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較高的學科,是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載體。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初中生日漸重視考試科目的學習,而忽略了考查科目的學習,致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難以展開,民族文化難以有效滲透。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民族文化的滲透展開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一些相應的意見,希望可以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民族文化的滲透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民族文化;滲透策略
民族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五千年歷史過程中創造和發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歷史中沉淀出的優秀瑰寶,是我國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公民文化素質,使人民更加團結,精神更加抖擻。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滲透民族文化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傳承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初中階段的學生,相較于小學生來說有了自我的獨立意識、獨立認知,但是心智還未健全。所以學校應關注其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民族文化內涵,使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一脈傳承下去。
2.提升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日益發展,文化滲透日益加劇,中學生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認知較少,這對培養文化傳人十分不利。但我國的民族文化是經歷了無數的磨煉才保留下的最珍貴的財產。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如書法、繪畫、古建筑等。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中學生可以體會國家的強大與民族文化的璀璨,提升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3.培養文化美德,對立世有所幫助
民族文化中蘊含了無數的人生道理,這些優秀的文化是為人處世的哲理,是發展道德品質的基礎。“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這是孔老夫子教世人說話的藝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李白教育世人對未來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努力去做就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這樣的文化美德,是精神品質最好的培養課程。
4.傳遞愛與責任,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美德
愛與責任和傳統美德都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內容,在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在社會中成長”一課時要告訴中學生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對社會和家庭要充滿愛,這正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在“社會生活講道德”一課中要了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道德的建設,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傳統美德應牢牢記住,時刻不要忘記道德底線。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民族文化滲透存在的問題
1.對于課本內容的教學只停留在表面,對其深層次的精神解讀不夠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內容呈現形式是紙質化,但其存在的精神內涵是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目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講解還占據較大份額,但這門課程其實更應與生活掛鉤,以實際生活為例,讓學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生活知識。
2.對民族文化枯燥單一的講解,學生失去學習積極性
學校開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本質上就是為了提高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培養中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但教師在講解內容時照本宣科式教學現象嚴重,使課本內容枯燥乏味,失去其本真特點,令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不到學校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標。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民族文化滲透問題解決意見
1.深入探討教學內容,弘揚民族文化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中蘊含許多深刻含義。要想讓學生聽懂并理解,教師就要準備充足的教案,合理有效地整理課本文化脈絡,在循序漸進的教學中通過潛意識向學生傳遞民族文化的傳統美德,培養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精神,使學生學習到更深層次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今后的生活中發揚民族文化精神。因此,為了使學生道德品質的長遠發展,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案,讓民族文化在學生生命中得到延續。
2.加大課堂趣味性,增加民族文化了解程度
學校要想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就需對教學模式進行整改。當今社會有太多的物質樂趣。對于司空見慣的中學生來說,刻板單一的傳統模式教學除了讓其產生厭學的想法,并不能調動其積極性。所以學校應積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加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四、總結
民族文化中蘊含著優秀的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根本支柱。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教學不僅是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更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精神思想,同時樹立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中學生走向社會提供為人處世的哲理。
參考文獻:
[1]陳木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導學生弘揚中華文化精神[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12):19-20.
[2]游藝.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中旬),2020(2):107-108.
作者簡介:傅繼宏(1989—),女,漢族,江蘇宿遷人,碩士研究生,職稱:中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