靜、舒緩的內容為主,而森林在遭到人類破壞的時候,則需要使用高亢的音樂,不同環境搭配不同的音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以此為素材,進行情景劇創編和表演,如小動物們在森林里無憂無慮地玩耍,動物家園被人類無情地破壞,少先隊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動物重建了溫馨美麗的家,小動物們在美麗的家園里盡情歌舞……通過這樣的音樂故事與學生的模擬表演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表現、實踐的契機,并且以學生作為核心主題展開教育工作,學生也能夠感知到音樂的魅力。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創設生動的音樂學習情景
伴隨我國互聯網信息科技力量的持續發展,我國小學音樂課程都融入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提供圖像、音樂等手段,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并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后續的趣味化教學策略與方法,率先奠定重要的基礎。對于教師而言,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摒棄傳統以板書方法為主的教學方法,積極主動地使用多媒體的手段進行教學,并適度引入合適的多媒體內容進行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現代化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的學習內容多元、精彩。例如,小學音樂教學中,《春天來了》是重點的單元之一,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為學生播放更多與春天息息相關的畫面,包括春雨降臨、萬物復蘇,小草重新長了出來,更多的小動物也來到了花園、草地以及校園里,這樣的場景能夠高度還原春天的景致,使得學生仿佛置身于春景之中,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而此時,教師再趁熱打鐵進行春天相關的歌曲教學,幫助學生感受到情景交融的感受,能夠將課程的理解與認知再次提升。所以,對學生而言,加強課堂教學、引入多媒體技術,是趣味性教學的深刻體驗,不僅契合學生的認知與觀念,還能夠加深對學生的理解,為后續教學以及綜合發展,做好充分的鋪墊。
(四)結合生活實際進行音樂教學,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階段的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樣音樂的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內容。而音樂是小學階段典型充滿情感的一類課程,所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音樂學習的時候,學生只有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程,才能真正體會到音樂背后的價值和內涵,與作者產生共鳴。而教師為了體現教學的價值,就需要從生活入手,不僅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更以此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生活中的人和事對學生而言比較熟悉,也蘊含了學生的情感。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將音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延長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例如,在進行音樂課程的授課過程中,在課程開始的幾分鐘內,小學生的狀態往往還未完全進入學習之中,而且自己的課堂集中度嚴重不足。而此時,教師即可播放一些有關小動物叫聲的音樂片段,讓學生能夠猜測這是什么動物,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聽到過類似的聲音。通過這樣開放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構建一個熱烈的學習氛圍,并且激發學生對課程的注意力,在第一時間融入課堂,達到最佳的學習效率。
五、 結束語
總之,為了提高學生音樂綜合能力,在趣味性教學課堂,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能力,要科學地開展趣味性教學方法研究,這樣能夠制訂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案。通過以上分析,從多方面對小學音樂趣味性教學方法進行了闡述。希望通過進一步實踐闡述,能夠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呂悅.“玩”轉課堂,其樂無窮:小學音樂游戲性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大觀:論壇,2019(6):218-219.
[2]陳鵬,李慧芳.淺析如何增強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趣味性[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5):121.
[3]魏英.音樂凈化心靈,旋律喚醒靈魂:小學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思考[J].新課程:綜合版,2019(5):61.
作者簡介:
范艷萍,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