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任平
【摘要】批判性思維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但由于長期受傳統閱讀教學的影響,目前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素養較為薄弱。本文針對部編版語文教材名著整本書閱讀的開展,提出了批注,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意識;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梳理、關聯、概括、歸納能力;比較閱讀式專題探究,培養學生的思辨力;微辯論,培養學生的假設、推理、評價能力等具體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名著整本書閱讀;思維導圖;比較閱讀式;微辯論
當下科技發達、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良莠不齊的評論、消息、網絡帖子泛濫。這就迫切需要現代公民具備批判性思維,才能辨別紛繁復雜信息的真偽,不盲從、不傳播假消息。近年來,教育界也越來越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建議:“語文教學中應當加強思維訓練,特別是批判性思維。”于是,筆者著手開始實踐:通過名著整本書閱讀教材教學,為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搭建平臺。
一、何謂“批判性思維”
我國上海師范大學何云峰教授認為批判性思維的主要特點是“主動地思考、獨立地分析、積極地批判、恰當地反思、全面地審查”。可見,批判性思維不以單純的“否定”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斷”為宗旨,是對問題表面現象作深入的思考與分析,探究其發生發展的原因所在的思維過程。
二、名著整本書閱讀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現狀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的邏輯判斷力與理性思維逐漸形成發展的時期,此時學生的認知與思維由具體、感性發展為抽象、理性,是形成批判性思維的黃金時期。但是,目前大多數教師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程度不深,重視程度不夠,且部編版教材對名著閱讀批判性思維培養技巧指導也相對不足。相當一部分初中生自小受“快餐文化”“碎片化閱讀”的影響,加之學習任務繁重,很難“坐下來,靜下心,讀進去”整本書。他們對名著閱讀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感知——印證式閱讀”的層面,缺乏理性的反思與多元的評價總結,閱讀效能低下。
三、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批注,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批判性思維首先是一種批判質疑意識。“學貴有疑”,教師應鼓勵學生閱讀時,在書中的空白地方做批注,把自己閱讀時的所思、所感、所疑隨手記錄下來,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筆者通過檢查落實,展示優秀批注的兩種方法,讓學生產生動力并養成做質疑批注的習慣。筆者還通過精心指導學生于作品的關鍵處質疑,告誡學生不要應付作業,胡亂猜疑,徒勞無功。具體操作如下:1.質疑題目,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題目是什么意思?2.質疑精彩描寫之處,比如,《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為什么那三拳打在不同的部位,還寫得那么詳盡?3.質疑不合常理之處,比如,《水滸傳》中李逵殺盡一丈青扈三娘全家,為何他還入伙梁山泊呢?如此等等,這樣的質疑批注均來源于筆者的課堂實踐,是學生閱讀時的思維與文本的交流、碰撞,均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梳理、關聯、概括、歸納能力
從現代意義來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整理、分析、比較、探索、評價、綜合信息的能力。對于名著整本書的閱讀,繪制思維導圖是培養學生的整理、分析、聯想、比較等能力的有效途徑。部編本必讀名著大多內容龐大,結構復雜,形象眾多,學生讀完一遍能搞清楚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已屬不易,更別說體會其中的精妙細節和巧妙構思了。為了提高閱讀的效果,筆者在課堂實踐中曾這樣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先在白紙的中央畫一個橢圓,填上一個中心關鍵詞作為一級主題,由此聯想到相關的幾個二級主題,再以每一個二級主題進行發散,衍生出三級主題,以此類推串點成線,連線成面。一個類似于人的大腦神經元網絡狀分布的思維導圖就完成了。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繪制不同內容及形狀的思維導圖,例如,1.人物關系圖,繪制《簡愛》的親戚、同學、好友、老師、學生等人物關系;2.小說情節發展圖,繪制《海底兩萬里》的“諾第留斯號”潛水艇的航行線路圖;3.整本書的思維導圖,包括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情節發展、人物、主題、藝術特點、語言特點,甚至學習感悟等。一個學生談感受時曾說:“在動手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梳理了書中各類零碎的知識,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更明晰了,名著的內容感覺更形象化了”。可以說,繪制思維導圖促進了學生對名著的深度閱讀,鍛煉了學生對信息的梳理、提取、關聯、分析、歸納等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可謂一舉多得。
(三)比較閱讀式專題探究,培養學生的思辨力
專題探究,就是引導學生就整本書中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或話題進行深入探究,得出結論。筆者在實際操作中結合學生的年齡學段、認知能力和整本書閱讀進程等多個因素來開展探究活動。1.初級階段專題探究:如重要情節內容、人物關系的梳理,如,梳理《駱駝祥子》 “三起三落”的故事情節;2.中級階段專題探究:人物形象分析、主題探究、寫法探究等,如,找出《西游記》孫悟空三次離開取經團隊的表現,分析他成長變化的過程;3.高級階段專題探究:由一本名著拓展到其它名著或同題材影視作品等的對照閱讀探究,如,結合“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莊”“三氣周瑜”“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的情節,探討“三疊式結構”的作用。學生探究后反饋:“喜歡這樣的探究,也獲益匪淺。”
上海特級教師余黨緒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深度思考、理性分析、合理論證”。筆者經實踐,得出結論是:比較閱讀式探究最能鍛煉學生的深度思考、理性分析、合理論證的思辨力。在比較閱讀式專題探究教學中,筆者曾這樣操作:1.人物形象的對比。例如,比較《西游記》妖魔為妖的動機和結局的異同點,探究作者這樣安排妖魔的結局,有何用意?2.故事情節的對比。例如,比較《水滸傳》中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武松醉打蔣門神”“李逵拳打殷天錫”三個精彩文段,三好漢打人的原因與動機,探究何為真正的“俠義”精神?3.藝術手法的對比。例如,比較《駱駝祥子》與《儒林外史》人名命名的特點,探究人名命名的寓意。這種比較式閱讀專題探究,雖然內容覆蓋面廣,思維容量大,但是有鮮明的思維導向。曾有學生說,這是逼著他們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搜索式”精讀名著,深度思考,綜合分析。筆者也認為在這“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探究過程中,學生拓寬了視野,增加了思維活躍度,全方位培養了審辨思維的能力。
(四)微辯論,培養學生的假設、推理、評價能力
微型辯論賽是筆者在實踐中,學生最活躍,最喜歡的閱讀交流方式。筆者曾這樣操作:1.辯論人物形象。比如,結合《水滸傳》 “宋公明義釋晁天王”情節,討論宋江這樣做是真正“義”的表現嗎?(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節、社會環境等闡述理由)。2.辯論故事情節。比如,討論《駱駝祥子》中祥子若是跟小福子結了婚,會不會幸福地生活下去?(要求結合人物性格、人物背景、特殊環境等因素進行辯論)。3.辯論主題。比如,祥子墮落、毀滅的原因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嗎?
學生在辯論前要充分地查找資料,在時間有所限定的辯論過程中,思維要快速運轉:一邊要結合原著有理有據地陳述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一邊要聽取對方的論點和使用的論據進行分析,抓住錯誤或漏洞進行有針對性的批駁。在“你來我往、交流碰撞”的辯論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從發展運動的視角、轉換時空的方式認知事物,均感受到思維變得寬廣,思考問題變得深入。受個體知識、技能準備等條件的影響,學生的爭論各有千秋各有偏頗,甚至有偏離了軌道的時候,但這可原諒,教師適時引導就好。培養初中學生初步假設、推理、評價等能力的批判性思維目的已達到,教師就不必理會辯論最初意圖是什么,不必強求學生下一致的結論了。
四、結束語
21世紀需要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素質之一是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借助文學名著這個優秀的平臺指導學生閱讀經典,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與先賢對話,與經典對話,重新發現自我”,點燃學生的思維之火,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與思維能力。這也是整本書名著閱讀教學的宗旨。
參考文獻:
[1]余黨緒.走向理性與清明——整本書閱讀之思辨讀寫[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2]陶莉.基于審辯式思維發展訓練的名著閱讀指導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2017(9).
[3]顏維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例談——以《水滸傳》為例樣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5).
[4]習美娟.初探名著整本書深度閱讀課堂教學——以《西游記》《水滸傳》為例[J].語文教學研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