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本忠 黃松 張志斌 林放為 陳荔園

[摘要]本文創新運用數字化審計平臺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以遠程審計、數據建模為切入點,強化審前、審中、審后三個環節與業務部門聯動,探索業審融合模式在電網企業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數字化 ? 審計平臺 ? 業審融合 ? 創新實踐
一、數字化審計開展情況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06年以來,先后啟動了SG-186、SG-ERP、SG-ERP3.0三期信息化建設,建成十大業務應用系統,全面覆蓋企業運營、電網運行、客戶服務等業務領域。相關技術的發展在多方面對審計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促進了數字化審計的開展。2017年,公司提出建設“數字國網”的目標,著力解決專業壁壘嚴重、數據不貫通、跨專業流程不貫通、資源配置能力不強等問題。要求實現數據一次采集或錄入,共享共用,端到端業務在線閉環,全業務線上辦理,全過程實時反映,各環節終端隨需接入,推動公司全業務數據統一管理,實現內外部數據“即時獲取”,最終實現“數據一個源、電網一張圖、業務一條線”“一網通辦、全程透明”。
2017年,公司提出數字化審計概念,圍繞更好地履行審計職責,提出“三個驅動”原則,即堅持數據驅動,建立數字化審計平臺;堅持技術驅動,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堅持創新驅動,轉變審計作業模式,積極引導培育公司系統數字化審計生態,深入探索“總體分析、精準定位、分散核實、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模式(見圖1)。
一是率先組建數字化審計工作室。以總部數字化審計工作室為引領,系統組建36個數字化審計工作室,發揮數字化審計工作室信息中心、數據中樞和指揮中心功能,實現數字化工作上下聯動、整體推進。建設啟用公司專用審計視頻系統,組織各審計組召開項目啟動、工作布置、工作調度等視頻會議,實現審計作業信息“線上交互”、審計意見遠程“面對面”交流。
二是建設數字化審計平臺。整合審計管理與作業功能,全面應用企業級數據資源建設成果,依托數據中臺建設開放、融合、動態、智能的數字化審計平臺。基于審計中間表,構建涵蓋電網核心業務的審計模型,實現與業務端的互聯互通。應用數字化審計平臺,開展全量審計,摸清業務管理狀態和問題風險的表現特征,支撐客觀評價管理情況;開展跨域審計,理清相關聯業務之間的管理邏輯和問題產生的內在原因,準確下達審計意見,促進有效整改。
三是成立數字化審計專家團隊。選取審計業務骨干組建公司數字化審計專家團隊,促進數字化審計在基層落地生根。依托數字化審計平臺,部署數據分析工具,實現關鍵業務的全量、智能核查,跨越式提升審計工作效率;實現審計監督“由點及面”“由面及體”的突破,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綜合應用內外部數據,深層次揭示突出性、系統性、重大性風險。
二、創新技術助力業審融合的實踐
公司深入探索“總體分析、精準定位、分散核實、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模式,在遠程審計和數據建模兩方面對業審融合模式進行了深化應用。
(一)開展遠程審計
遠程審計以數據為核心,以提升審計質量和效率為導向,綜合運用數字化審計平臺和業務信息系統開展審計監督。具體實施方式包括非現場數據分析和持續審計監督,非現場數據分析側重于支撐現場審計,持續審計監督側重于常態監督。
1.數據先行,以非現場審計打破空間限制。精選審計業務骨干和技術支撐人員組建數據分析攻關團隊,業務部門開放相關系統查詢權限,信息化職能管理部門支撐打通被審計單位與審計實施單位的省間網絡防火墻,應用數字化審計平臺進行數據分析,依托數字化審計工作室建立視頻交互通道,對審計對象開展總體數據分析,指導現場審計工作組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成果開展工作,有效破解了異地審計難題。
2.立足當期,以持續審計監督打破時間界限。將持續審計監督作為非項目化審計監督模式,打破傳統項目化審計在審計時間上的界限,按照“上審下”的總體原則,由總部、區域審計中心、省公司分層分級組織實施,圍繞決策關注事項及外部監督重點設定審計主題,根據主題構建審計模型,對全量數據進行“業務+”跨域分析,發現疑點、查找問題,充分揭示各單位在落實公司重大決策部署方面存在的問題與風險,切實加強對重大風險領域的管控,有效提升審計服務業務能力。在2020年公司組織開展的持續審計中,總部、區域審計中心及省公司主要圍繞公司戰略落實和管控方式調整,針對國家重大政策部署、“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等重點工作設定監督主題68項,對改革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進行實時跟蹤、動態監測,審計共發現27家省公司問題疑點2938個,經核實確認為問題2192個,疑點核實率74.60%。
3.深挖結果,以審計結果挖掘打破專業壁壘。將審計結果數據再分析、再挖掘作為深化審計結果運用的有效方法,堅持用數據說話,客觀全面揭示問題,深入剖析問題原因,協同促進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一是從區域特征、單位類別、業務類別等維度,對審計結果進行宏觀分析,梳理普遍性、典型性問題,理清主要問題、風險的分布狀態和發展趨勢,提出促進公司治理的總體性建議。二是運用大數據審計相關分析理念,對財務、營銷、交易等業務數據進行跨域分析,系統性分析問題深層成因,為客觀整體評價提供堅實基礎。三是作為公司數據資產的重要用戶,堅持以用促質、以用提質,對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數據歸集、數據質量、數據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及時總結提煉,并與數據管理部門進行交互,有效推動公司數據質量提升。
(二)開展數據建模
數字化審計模型的創建,為數字化審計持續深入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顯著提升了審計效率、覆蓋面和審計成果價值,推進動態持續監督,促進審計監督與業務管理深度結合。
1.分析總結,促進思維融合。一是全面開展業務分析。按照“總部引領、全員參與”的工作方針,開展統一的業務邏輯和數據鏈路分析,全面梳理業務鏈條,深度總結業務邏輯,系統開展數據梳理,系統總結審計思維,充分考慮公司總體業務管理標準和各網省公司業務差異,梳理業審結合點。二是溝通交流結合思路。依托數字化審計專家團隊,采用“審計+業務+技術”模式,以“走出去、領進來”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審計人員、業務人員和信息支撐人員各自優勢,暢通與各層級業務部門的需求溝通渠道。同時,倡導各網省公司開展個性化業務需求分析,健全及時、便捷、高效的需求響應反饋機制。三是深度挖掘關注重點。運用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對業務全鏈數據進行深入探索,有效識別業務管理主要風險和典型問題,促進審計人員全面掌控業務領域的總體狀態;應用大數據關聯分析方法,對業務數據進行跨域聯動分析,從全局角度系統性分析問題深層成因,準確掌握業務的審計方向、審計重點。
2.整合梳理,促進數據融合。一是推進數據全面接入。發揮數字化審計跨專業、跨領域、跨系統的整合應用優勢,推動財務、營銷、運檢、建設、人資、物質、交易等業務源端數據全面接入數據中臺,推動企業統一數據中心建設,打通數據壁壘;拓展數據類型,從傳統的結構化數據逐步擴展至非結構化數據,夯實數據基礎。二是推進數據整合轉換。通過對跨專業、跨領域數據進行歸集整合,聚焦業務部門最核心風險點,開展業務數據的匯總整合和清洗轉換,構建審計中間表,形成公司相對統一的審計數據體系。目前已在數據中臺構建涵蓋財務、營銷、工程、人資、物資領域的審計中間表246張,通過不斷沉淀、積累,強化數據應用基礎。三是切實提升數據質量。與數據中臺建設密切協作,在數據接入、整合、轉換過程中,同步開展審計模型數據溯源,開展數據流轉鏈路全過程、全鏈條的反向追溯,確保審計中間表數據和源端數據一致。結合模型測試、審計業務開展數據業務驗證,推進數據治理,提升數據質量。
3.強化應用,推動業務融合。一是加速模型應用轉化。踐行局部試用再全面應用的路徑,不斷加快模型的部署應用進程,提升業務支撐能力。目前,數字化審計平臺已統一部署成熟審計模型175個,應用審計模型,安徽、甘肅等省公司實現了營銷審計的常態化開展,江蘇省公司實現了工程“嵌入式”審計,加快了工程項目結(決)流程。二是推進模型更新迭代。遵循“小步快跑、循環迭代”的方針,建立模型應用反饋和優化推出機制。根據審計應用和業務系統變化,定期收集反饋模型運行情況和完善建議,開展模型實際驗證、優化完善和迭代更新,促進審計模型全面適應和支撐業務發展需要。三是持續支撐遠程審計。依托數據中臺實時數據流,數字化審計平臺部署的智能化、可復用的成熟審計模型,實時開展關鍵風險點定期掃描和預警監控,做到動態發現、實時核實、及時整改,實現審計監督和業務運行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審計時效性。
三、啟示與建議
公司取得的業審融合成效可以用“三個轉變”概括:一是通過審計技術手段創新,審計覆蓋面從營銷、財務、工程等單一業務向涵蓋電網規劃、電網安全、客戶服務、國際金融等多個專業領域轉變;二是深入挖掘審計成果,增加業審互動,審計成效由“單一應用”向“綜合應用”轉變;三是通過與公司業務同頻共振,業務部門(單位)開始從“被審計”向“要審計”轉變。為建好公司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的責任網、安全墻,業審雙方需構建業審協同治理新模式,運用數字化審計技術創新,依托數字化審計平臺,強化審前、審中、審后三個環節與業務部門的聯動,構建目標同向、部署協同、工作聯動、責任共擔、風險共防、漏洞共堵的業審雙向協同體系,強化重大政策落實情況,更好地服務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作者單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郵政編碼:100031,電子郵箱:houbenzhong@163.com)
主要參考文獻
高雨.基于業審融合的電網企業數字化審計應用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19
郭玉凡.業審融合在醫療行業反商業賄賂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審計大學, 2019
王向陽,魏麗雅,李浩塵,等.基于價值鏈的業審融合體系在電網企業中的作用[J].中國內部審計, 2019(7):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