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覺傳達仰仗新科技而成為文化傳播的主導形式,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新的文化載體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表達提供了可視性,數字媒體提高了洱海白族水文化傳達的交互性,互聯網增強了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高效性;在文化旅游發展熱潮中,促成了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轉向,并應用于以水紋裝飾創新文化傳播、以水波動態衍生產品平臺、以蒼山洱海塑造視覺形象、以水神故事延伸文創矩陣,進而可以構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載體、豐富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效果、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內涵、強化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情感認同。
【關鍵詞】水文化;洱海白族;視覺傳達;視覺轉向
【中圖分類號】C9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197-04
【本文著錄格式】楊榮倩.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傳達方式變遷與視覺轉向顫變[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197-200.
基金項目:滇西北文化生態保護研究中心開放項目“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傳達研究”(項目編號:WS201904023)階段性成果。
引言
洱海白族人民在認識水、開發水、治理水、保護水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水文化,蘊涵在物質形態或非物質形態的載體中,并主要以視覺的方式表達出來,傳遞出去。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大理視察,在洱海邊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重要指示,進一步促發了有關洱海的研究熱情。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隨著視覺傳達的迅猛發展,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傳達方式和受眾群體出現了較大變化,需要給予一定的研究關注;但相應的研究成果卻還少見。僅有專著《最是那一回眸的鄉愁——洱海水文化研究》融合文字、圖片、影像為一身,從文化、民俗等角度,對大理民族文化與洱海關系進行了系統剖析,其中宣傳片《洱海四時》運用影像手段直觀展現了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充分應用了新的視覺傳達方式,但并非對水文化視覺傳達本身的研究。因此,本文專門對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傳達在新時代出現的新變化進行初步探索。
一、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轉向的新科技背景
傳統的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方式,主要是人與人之間,在固定的空間,通過圖形、色彩、文字來進行傳播。隨著互聯網、數字媒體、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眾通過電子書、短視頻、新媒體等多種方式來了解世界,視覺傳達逐漸成為文化傳播的主導形式。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也離不開這些科學技術,并要積極運用現代化手段促進大眾了解。
(一)傳統文化載體的視覺元素解讀
“視覺傳播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視覺化。視覺傳播以視覺可以認知的表現形式傳遞信息,是以人為起點,通過媒介把信息傳達給人為終點的過程。即運用視覺符號和符號系統來構成獨特的視覺語言,用來傳達有效地信息?!盵1](P3)視覺傳達是一個輸送信息的過程,通過對視覺符號進行視覺化處理來達到信息傳達的目的。文化符號是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洱海地區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的重要素材來源。可視化的文化載體是人們的思想、情感、目的的有效表達途徑。洱海白族人民通過“水晶宮”“放生會”等可視的方式來傳遞水文化信息,通過特定的儀式和色彩、圖形等表達方式,形成人與人、人與工具、人與環境間的視覺信息傳遞途徑,使洱海周邊的白族人民在行為觀念和精神觀念上形成了一種整體的水文化現象,為洱海白族水文化可視化奠定了基礎。
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載體大致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兩大類。物質形態的載體是水工程、水設施、水景觀等所展示出來的外在表現,非物質形態的載體是對水的作用及價值的認知、審美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視性的文化載體是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媒介。通過解讀洱海白族人民對水的認知、思考及其應用,追溯可視的水信仰、水技術、水制度,發現可視性文本,揭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符號。借助視覺傳達的方法,以可視的方式表達和傳遞洱海白族水文化,針對人們對洱海白族水文化認知度較低、受眾群體有一定的需求等特點,制定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化素材,對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內容進行有效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洱海白族水文化。
(二)傳統媒體轉向數字媒體
傳統的視覺傳達主要以紙質媒介為基礎,主要包括書籍、報紙等,多為靜態的平面傳播。由現代科學技術支撐的視覺傳達,更加注重傳達過程的互動參與性,這種互動參與性,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還包括人與物之間的互動。數字媒體成為視覺傳達的一種新媒介,與紙質媒介的傳播方式不同,不再是信息與受眾的單向傳播,而是二者間的交互性傳播,拉近了信息與受眾的距離;也不再局限于二維空間,而是走向多維空間的結合,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數字媒體也相應實現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二維到多維的快速發展。數字媒體為視覺傳達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支持,可以突破傳統空間的限制,將圖片、文字等信息結合在一起,并對這些視覺語言進行數字轉換,使視覺媒介從靜態到動態,塑造出多維的視覺語言,使信息傳達更加直觀、具體、形象和真實,從而使受眾能夠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獲得更全面的信息;尤為重要的是,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參與程度。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信息傳達方式已經逐漸轉變為觀看圖片和視頻等方式。諸如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體,不僅可以使受眾及時了解信息,還可以參與其中進行討論,使信息傳達與受眾產生互動,獲得更好的感官體驗。
從這個方面來看,數字媒體比傳統媒體具有更多的表達方式,有著良好的交互性。數字媒體是現代視覺傳達的基礎結構,應用到水文化傳播中,可以打破傳統水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打造多維的視覺視野,更能將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帶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將數字媒體和洱海白族水文化進行更好的融合,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對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圖案、文字等進行創作和應用,可以優化受眾的視覺體驗,增強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信息輸入;通過數字媒介實現受眾之間即時、充分、有效地互動與交流,可以提高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的交互性。Photoshop、Illustrator等都屬于視覺傳達的數字化工具,這些數字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視覺傳達中。數字媒體技術從形式上直接改寫了傳統文字、圖形、色彩基于平面的存在,數字化的文字識別、圖形識別和色彩識別,創造出由線條、顏色、圖形等元素組成的視覺符號,可以為洱海白族水文化提供更多的視覺文本,使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依托數字媒體技術,可以進一步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有效對接,擴展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途徑,擴大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空間。
(三)互聯網傳播的多樣化
互聯網為視覺傳達提供了多種展現形式,極大地影響了視覺傳達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傳播界限,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展示和互動的平臺,使傳播的受眾由原來的固定群體變為全部群體。受眾群體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際的信息傳播。目前,移動網絡、4G、Wi-fi已經普及,5G時代也已經到來,為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提供了條件。隨著互聯網的推進,移動終端成了信息傳播的高效平臺,如:只要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可以廣泛快速地完成信息傳播,高效實現信息與娛樂的傳遞?!盎ヂ摼W消除了各種傳統媒介類型的界線,使各種事物邊緣模糊,融合了先前各種互不相干的新舊媒介形式。”[1]“互聯網信息傳播具有極強的即時性,不僅傳播速度快,而且反饋及時。”[2]互聯網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集合了多種媒介的表達形式,及時有效地實現信息傳達,借助互聯網,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信息。
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現狀并不樂觀,傳播方式還是主要依靠傳統媒體,有關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圖片、視頻等視覺文本的網絡資源十分缺乏,以宣傳洱海白族水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公眾號、網站等尤為少見。急需利用已有技術手段增強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高效性。互聯網是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博等途徑推送與洱海白族水文化相關的內容,展示洱海白族水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更好地激發人們對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認知。借助互聯網平臺,發揮互聯網傳播的高效性,使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緊跟時代步伐,讓洱海白族水文化在互聯網的支持下“活起來”,以符合現代傳達方式和受眾群體選擇偏好的方式更加高效地傳播洱海白族水文化。相關學者、部門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交流分享洱海白族水文化研究成果,開展洱海白族水文化宣傳。
二、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在文旅背景下的應用
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為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提供了良好契機。通過視覺傳達,將洱海白族水文化與文創緊密聯系,是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與再創造的一種重要手段,有助于促進水文化傳播、推動旅游發展,進一步將洱海水景觀、水文化載體等元素進行視覺化處理,使之既符合傳統的水文化展示習慣,又緊跟新時代的視覺傳達發展方向,可以有效實現洱海白族水文化內涵與文創的融合,成為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閃光點。
(一)以水紋裝飾創新文化傳播
水紋是一種特殊的視覺符號,作為中國的傳統吉祥圖案之一,廣泛運用于各種裝飾之中。水紋飾作為一種平面化的視覺元素,具有獨特的裝飾意義,極具視覺表現力。洱海白族水文化源遠流長,水紋作為主要的視覺元素,貫穿了洱海白族的裝飾發展過程,承載了豐富的水文化內涵?!鞍鬃逅绨萜鹪从谠忌鐣缙凇诎籽虼暹z址和劍川??诔鐾恋墓?、碗、缽、盆、缸、壺、杯、皿、紡輪、網墜等陶器上,有大量的條紋、渦紋、水波紋、漩紋、漩渦紋、曲紋等代表水的繁而多變的紋飾?!盵3]可見,白族先民創造的原始的水紋狀態等紋樣具有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基本內涵,代表著白族先民對水的認知,是洱海白族水文化不可缺失的載體。通過視覺傳達的特點,充分挖掘水紋元素、水紋形象,從多視角進行創新展示,具體可以應用于生活用品、家居飾品中,這樣的展示既可以加大水文化的傳播,也可以提升相關文創應用的效果。
(二)以水波動態衍生產品平臺
要實現洱海白族水文化與文創的有機結合,就不能僅僅把視覺符號單一地放在某一產品中,而是要拓寬思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水文化視覺上的刺激。在充分尊重白族歷史的基礎上,找到洱海白族水文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綜合運用現代科技,通過點、線、面的排布,大膽加入現代科技的元素,深刻抽離水文化視覺元素,由內到外、由淺入深地把現代科技的視覺效果融入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符號,讓產品和水文化元素相融合,實現水文化的相關產品衍生。按照不同的內容題材、藝術特征等,將抽象的水文化概念轉化成可視的具象符號,完成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的具象化,集中體現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表達內涵,把水文化內容植入普通大眾能夠接受的文化載體中,尋找突破口,使洱海白族水文化文創衍生品實現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銜接。喚起受眾對水文化的審美體驗,從而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水文化的氛圍和環境中,促使洱海白族水文化相關的文創衍生品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從而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三)以蒼山洱海塑造視覺形象
視覺形象具有對內認知和對外標識的功能,能夠對受眾產生視覺上的刺激,通過塑造洱海白族水文化濃縮型的視覺形象,受眾可以將視覺形象放置在不同的語境中完成對其內容的解讀,達到推動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目的。塑造和傳播蒼山洱海視覺形象,不僅能夠體現出大理的水文化內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理的生態品味,優化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形象,可以應用于景觀設計、景區導視系統、旅游紀念品中,還可以應用于商業海報、藝術展覽等等,在滿足功能性需要的同時,使受眾體會到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內涵。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增強受眾視覺和心理的認同;由公眾親自去體驗,觸發個人的情感表達、喚起水文化意識,吸引更多人了解水文化,豐富水文化傳播途徑。
(四)以水神故事延伸文創矩陣
洱海白族先民創造了水利工程、水利景觀、水利工藝等客觀實在的水文化,還衍生了與治水、管水、用水等方面相關的許多神話故事。如雨神李定國、小黃龍等流傳在洱海流域、與水有關的神話故事,成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延伸。洱海白族的水神可以劃分為自然水體、管水龍王、治水英雄、天地神靈四大類。洱海白族從事農耕生活,逐水而居,白族先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認識到水有“善”有“惡”,從而將水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宰風調雨順的水神,人們頂禮膜拜;另一類是制造洪水的水神,人們就求治水神靈消滅它。“在‘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他們希望通過祭祀與崇奉‘水神,來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好年景的到來。”[4]洱海白族水神有效揭示了人們的情感表達和精神傳遞。面對制造水災的水神,白族先民雖恐懼,但也積極驅除它;這種敢于戰勝困難的精神是洱海白族水文化的代表,在物質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為人們帶來更加豐富的精神體驗。在保證洱海白族水文化內涵不變的前提下,線下可以建立水文化博物館,展覽大理出土的水文化歷史文物,講好大理白族水文化民間故事,宣傳洱海白族水文化,借助傳統節日舉辦主題活動,以洱海白族水文化為活動載體,舉辦主題DIY手作、地方曲藝表演等多種活動,開辟水文化展覽空間,打造水文化創意產業。同時加強線上傳播,設計符合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線上文化活動,甚至可以以洱海白族水神故事為藍本,創作插畫、網絡小說、電影、電視劇等等。通過挖掘和延伸相關水神故事,可以正確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審美意識,潛移默化地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視覺傳達對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視覺傳達的助推器,視覺傳達的方式變遷和視覺轉向是突破傳統水文化傳播的契機。充分利用新科技背景下視覺傳達的新方式,能夠挖掘洱海白族水文化傳統,創新傳播方式,促進水文化的交流與共鳴,更好地構建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載體,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內涵,增進民族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一)構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多元載體
洱洱海白族水化的載體既可以是景觀建筑、水利工程等物質載體,也可以是與新媒介結合的音樂、視頻等非物質化的載體。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載體單一、表達方式落后等問題,滯礙了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效果,導致人們對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認知度較低。物質載體的水文化在白族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白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物質載體對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承擔傳播功能的載體豐富多元,才能讓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更有深度。以洱海白族水文化元素作為視覺傳達的創作素材,通過對水文化載體的觀察、聯系、再創造來進行創新,對相關視覺元素進行提煉、分解、重構等,用現代視覺傳達的方法和創造思維來傳播洱海白族水文化,構建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載體多元性,是拓展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
(二)豐富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效果
不同的表達方式將會呈現不同的表達效果,視覺傳達可以更直觀地表現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精髓。基于視覺傳達的特點及優勢,洱海白族水文化可以有較為創新的表達方式,不僅可以通過視覺傳達創造出更直觀的視覺語言,還可以通過視覺沖擊吸引受眾的眼球。有必要沖破原有的禁錮,充分利用洱海水資源、水環境,把洱海白族水文化元素加入到視覺傳達中進行創新,實現白族元素與其他現代元素的完美結合,既可以體現現代美,也可以彰顯民族特色,從而可以為洱海視覺形象塑造添磚加瓦。目前,隨著洱海治理進入完善提升階段,洱海沿線已初步實現生態環境改善,洱海生態走廊的建設也深入人心,適時采用視覺傳達的新傳播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受眾的感官體驗,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達效果。
(三)提升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洱海白族文化視覺傳達的靈魂,也是洱海白族人民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體現。每一個水文化元素都是白族文化的精髓,都是具有白族獨特個性的視覺元素。在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過程中,結合洱海白族歷史及現狀,打破傳統傳播方式的常規,利用視覺傳達原理,通過文字、圖形、色彩對洱海白族水文化內涵進行優化表達,可以拓寬水文化的傳播方式,實現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的統一性與完整性。因而,將洱海白族水文化蘊含的視覺元素和內涵應用到視覺傳達中,使二者交相輝映,能夠增強相關內容視覺傳達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展示水文化的傳統魅力。
(四)強化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情感認同
對視覺信息內涵的深刻認知是完成視覺傳達的基本條件,其中,注重情感聯系是深入認知的重要方式。因為,情感在人與物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能夠引起興趣與關注,情感認同更能引起人們在情感上的共鳴。洱海白族水文化的視覺符號中,隱匿著白族先民的情感。在洱海白族水文化視覺傳達的過程中,將情感因素加入到視覺體系,可以獲得人們的認同和情感共鳴。因此,強化情感認同是促進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可以有效促進人們對洱海白族水文化認知程度的深入,提高人們參與認知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洱海白族水文化的傳播,更好地弘揚洱海白族水文化開放包容的精神,促使洱海白族水文化與時俱進。
四、結語
視覺傳達依靠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對文化的傳統表達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洱海白族水文化是洱海白族審美表現的載體,代表著洱海白族的審美趣味,通過視覺傳達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可以更直觀地表達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理念和特色,使洱海白族水文化的文化內涵能夠通過視覺傳達呈現出來,從而使視覺傳達成為洱海白族水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和發展的新機遇,成為驅動云南省少數民族文創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促進洱海白族水文化與視覺傳達的融合應用,搭建一個嶄新的傳播方式,可以更好地發揮水文化的物質載體和非物質載體的作用,幫助人們更直接地認知水文化,充分展現新時代洱海白族水文化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丁蕾.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新[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3.
[2]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組委會.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A].祝衛東,宋堅.運用互聯網的優勢 打造水文化傳播虛擬平臺——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秀論文集[C].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11):98-104.
[3]李福軍.白族水崇拜與農耕文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0-13.
[4]王曉莉.白族本主神話中的水神崇拜[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30-34.
[5]郭曉霞.視覺設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34-36.
[6]楊玉柱.視覺傳達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元素的創新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16):175-176.
[7]胡逸卿.數字媒體藝術語境下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與發展[J].藝術百家,2019(6):196-200.
[8]朱涵鈺.信息技術助推黃河水文化的數字化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9(12):29-31.
[9]茍敏,周睿,費凌峰.基于成都水文化的文博產品開發策略[J].包裝工程,2019(24):247-254.
作者簡介:楊榮倩(1995-),女,白族,碩士,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