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事業逐漸繁榮興盛,對民間舞蹈與民俗文化的保護研究也開始逐步進行探索,特別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及今后的保護、發展方向,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本文通過分析民俗文化及民間舞蹈的含義內容,闡述了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的關系——相輔相成、相互影響,進而提出了民間舞蹈現存的問題及以后的發展,包括各個高校都開設了民間舞蹈課程,致力于保護民間舞蹈的發展。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間舞蹈;民俗活動;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J7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51-03
【本文著錄格式】李會霞.淺談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51-53.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文化習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的傳統民俗文化,并且在這豐富多樣、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孕育產生了不同類別的民間舞蹈及不同類型的風格特征。而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藝術文化的繁榮發展也正欣欣向上,不止舞臺上美輪美奐、精心編排的藝術家們的舞蹈表演,民間舞蹈也正以一種積極蓬勃的趨勢在重新發展。
一、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的含義
民俗文化,又稱之為傳統文化,它是指由廣大民間群眾創造的風俗習俗、生產生活文化的總稱,也泛指一個國家、地區中集居的群眾共同創造、認可、傳播、繼承的風俗習慣。民俗還可以指廣大人民群眾在辛苦勞作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它生動地表達了民眾的生活習慣,深刻描繪了民眾的日常習俗,傳遞了民眾精神心里的感受。民俗文化是一種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瑰寶,是我國在千年悠久的歷史中傳揚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我國許多學者都普遍認為,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可以相互置換的。
民間舞蹈,顧名思義,是由民間的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共享、認可、繼承、傳揚的一種舞蹈。它多形成于田間土地、草原牧場等廣大民眾辛苦勞作的地方。民間舞蹈通常表達了人們樸實美好的愿望: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保佑家畜健康長大,祈禱闔家安康平安幸福等等,還有一些民間舞蹈用來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表達了當地人熱情好客的特點??偠灾耖g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傳承千年,是古老的勞動人民智慧和愿望的體現。
二、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的關系
(一)民俗文化是民間舞蹈依附的土壤
民俗文化包括但不局限于當地傳統節日、特色飲食、歌曲樂器、傳統技藝等等,而民間舞蹈起源于廣大的人民群眾,是人們用自身的肢體動作來表達社會的生產生活。民俗文化包括民間舞蹈,民間舞蹈屬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間舞蹈產生的起源,依存的土壤,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民俗文化,民族舞蹈的吸引力將被大打折扣,甚至逐漸消失在時間的流逝中。幾千年來,我國曾擁有過無數的民族村莊、部落山寨,當地特有的樂曲舞蹈也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但是大部分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只有依附于民俗文化、擁有特定的文化內涵的民間舞蹈,依舊存在,并且在新時代隨著民俗文化越來越被重視,民間舞蹈的未來也愈發蓬勃向上。
(二)民俗文化影響民間舞蹈的神態動作
對上表進行分析可知,我國的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其中吉林居多,冬季氣候寒冷,大多數人們都在屋內設置了火炕,冬天長期盤坐在火炕上,炕上置一張方桌,人們圍桌聊天喝茶,長期盤坐使人們的體態姿勢不自覺呈現出曲頸、含胸、彎腰、屈膝的特點,而這一特點也體現在了朝鮮族的舞蹈當中,其特色舞蹈長鼓舞、農樂舞、頂水舞、扇舞,都呈現出了一種形成了溫婉柔美、含蓄簡單的風格。蒙古族的人們崇尚力量與勇猛,崇拜狼、鷹、熊等兇猛的動物,狼曾經是整個蒙古族人民崇敬的圖騰。在這種風俗習性的影響下,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馬刀舞”等舞蹈具有肢體動作干脆利落、強勁有力、節奏歡快等特點,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藏族人民由于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在民間的大型祭祀活動中,逐漸產生了一種“神鼓舞”,用跳舞來祈求部落人民身體健康,家畜不受野獸侵擾,藏族人民的舞蹈動作一般動作緩慢,但是沉穩有力,具有別樣的美感。
(三)民間舞蹈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
民俗文化中,常常包含許多節日慶典,例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等等,在節日當天,人們都穿上嶄新的衣服,歡歌載舞,共同慶祝美好的節日。
在潑水節的那幾天,傣族的人們會跳起孔雀舞、象腳舞,傳達一種美好的愿望祝福,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彝族和白族的人們,到了火把節之夜,家家戶戶都要點燃火把,并且把各家各戶的小火把堆放在村落扎起的大火把的周圍,用以表示村子里的群眾都是團結一心,患難與共的。然后,人們穿上節日里的盛裝,圍著火把跳起他們的傳統舞蹈,到高潮時,大家舉著火把繞著村落游走,一片歡樂祥和之態。在景頗族的傳統節日目腦縱歌節那幾天(“目腦縱歌”在當地的意思就是“大家伙兒一起跳舞”),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兒童稚子,還是年輕活潑的小伙姑娘,還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大家都聚集在舉行活動的廣場上,敲鑼打鼓,吹著他們景頗族特有的樂器“巴扎”,跳著歡快的舞步,共同慶祝盛大的狂歡節日。
(四)民間舞蹈促進民俗文化的推廣宣揚
民間舞蹈是我國各個民族及地區文化的典型形式與傳播載體,其起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特征。[1]在欣賞民間舞蹈時,觀眾或許驚奇于舞者豪放不羈的姿態,或許沉醉于舞者溫婉柔美的神情,從而產生“為何是這樣的舞蹈動作、神態表情呢”這樣的疑問,從而引導著他們去思考、探索背后所隱藏內涵的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從地域風貌到飲食服飾,從傳說故事到歷史典籍,從而起到宣傳發揚民俗文化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文化習俗風貌的保護開發,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民俗文化促進民間舞蹈的升華
一場歌舞表演,如果僅流于表面,欣賞演員們的舞姿,縱使讓人覺得美輪美奐,但是終究是缺少了一點韻味。只有舞蹈背后所隱藏的傳奇故事、歷史典故,才能讓人真正對這場表演回味無窮,銘記于心,像霸王別姬、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從古至今,流傳千年的民間舞蹈往往都是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引人深思的舞蹈。在了解舞蹈背后的民俗文化后再去欣賞民間舞蹈,能更加加深對舞蹈的印象,從中品味出不一樣的感覺,內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除此之外,民間舞蹈也能為今后學者對當地文化及當地習俗的研究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架起了民間生活與民間舞蹈的橋梁,民俗文化影響了民間舞蹈的意識形態,民間舞蹈又反過來促進了民俗文化的繁榮發展。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輔而行的。
三、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一)“偽民俗文化”和“偽民間舞蹈”影響傳統民間舞蹈的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繁榮,旅游業也如火如荼興盛發展起來,不少游客在旅游時會選擇具有特色民間文化、民俗傳統的古寨村落,游客們的素質參差不齊,或多或少會對當地的自然風貌帶來一定損害,而游客帶來的“外地文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沖擊,當地居民為了更好地迎合游客從而獲取更多的利益,會做出一定改變,可能會導致當地的習俗變得商業化從而缺乏了最原始的那種風貌。不止當地的民俗文化,民間舞蹈也是如此,從一開始的慶祝節日、祭祀神靈、招待親朋,逐漸變得商業化、模式化,甚至為了吸引廣大游客,編造故事傳說,營造一種“偽民俗”和“偽民俗舞蹈”,對那些流傳千年的傳統民間舞蹈帶來了沖擊。而當“偽民俗舞蹈”被揭露時,在無形中也損害了真正的民間舞蹈的名譽??傊皞蚊袼孜幕焙汀皞蚊耖g舞蹈”破壞了傳統民俗文化,影響了民間舞蹈的健康發展。
(二)民間舞蹈的保護發展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民間舞蹈課程。
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藝術文化的繁榮。舞蹈作為我國藝術文化領域的重要類別,高校在培養舞蹈人才方面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革,以期提高我國舞蹈水平。其中,將民俗文化中的舞蹈元素引入高校舞蹈教學活動中,進行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探索便是重要的內容。[2]除此之外,我國的民俗學者一直以來也非常重視對民間舞蹈、民間文化及中國民俗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這也為在高校民間舞蹈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奠定了基礎。[3]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民間舞蹈課程,但是由于大多數學生與民間舞蹈的生活有較大距離,這就導致他們對民間舞蹈的了解不深刻,從而不利于他們快速高效地掌握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與表演技巧。 針對這種情況,要想真正顯著提高高校民間舞蹈的教學效果,還需要高校老師在教學中加大對民俗文化的滲透力度,使學生在充分了解相關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對民間舞蹈的歷史淵源、表演神態有更精準的掌握。
四、結語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的土地上,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去往何處,只要是有村落的地方就會發現當地特有的屬于他們自己的民間舞蹈。漢族的舞龍舞獅、秧歌燈舞,在廟會節慶上掀起了一波高潮;傣族的孔雀舞,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好生活的愿望;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等等,展現了蒙古人民強健的體魄,宣傳了追求勇猛的思想;歡迎朋友遠道而來,祭祀活動祈求神靈,贊美家鄉山水風情,宣揚愛意勇敢追求……民俗文化傳統與民間舞蹈均屬世代相傳的民眾文化,在人類產生初期就已經融為一體。傳統民間舞蹈依附于民俗活動,在民俗活動中產生、繼承、傳揚和發展,在一些重要民俗活動和祭祀儀式中,舞蹈支撐著整個活動的過程,并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人們信仰的載體。[4]這些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內容多樣,與流傳千年的民俗文化一起,共同組成了豐富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張帥.探討加強高校民間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滲透[J].黃河之聲,2020(5):128-129.
[2]楊金莉.民俗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尚舞,2020(8):104-105.
[3]張帥.探討加強高校民間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滲透[J].黃河之聲,2020(5):128-129.
[4]馬盛德.論傳統民間舞蹈與民俗的關系[J].中國藝術時空,2019(4):81-86.
作者簡介:李會霞(1974-),女,漢族,山東省濰坊市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