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凡
【摘要】目前,課程思政體系構建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在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是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高、教育理念與實踐存在偏差、師資力量薄弱和內部合作機制缺乏。針對這些問題,高職高專院校應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此來促進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的開展更加科學合理與有效。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問題;對策
2004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多份關于加強大學生群體思政教育的文件,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19)等,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如何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與各專業課程相融合。經過數年的改革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一、高職高專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高專院校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高
高職高專院校的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對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也不夠關注,這就導致了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較落后。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對課程思政的認知尚淺,甚至存在著認識模糊的問題。而對課程思政格局認識不清,就無法實現協同化育人,更無法創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最終導致一系列不良現象的產生。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孤島現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封閉現象等等。這些問題都不利于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更阻礙了我國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
(二)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存在偏差,未能落實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將“立德樹人”寫進了我國教育總方針中,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雖然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都將立德樹人作為明確的教育理論指導,但是在實際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存在著敷衍了事的現象。此外,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其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明顯的功利化傾向,求名、求利、求速成的現象頻頻出現。這些問題的產生導致對學生的德育考察嚴重不足,“立德樹人”理念流于形式,阻礙了課程思政作用的發揮。
(三)高職高專院校的師資力量薄弱,開展課程思政難度較大
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離不開教師隊伍的指導工作,教師應當恪守立德樹人的原則,并將培育具備高尚道德和專業素養的人才作為自己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不過,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師資力量還較為薄弱,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職高專教師的多重任務導致其無法完全實施“育人”教育。高職高專教師有著科研任務或者行政任務,迫于這些任務的壓力,他們無法有效地開展課程思政。二是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高質量教師并不多,這就導致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難以進一步發展。
(四)高職高專院校內部合作機制缺乏,開展課程思政沒有保障
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是“協同化育人”,即需要院校、教師、學生等主體全員參與的一個大型的育人體系。因此,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建立需要各方合力提供保障。然而,當下部分高職高專院校缺乏內部合作機制,沒有建設好一個院校、教師、家庭、學生共同參與的聯動體系,導致出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整合度不高、協同育人模式不成熟等問題,無法讓課程思政得以完全的展開。
二、高職高專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路徑分析
(一)提升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
高職高專院校要推進課程思政發展,就必須理念先行,只有不斷地更新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推動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高職高專院校作為課程思政開展的營地,領導層首先要提升自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同時還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傳達給各層次職工,提升各部門員工對“大思政”格局的整體認知水平。比如,高職高專院校可以積極開展課程思政主題大會并組織教師參加,在會上傳達課程思政相關理念。另外,還可以積極聘請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在校內開展講座,營造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氛圍,引導全體教職工投身于課程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工作中。
(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高職高專院校教師應當在結合職業教學特色的基礎上,拋棄功利化的教育思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教師在充分了解當下的市場環境后,應該立足于學生自身的具體發展情況,積極地引導他們全方面地發展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時刻注重學生的道德培養。在進行職業教育的實踐活動中,要注意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將“立德”放在學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培育學生的優秀品德,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高職高專院校要采取與本校實際情況相符合的措施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比如,學校可以開展教師課程思政主題培訓工作,通過專業的培訓讓教師的課程思政開展能力得以提升。這類培訓工作可以分學院、分專業進行,以便讓每個專業的教師都有接受專業培訓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組織教師輪流到校外參加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講座,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從而促使職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四)完善課程思政運行保障機制
高職高專院校要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還需要一個完備的機制來保證該工作穩定開展。一是高職高專院校要健全課程評價體系,同時輔以配套的監督管理體系,加強教學內部考核評價工作,時刻督促教學活動要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二是要完善內部協同機制,確保高職高專院校課程思政的開展。課程思政的開展不能僅僅靠教師的參與,一些部門領導、職員在學生工作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要引導他們參與到課程思政工作中,將這些教職工納入到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大環境中,以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多元性。
參考文獻:
[1]趙利平.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的范式變革[J].西部學刊,2020(24):116-119.
[2]沈君.職教改革背景下高職思政教育的轉型探究[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2):9+11.
[3]郭振環.從學生專業特色入手,將“課程思政”融入主題班會[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12):105-106.
[4]胡勁松,雷莉,王淵,等.課程思政融入醫學專業課程教學的路徑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0(12):1535-1539.
[5]朱忠義.試析“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創新[J].現代職業教育,2021(01):192-193.
[6]周黎陽.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35):46-47.
(作者單位: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