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新課程改革為方向,初中美術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越來越多的美術教師已經認識到了以美術課堂為平臺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意義,并將其作為一項教學目標。美術作為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一個主要途徑,促進美術教育與情感教育有機結合能夠在培養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文章就將情感教育的認知作為切入點,對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義與滲透路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
關鍵詞:初中美術;情感教育;滲透路徑
一、 引言
在傳統的初中教育體系之中,美術往往作為被忽視的一門課程,教師并沒有形成滲透情感教育的意識。以素質教育理念為導向,強調了美術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為學生構建更加多元化的美術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形成人文素養以及藝術審美能力,從而在初中階段真正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
二、 情感教育的認知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情感教育這個概念來源于英國,在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討論后,達成情感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共識,將教育與生命機制中的情緒機制相聯系,將情緒、心理與思維相互融合,以使學生進入到良好的學習情感狀態當中,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滲透情感教育旨在在情感教育與現實教育之間搭建橋梁,側重于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并借此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且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情感教育的特點
第一,興趣與成功之間相平衡。情感教育提倡將學生的學習情感角度作為出發點,運用貼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方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能夠在興趣的驅使作用下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力,并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美術的魅力與樂趣,逐漸形成穩定且長久的美術學習興趣。一旦學生能夠形成對于美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就能樂于主動參與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并得到成功的體驗,使其學習方面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
第二,審美與創造之間相統一。人類的精神起點是感覺,感覺得到序化后,形成情感。從初中美術教育的角度來看,培養學生形成審美能力成了一項重要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審美性質的教育活動,用以代替一味的知識單向傳輸,而是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與創造美,從而實現審美與創造之間相統一。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情感認同,促進其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義
(一)貼合初中生的情感特征
學生進入到初中階段后,很容易出現一些叛逆的行為。初中生正處于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的時期,對于自尊的需求較高。來自教師或者家長的批評都能夠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另外,盡管初中生的情感比較豐富,但是辨別力不足,情緒比較容易出現波動。將情感教育滲透于初中美術教學中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感特征,使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將情感中的隱蔽因素挖掘出來,使學生在情感發展中的曲折能夠有所減少,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二)符合初中美術課程的特點
相比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學科,美術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在現代初中美術教育中,并不提倡單純的講解美術課程知識和技巧,而是希望通過美術教育挖掘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智慧,使其能夠得到文化感知,并能夠在思考與合作當中形成創造力,獲得豐富化的情感體驗。學生要想對藝術形成獨特的鑒賞角度,就需要心理活動的參與,并將其與情感體驗相結合。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情感是美術課程的一項基本品質,美術課堂在向學生滲透情感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
(三)有利于為落實素質教育提供推動力
素質教育理念提倡學生在思想、身心、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培養具備高素質的學生已經成了初中美術課堂中開展情感教育的一項目標。教師可以在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形成社會適應力,從而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四、 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路徑
(一)以師生交流為平臺滲透情感教育
在傳統的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帶領學生欣賞一些名人畫作,使學生能夠形成美術感知,過度以講述的方式為學生介紹美術作品,并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學生的美術認知有所忽視。一些美術作品內容較為抽象,很多學生難以發現其中的美感,教師的講解無法使學生透徹理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情感教育為導向,教師在賞析教學中應該善于與學生進行交流,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以互相發言與討論的形式增進師生情感,使得情感教育得到有效滲透。例如,教師講解到“點與線”這個部分時,可以引導學生完成自主預習,將自己的困惑表達出來,教師收集學生所反饋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比如,有的學生發文“點與點、線與線之間存在怎樣的規律?”“如何才能使平面圖像看出立體的效果?”等,在師生交流中,不僅能夠使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得到解答,還能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
(二)為學生提供豐富化的情感依據
初中美術教材中的內容是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認知能力所編寫的,經過全面的分析與考量,其中也包含較多的情感元素,能夠使學生在接受美術教育的同時得到情感需求的滿足。所以,教師在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將教材作為主要的工具和依據,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元素,并將其作為中心在教學中做好教學資源的補充。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情感教育環境,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難度。例如,教師在欣賞教學中帶領學生欣賞梵·高的《播種者》,作者主要用黃色和藍色這兩種色彩形成對比,將夕陽下的麥田表現出來,使得場景較為充實,播種者的位置和土溝之間相平衡。這種構圖方法比較大膽,表達了作者的情感。為了使學生形成感受,教師可以為其介紹這幅畫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歷、藝術特點等,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畫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獲得審美感受,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歌頌與贊揚之情,使學生能夠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
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將創設情境作為一個主要方式。特別是在生活化的情境當中,能夠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美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來源于實際生活,卻高于實際生活。初中生的年齡較小,還沒有積累足夠的生活經驗。教師在美術課堂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并從中獲得情感體驗。例如,教師講解到“感受春光 了解春天”這個部分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大自然,啟發學生對于春天的暢想,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運用信息化設備播放一段展示春天景色的視頻,讓學生仔細觀看后,閉上眼睛聆聽春風吹動樹葉的聲音、小河流淌的聲音、小鳥歌唱的聲音……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到春天的情境當中,使學生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驗。
(四)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情感教育空間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工具被普遍應用于各個學科的課堂當中,能夠將生動的畫面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能夠從更加多元化的角度理解美術知識。以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為目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情感教育空間。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接觸到更多并沒有在教材中被提及的內容,欣賞到更加豐富的美術作品,深化學生內心的情感。例如,教師講解到“土與火的藝術”這個部分時,涉及我國雕塑藝術的內容。雕塑藝術被稱為“可以觸摸的歷史”,為了使學生能夠對雕塑歷史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與崇敬。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幾乎沒有機會見到雕塑,如果教師僅僅帶領學生分析教材中的幾幅圖片,難以使學生得到情感熏陶。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設備為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幾個雕塑作品,比如,《艱苦的歲月》《五羊雕像》、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對我國的雕塑歷史形成更加深切的感受,并在欣賞中形成對藝術的崇拜之情。
(五)從情感角度著手建立教學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初中美術課堂中,課堂教學評價較為偏向概念化,評價的內容也大多為學生掌握美術知識的程度以及運用美術技巧的程度,將學生的作業、考試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價形式。但是這種方式較為單一,評價內容也相對簡單,難以使學生在情感層面得到激勵,無法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初中美術教師應該將情感元素融入美術教學評價體系當中,完善評價內容與標準,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評價效果,使學生得到情感升華,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將情感、行為、態度等納入教學評價體系,運用表現性、過程性以及結果性評價方式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美術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建議加以改正,從而更好地感受學習美術課程的樂趣,并能夠敢于、樂于、善于表現自己,真正發揮美術教學評價體系的教育作用。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已經成了美術教師所面臨的一項新課題,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入能夠在使學生得到審美熏陶的同時,使其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情感教育與初中美術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下,應該以師生交流為平臺滲透情感教育;為學生提供豐富化的情感依據;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借助信息技術拓展情感教育空間;從情感角度著手建立教學評價體系。通過文章對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路徑展開的一系列探索,希望能為優化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姜昊.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9(23):172-173.
[2]崔蓮花.初中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探究[J].才智,2019(28):185.
[3]張雪.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3):124-125.
[4]鄧瀅瀅.融入情感教育,讓初中美術課堂更有魅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8(8):101.
[5]修瑾.淺談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9):142+144.
作者簡介:
魯利珍,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