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版教材中口語交際板塊是語文教學中最直接的語言訓練模塊。為了真正提高學生語言建構與應用的能力,必須注重教學與生活密切結合,發掘生活化資源、調動生活化思維、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口語交際學習真正來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真正被激發在生活中運用語言技巧的主觀愿望,收獲掌握語言表達技能的自信。
關鍵詞:生活化;口語交際;應對;語言建構與應用
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而口語交際直接與生活掛鉤,正如課標所說,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教學要重視與生活接軌,使口語交際真正來源于生活并能夠回到生活中去。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應對”,便是探究生活化口語交際教學的好例子。
一、發掘生活化資源,激發興趣
部編版教材在進行“應對”指導時,選用了歌德、蕭伯納、周恩來總理等名人的例子,雖然經典,與學生的生活卻有一定的距離。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經典的應對案例。
首先,當下,“飯圈文化”大火,從娛樂圈里尋找有效資源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例如,tfboys是很多初中孩子的偶像,在《@春晚》節目中,王源巧妙應對主持人高博。再如,大家所熟知的高情商演員黃渤,在第50屆金馬獎現場,曾與鄭裕玲、蔡康永二人“智斗”三回合。他們過人的應對能力令人驚嘆。
其次是時事相關的資源。特殊時期,張文宏醫生因為面對媒體的“硬核回答”紅透網絡。觀看《X診所》和《中國新聞周刊》對張醫生的采訪,可以感受到張醫生在應對中的“幽默”和“機智”。張醫生的例子既有時效性,又有新鮮感。激發興趣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的探索欲——原來“硬核”的背后有語文知識。
最后是我們學習過的一些課文及其延伸閱讀。教材中選用了陳元方的例子,而《陳太丘與友期行》來源于《世說新語》,其中“言語”篇里有不少精彩的對話,比如《楊氏之子》。從《世說新語》中挑選例子進行分析,不僅能拓展知識面,還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調動生活化思維,學習應對
應對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根據日常生活的一般規律,我們在應對之前,真正要做的是理解對方的話,判斷對方的態度。如《陳太丘與友期行》和《楊氏父子》中,面對父親友人的調侃,陳元方和孔君平的態度是不同的,這是由于陳太丘的友人和孔君平的態度不同。實際生活中,判斷態度還可以根據對方的神情舉止、語音語調、身份、對話發生的實際環境來進行。
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就例子講授技巧,還是囿于傳授陳述性知識的范圍。真正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應將技巧的指導融入交際過程,力求提高實用性。
應對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合則”,即在交流中堅持原則,原則是確定自己態度的基礎。其次是“合境”,即考慮應對場合和應對對象的身份,在正式的場合,要注意情緒,遇到不愿回答的問題,盡量以轉移、回避為主;而娛樂性比較強的場合,不妨活潑、輕松一些應對。對待師長,我們要秉持應有的禮貌,應對不該過于激烈;對待朋友,我們宜選擇比較溫和的應對策略,也可以嘗試幽默地應對。最后,才是合“法”,即運用合適的交際技巧。不同技巧有不同的應對目的、切入點和語言風格。
三、創設生活化情境,鼓勵應用
“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采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創設真實的學習生活情境,可以刺激學生的表達需要,促進課堂訓練。
創設情境時,除了考慮學生的生活和時政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資源是當地的地域文化。文化本就是語文學習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目的,也是途徑。如南京市2019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語文卷,就是一份“南京味兒”特別濃厚的試卷,地域特色鮮明。試卷第4題,直指口語交際之“應對”:
4.南京白局,妙趣橫生。這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說唱藝術。你想跟隨訪小組去了解白局,媽媽卻不同意。你將如何應對?(3分)
你:媽媽,我今天要跟大家去白局社聽聽白局。
媽媽:白局白局,白忙一局。我看你還是在家刷刷題吧。
你:
在考查口語交際的同時,也將當地文化“有機滲透”,一舉兩得,聚焦核心素養,值得日常教學借鑒。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左紫晶(1992—),女,南京市金陵中學仙林分校中學部,中一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