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祥 鄧照春
摘要:德育管理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在信息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德育工作,促進學生與網絡的健康發展,成為社會極為關注的話題。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工作成為一個大的教育難題。
關鍵詞:網絡暴力 高職學生 網絡安全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點,更是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關鍵。所以高職院校展開德育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新時期由于各種因素的存在,會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思想道德素養產生影響,這時就要通過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與成長。
一、案例背景
21世紀,信息化飛速發展,“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幾乎覆蓋影響經濟、金融、工業、交通、民生、旅游、醫療、農業及教育等等所有行業。
“互聯網+教育”對于教育而言有深遠的影響。憑借學習網站、一部Phone、不同的知識供學習者挑選。網絡帶來了便利,但網絡環境中,很多人卻因為認識模糊,成是網絡侵害的施暴者與受害者。不同的網絡信息會給不同角色的群體及個人帶來不同的影響。
社會大眾:2019年11月19日至今,微信朋友圈一張呼吁大家尋找人販子“梅姨”的圖片在網絡廣泛流傳。但是發布內容的主體“CCSER兒童失蹤預警平臺”只是一個非公安機關官方的平臺,一條不實信息引得近億人關注轉發,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平臺緊急發布消息辟謠,呼吁號召人民群眾不信謠不傳謠。
個人:個人信息被販賣、惡意的虛假網站、鏈接、文件導致電腦中毒、網絡詐騙等。
院校學生:由于社會閱歷膚淺,法律意識淡薄等,常常出現一些違規、違紀行為。上網者通過隱藏身份或者改變身份來進行聊天交流,甚至有時連性別都無法判斷。其次,網絡侵害往往傳播速度快,受害廣泛無法及時控制,不易監管。如網絡謠言、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等。
案例1:一高職院校規定學生每次上課交手機統一管理。小A同學耍起小聰明,私自在網絡上購買一部手機模型,對抗學校的規定。小A同學平時行為習慣差,時常在學生宿舍抽煙,他用私自藏著的手機把照片發到朋友圈炫耀,后被校方進行紀律處分。他并沒有吸取教訓,覺得照片發在自己的朋友圈,一定是有人打了小報告。在班級學生群、QQ空間、朋友圈對臆想打報告的同學進行謾罵,惡語威脅。
案例2:小C同學近些天無緣無故的被人在學校的一個叫“XX學校的萬能墻”個人空間中指名道姓的罵,但是由于網絡的匿名性,根本無法直接知道誰罵了他,因此小C同學很是困擾,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案例3:小E同學是新入學的同學,因為視力不好,在食堂就餐尋找同伴的時候被高年級的學長誤以為用不友好的瞪了,后被要求就眼神的情況向高年級學長道歉,迫于當時高年級學生人多勢眾,小E同學道了歉。他越想越氣,加之其他同學唆使起哄,小E同學下決心在“XX學校的萬能墻”個人空間中實名diss學長,導致雙方在QQ空間的罵戰。
“XX學校的萬能墻”在QQ平臺上有很多。它是一個龐大的學生自發公益性的服務平臺,最初的作用就是給同學提供日常的校園生活服務,如私人物品交易、校內職能部門解答、學生情感表白、失物招領等。后來慢慢的演變成為diss他人(語言攻擊)、拉條幅、吵架、引起爭端的平臺。該類平臺普遍做法就是創建一個新的QQ號,開通空間用來做“萬能墻”的服務平臺,需要提供服務的學生通過添加好友,把需要發送的內容過去,稱之為“上墻”,一般“萬能墻”的所有者并不公開自己的信息,學生間只是通過網絡溝通,上面發的內容絕大部分是負面信息,激化了諸多矛盾。
另外一些不實言論,往往會引起群體性的恐慌,網絡成了這些事件的助推器。如:老生收保護費的,有說學校鬧鬼的,有說打群架的……謠言四起,杯弓蛇影。
二、案例分析
高職院校的學生應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講求人際交往原則,在案例1與案例2中需講求平等原則、誠信原則、寬容原則,同時需掌握人際交往的溝通技巧,學會傾聽,學會互動,增強辨別力。案例1、2、3都是在網絡平臺中引發的矛盾問題,所以正確認識文明上網,提高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刻不容緩。防范網絡侵害需要學校德育管理部門足夠的重視,構建安全、健康、有正氣的全新德育陣地。
下面以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學生防范網絡侵害為例。
2011年網絡安全與手機使用開始受到學校特別的重視。學校致力于手機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更新與制度創新,各班級均在班級設置一處為手機管理區,掛放手機管理袋,上課手機放置在布袋中,一人一袋,專人管理,設置責任心強的同學作為手機管理員,配合班主任進行手機管理,各系部通過發放“關于學生在校攜帶與使用手機的管理規定”、“系部手機管理員職責”、“系部學生德育測評綜合辦法”等文件材料對手機的使用加上了一定的限制,同時就對手機管理開展一系列的如“辯論賽”、“主題班會”、“演講”等,積極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與此同時,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提出手機管理“888”模式,即:“8小時睡眠關閉手機,8小時上課遠離手機,8小時課余時間用好手機。”該方式得當受到學生與家長的認可,當地《常州晚報》用了專門篇幅作了全面的報道。
該校藝術表演系于2017年開展信息化系列培訓,2018年提出“用好自媒體,德育常在線”的理念,使主流價值觀和學校德育理念傳播更加生動、有趣;更好的傾聽學生心聲,關注學生個性,防范且有效應對網絡群體事件;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守住道德底線,增強新媒體思想政治引領。在“XX學校的萬能墻”、“群組聊天”等網絡上引發的違法違紀事件嚴肅處理,打造健康安全的信息輿論環境,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文明互動、理性表達。
三、反思
校園暴力是目前的社會熱點。2019年上映的《少年的你》引發了許許多多人關于青春的共鳴與校園欺凌的思考。網絡暴力是校園暴力的體現形式之一,正確認識、預防、應對網絡暴力、網絡侵害尤為重要。
《少年的你》中施暴者中的一人——魏萊的同學在接受警察詢問時說到這樣一句話:“我們沒有想到會這么嚴重”。當小小的惡意因無知、因有趣而無限放大,那么他所帶來的、產生的后果也將令人難以想象。而被欺凌者,無論時間過去多久,一些事終將伴隨一生。所以完善“高校網絡、校園暴力”監管機制尤為重要,及時反饋,及時跟蹤,才能有效控制。
電影《少年的你》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成為大人。”《少年的你》里女主角陳念的夢想是“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變成最聰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話,想保護世界”,男主角劉北山說:“你保護世界,我來保護你。”
校園暴力的危害不僅僅是對學生肉體與心靈的傷害,更會對學生的一生造成極大影響。所以發出對反對校園暴力的聲音應該再大一些,再大一些,再大一些!但是在面對校園暴力時,卻總會讓整個社會、學校與家長無能為力。德育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滲透,是有效消除校園暴力的手段。所以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德育滲透方案,引導學生走向正軌,不要偏離成長的軌跡。
同時,高職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需要通過有效的手段來引導,讓學生能樹立起健康的思想價值觀念與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與學習。德育教育的實施,能讓陽光灑滿校園,能讓微笑與愛為伴,能讓有愛共筑成長,能讓美好留在心間。
高職院校需要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并能在德育教育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德育教育的難點就在于如何讓學生更好的接受,并且老師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德育教育更好的實施。并且,在教學實踐中,也要做好德育的滲透,注重細節,提升學生的接受度。
眼前、當下,最美好的時光,請少年們無懼,一往直前。“你們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們!”
四、結束語
少年強則國強!只有保護好少年,讓少年不畏當下,不懼未來,能更好的學習與成長。所以高職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在教學實踐及日常管理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季紅霞.對高職學生手機管理制度建構的思考——以常州藝術高等職業學校為例[J].職教通訊,.2013.(20).:42-43.
[2]王慶.堅決對網絡暴力說“不”[N]..十堰日報,2019-08-08(002).
[3]李欣.校園網絡暴力下輔導員工作的干預與防治[J].山西青年,2019(12):217.
[4]楊道坤..高職院校大學生不良網絡貸款安全教育機制創新研究——以武漢某高職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 2019,.000(008):70,73.
[5]周昕,.白杉杉..高職院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對策研究——以踐行文明修身為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6(52):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