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釗



摘? ?要:我國針對區域發展的相關政策轉變為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統籌戰略,但是,由于資本、勞動、技術、地理位置、文化水平等各方面要素的差異,我國仍然存在著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通過相關性檢驗,顯示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大學數量和質量具有較強的正向關系。給予各省更多的教育經費支撐,能夠推動大學教育質量的提升,從而推動欠發達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解決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達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區域經濟均衡;高等教育;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5-0027-03
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針對區域發展的相關政策隨著社會發展演變的不同形態,從以東部地區為重點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轉變為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統籌戰略。區域間的合作優化了空間布局。從西部大開發戰略到東北振興,再至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雙多邊機制,充分挖掘了各個區域的比較優勢,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區域間由于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原因導致的發展差距。向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推動了地區間經濟水平的趨同發展。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我國仍然存在著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由于資本、勞動、技術、地理位置、文化水平等各方面要素的差異,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無法完全協同,相對落后的地區無法做到跨越式發展。同時,經濟體總量的逐年增加,經濟趨同的速度也在加快,使得“俱樂部趨同”的現象應運而生,各個區域間的差距變大,但是區域里的經濟發展差距開始縮小。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是發揮“人才紅利”的一大表現,是推動區域間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一大利器。中國已越過經濟發展的“劉易斯”轉折點,充分挖掘當前人口紅利的潛力,創造新的人口紅利,并逐漸轉向利用新的經濟增長源泉,是在后劉易斯轉折時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出路(蔡? ? ,2010)。而在受到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中,積累更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則更具優勢,能夠適應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與升級,推動欠發達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解決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達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一、理論分析
新經濟增長理論中涉及到區域均衡增長的部分,是以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各類生產要素隨著投入的增加而邊際報酬遞減為前提條件的。一旦實現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機制,區域間的要素就能實現合理流動,資源配置就能夠達到最優化(豆建民,2003)。
根據新經濟增長理論,依賴于資本邊際報酬遞增的傳統增長源泉消失之后,人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自我積累和演進成為可持續的增長源泉,人力資本稟賦相同的區域,經濟增長的速度將趨同,在這樣的條件下,初始經濟的差距將隨著要素的跨區域流動逐漸消失。從集聚經濟視角看,人才和產業資源的空間集聚與經濟增長是并行過程,經濟活動空間集中是現代經濟增長事實,集聚可顯著提升生產效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史夢昱,2021)。
赫希曼提出了“核心邊緣理論”和“連接效應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區域間增長的不平衡現象。核心區與邊緣區之間的聯系不僅具有 “涓滴效應”,而且還會造成具有擴大區域差距的不利“極化效應”。在“兩極分化效應”達到一定階段后,雖然由市場力量引起的“涓滴效應”可能會降低地區不平等,但他提倡的政府干預能夠緩解地區的不平衡。
上述這些理論均強調,傳統的依賴于資本邊際報酬的增長源泉逐漸消失后,如何挖掘可持續的增長源泉提供了新的思路。擁有較高受教育程度、更具優勢技能水平的勞動力能夠快速適應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要求,積累高質量的個人稟賦可以在區域發展中獲得優勢。因此推動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塑造具備高技能水平的勞動力,緩解不同地區生產率的差異,優化整體的資源配置。
二、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地區生產總值(GDP)能夠反映當年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見表1)。將31個省(自治區)根據地理位置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并展現了2019年和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的數值、增量和增速。
東部地區2019年和2018年的地區生產總值明顯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2019年東部的地區生產總值比中部地區高出354 749.22億元,高出西部地區386 569.04億元。從增速上看,2019年中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最快的發展,增速高達8.95%。西部地區雖然地區生產總值低于其他兩個地區,但是經濟增長速度也達到了8.5%。說明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皆為向好趨勢,并且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大學總數和雙一流建設大學和學科情況反映了各個地區的高等教育數量和質量(見表2)。從大學總數來看,中部地區擁有最多的大學,其次是西部,最后為東部,但是大學總數的差距并不太明顯。然而從大學質量來看,東部地區擁有的雙一流建設大學總數高達87所,西部地區68所,中部地區僅有17所。并且在世界一流大學A類中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上,東部地區擁有顯著優勢。中部地區雖然擁有最多的大學,但是以雙一流建設大學為表征的高質量大學數量僅有17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也僅有16所。
總之,東部地區相對于中西部地區,在高等教育質量上擁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東部地區的學生在進入勞動力市場后能夠依靠更高質量的人力資本,發揮更高水平的能力,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般公共財政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生均教育事業費、生均公用經費,反映東中西部地區的教育財政支持和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見表3)。2019年北京市、西藏自治區、上海市是生均教育經費投入最多的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北京市、西藏自治區、青海省是生均教育事業費投入最多的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北京市、青海省、西藏自治區是生均公用經費投入最多的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gzslib202204011350一般公共財政中對高等教育投入的經費部分,北京市占據最大的比例。并且一般公共財政對于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等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也在進行政策傾斜。
(二)相關性分析
在上文的描述性統計中,展示了2019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經濟、高等教育、教育投入情況。通過對各類變量的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了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的正負方向和相關程度(見表4)。
各地區的生產總值和大學總數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系數為0.841,說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大學的數量具有較強的關系。各地區的生產總值和雙一流大學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系數為0.313,說明經濟水平越高的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大學擁有更高質量的教育水平。雙一流大學總數和生均教育經費和生均教育事業費都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增加教育經費和教育事業費和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有相互促進的關系,給予各省更多教育經費支撐,能夠推動大學教育質量的提升。
三、高等教育優化路徑探究
首先,向欠發達地區投入更多教育資源和財政支持,對一般公共財政中教育經費和教育事業費的投入和覆蓋擴大化。中國雙一流建設大學的數量有限,全國其他大學的數量占據了極大的比例,因此,對這些高校進行經費和資源的支持,不僅對于勞動力本身來說能提高自身人力資本水平,也能夠促進區域的均衡發展,縮小區域的差異。
其次,欠發達地區在區域均衡政策下要重新審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以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為重點,通過區域資源的輻射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的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和高等教育質量,從而拉動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并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成為經濟持續性發展的源泉。
最后,通過合適的激勵制度和周密的經濟政策,將高等教育下的人力資本轉換為技能的輸出,以適應產業升級換代的要求,從而驅動產業的創新,促進整個產業鏈的水平,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的內生增長。
參考文獻:
[1]? ?蔡? ?.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5(4):4-13.
[2]? ?豆建民.區域經濟理論與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2):2-6,29.
[3]? ?袁益民.以上率下扭轉“五唯”偏向,上行下效打贏“龍頭之戰”——關于正確貫徹落實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政策建議[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25(3):123-128.
[4]? ?史夢昱,沈坤榮.人才集聚、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非線性、共軛驅動和空間外溢效應的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7):94-107.
[5]? ?方超.中職教育能夠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非農收入水平嗎?——兼論中職教育發展低迷的微觀成因[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4(5):115-128.
[6]? ?閆坤,何強.推進質量強國戰略財政金融政策的國際經驗借鑒[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23(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