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發展已經受到了大家的廣泛研究關注,在文化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進行傳承與發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可以采用更加多樣的技術方法和手段,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數字技術與時代結合作為傳承的紐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表現形式融入數字化的內容,把新媒體技術有效地融合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靈活化和現代化的變化新趨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式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93-03
【本文著錄格式】高松.淺論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方式[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93-95.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國家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保護與傳承工作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不能忽視的關鍵部分,也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力量。當前,改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式是今后必然的發展趨勢,我國作為文化大國,包含諸多藝術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的背景下,需要將其工作進行穩步推進,并擴大傳承的范圍。如今,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創新發展,全新的發展模式改變了非物質文化發展傳統穩定的生存狀態,鑒于此,采用全新的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式進行革新是今后必然的發展要求。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傳承與保護當前狀態
(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認知較為缺乏
我國本身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文化的土壤也十分的肥沃,但是由于當今人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尚未提升,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意識較為薄弱,這樣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續的傳承與保護。[2]甚至影響到第三產業的構建,當今,很難對社會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變化已經變成當前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傳統觀念影響較大,當前還缺乏創新性的思維模式,這樣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效果。[3]所以,在思想方面的束縛能夠看出傳統的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并沒有受到相關人員的關注,導致整體效果不容樂觀,在這樣的模式下,采用全新的傳承方式能夠更好地改進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適應全新的發展需要。
(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引導缺乏
為了進一步提升青年人參與到非物質生活文化遺產的學習與傳承中,需要對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積極引導。當前,總體上看,文物部門引導不足,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宣傳力度嚴重不足。大多數非物質社會文化遺產都處于獨立的傳承狀態,導致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處于被動的經濟發展局勢。[4]此外,政府宣傳體系模式的引導作用尚未建立,主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三)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尚未完善
同物質文化遺產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不是穩固不變的文化,屬于動態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傳承與發展中會不斷進行更新與變化。當前,發展與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兩者有些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際關系作為文化交流不可忽視的載體,需要重點關注。傳統意義上,非物質文化傳承會采用非書面的形式進行傳播,例如:相互之間口口相傳,尊崇上一輩人所傳述的經驗進行機械性的內容記憶,但這樣并不適用于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不符合與時俱進的發展方針,直接影響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技術方面的革新。除此以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師徒式的傳承方式限制了傳承的人數,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廣泛地流傳與繼承,這一點變成當前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5]
二、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勢
(一)客觀與真實性
通過數字圖像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直觀地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和中國文化產品的特點,從而更直觀地呈現聲音、圖像、研究內容等要素。比如,山東工藝美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制作方法是用剪刀修剪并將各種形式的圖案在紙上呈現,但剪紙工藝和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保存時間長,不便利等因素導致的問題。[6]鑒于此,可以通過采用數字化影像數據記錄的形式對其進行形態保護與傳承,圖片還能夠更加直觀且真實地展現出中國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影像紀錄片能夠表達出剪紙的流程與工藝。
(二)集成方便快捷
這項新技術將能夠將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物理模型轉換為數字內容,這是一種改變傳統單一種類的方式。互動性和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合,在傳統基礎上的新模式,相比物理存儲可以保持更加多樣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比如,傳統的木雕、石雕等工藝不同類型的非物質生活文化遺產,本身實物較大,體積較重,并不能方便企業整體展示,觀賞者只能通過采用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信息瀏覽與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的展現方式效率慢以及宣傳教育力度較小,受益人群范圍也較為狹窄,并不利于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展示等模式的數碼科技,加上公眾身份識別及其他新媒體資訊推送,可以方便大眾及時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查詢,讓人們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品與資料,從自身出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有所了解。[7]
(三)及時互動性的平臺優勢
當今,由于互聯網等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應用,全新的媒體工具已經占據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依舊逐漸替代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手持移動設備的廣泛使用能夠更大程度地滿足人們對于信息的即時交互,實現信息的實時流轉。選擇數字技術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之間的溝通更加密切,從而讓人們能夠通過移動終端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鼓勵人們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活動中,能夠更大程度地發揮交互性的平臺優勢。
(四)豐富娛樂性的特質
在時代的變遷下,娛樂化的特征越加顯著,當代的年輕人不再只是被動學習、接受書面化的內容,他們喜歡自己嘗試通過各種新奇的事物,追求企業個性化的內容。數字技術的改進保護和非物質的傳承文化遺產正好迎合了社會的當前需求以及當前豐富形式的用戶體驗娛樂,還可以從視覺、聽覺諸多方面感受,更好地實現對非物質進行文化歷史遺產的推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具有生機和活力,同時也有更現代的特點,符合當前偏重于青年愛好的特點。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繼承與保護的方法
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技術來說,能夠分成廣義與狹義兩方面。狹義模式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通過當前的信息技術對傳統的知識類文化遺產、實踐類文化遺產等進行數字化的保存與信息儲存[8]。與此同時,就廣義模式下的非物質遺產數字技術體系構建需要滿足非特定與綜合兩方面的特點,并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資源采集、信息存儲以及資源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近幾年,互聯網模式下的數字化信息技術已經走進我們生活的諸多行業,所有的領域都在融合數字化的技術,采用全新的數字化形式已經變成當前的發展趨勢。增加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進行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可以更好地改進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完善:其一,數字化的采集數據技術能給非物質生活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強效保障;其二,數字化的管理服務模式能夠給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的傳承奠定扎實的基礎根基;其三,數字化的展示與傳播模式不僅有助于非物質主義文化遺產的信息溝通還能夠給交流活動帶來便捷;其四,數字化的消費電子技術人員能夠給非物質社會文化遺產的衍生品帶來廣泛的發展空間。[9]
(一)培養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意識
如今,運用新媒體技術倡導保護和辦法,如使用紀錄片、網站,電視廣播和宣傳的許多其他傳統手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在新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如在宣傳形式上網,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該開拓和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特征——多樣化和先進性。通過數字經濟模式的優勢能夠借助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覺意識的提升,從全新的角度出發,培養社會公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意識,并積極調動人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與主動性。[10]
采用移動終端的形式可以從發展的眼光出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的發展進行規劃,只有從未來的發展角度出發才能夠提升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通過全新的技術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移動資源的改革升級,并通過移動終端的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傳遞給更為廣大的受眾群體。除此以外,還可以采用交互式的傳播模式,采用這樣的傳播方法能夠更好地細化反饋式交互與體驗式交互的內容。[11]讓受眾群體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樂趣,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提供基礎。
(二)積極發展文化創業的附屬產業
當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在物質生活滿足之后,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綜合性的文化內容,并不獨立,在保護與傳承中需要與當前的經濟發展相互整合,并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相關工作內容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能夠從側面推進數字化第三產業的發展,像開發游戲產業以及動漫產業,利用移動終端傳播的優勢,構建具備本土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產業。[12]比如,2008年,《功夫熊貓》引起了人們對于熊貓的關注,這部影片將中國傳統的武術文化與國寶大熊貓進行結合,獲得了超高的票房收入以及好評。該影片的收視成功能夠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能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口口相傳,需要延伸出更加豐富的第三產業鏈條,采用現代化的手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全新的發展活力。[13]
(三)進一步細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法律與制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與地區文化的集中表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能夠更好地維護祖國的文化主權和發揚我國文化精神。[14]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需要進一步細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責任體系以及潛能力量,當前,就如何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管理已經變成一個關鍵技術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發展發揮其效益,將行之有效地措施與手段進行研究集中表現。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平臺將不斷拓展。在這樣的文化傳播模式下,相應的管理法律法規應該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以此來提升宣傳的效果。[15]
四、結語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然的發展契機,如今,不僅需要廣泛使用數字化的技術,還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與非物質文化的精神得以傳承。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方式可以積極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多樣性的特征,給今后非物質文化傳承帶來更大的助力。
參考文獻:
[1]李小琴.新媒體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木卡姆”藝術為例[J].中國報業,2020(20):88-90.
[2]劉倩.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91-93.
[3]閔陳震.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市場開發研究——以常州梳篦為例[J].中國市場,2020(29):31-32.
[4]時國慶,周芷琦,關雯心,上官雯,丁明晨.5G移動通信與互聯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應用[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0(10):142-144.
[5]孫婧雅.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承研究——以河南“鹿邑虎頭鞋”項目為例[J].藝術品鑒,2020(29):17-18.
[6]段紫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文化空間設計研究——以開封二夾弦戲曲博物館為例[J].戲劇之家,2020(28):21-22.
[7].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拳 2020“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第六屆全國青少年紅拳(網絡)大賽舉行[J].中華武術,2020(10):24-25.
[8]鄒淑珍,馮海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文旅融合下的時代價值——以山東長島漁家號子為個案[J].長春大學學報,2020,30(9):81-84.
[9]封秋子.高校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實踐與探究——以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8):160-161.
[10]李燕.少數民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模式的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18):137-138.
[11]葛震.促進遼寧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研究——基于創新利用傳統文化的視角[J].大連干部學刊,2020,36(9):54-57.
[12]史青岳.對專業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思考——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8):170-171.
[13]夏艷萍.非物質文化遺產敦煌彩塑制作技藝在當代視域下的傳承研究[J].大眾文藝,2020(18):1-2.
[14]蔡佳欣.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發展[J].大眾文藝,2020(18):10-12.
[15]胡磬.探索茶文化背景下藝術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影響[J].福建茶葉,2020,42(9):109-110.
作者簡介:高松(1969-),男,漢族,江蘇邳州人,學士,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音樂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非遺保護與傳承,音樂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