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思維導圖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應用,提出從“點”發散,建構活動體系;據“點”探尋,加拓活動厚度;循“點”漫溯,挖掘活動深度等策略,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思維導圖 發散 放射 建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139-02
思維導圖是模擬大腦思維放射的特點,創建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圖像思考和筆記的工具,其顯著特點是用“畫”的方法來記錄思考和創作的過程。作為一種外化的思維呈現方式和一種良好的教學輔助工具,思維導圖對開展綜合實踐學習有重要的意義,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圖文意象來激趣,實現呈現方式的生動化;可以借助思維導圖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實現思維的發散創新;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科學建構聯系,使活動脈絡更為清晰。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教師結合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活動需要,將思維導圖的最大功效發揮出來,可以進一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從“點”發散,建構活動體系
綜合實踐活動是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內容的國家必修課程,其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需要學生對實踐活動主題進行深入的認識和挖掘。思維導圖作為外顯思維的圖式工具,將其運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以某個領域、某個主題為關鍵點,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或者生成活動主題,或者制訂活動方案,或者設計多樣成果,結構化活動的各個階段,形成活動的體系,進而有序推進活動,漸進發展學生的能力。
(一)運用思維導圖生成活動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領域,每個領域都可以挖掘出豐富的、適合不同年級開展的活動主題。如“人與自我”這一領域,可以指導學生圍繞這個中心,設計出“認識我自己”“健康與安全”“我的成長經歷”“學會與周圍人相處”“我的成長愿望”等一級主題,然后依據思維導圖的發散輻射特點,又可將某個一級主題進一步發散,生成更多的二級課題,如“健康與安全”,可以生成“交通與安全”“飲食與健康”“運動與健康”“醫療與健康”“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生活環境”“健康的心理”等。接著,每個二級課題下可以再次生發出來,形成更為細化的研究小課題。如“飲食與健康”下,可以生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食物的種類與營養”“飲食與營養不良”“飲食廣告”“我是美食小能手”“飲食與安全”等小課題。運用思維導圖無限發散的功能,由“點”發散,在聚焦中心主題的同時不斷具化、豐實活動內容,建構完整的活動體系,形成活動的整體序列。
(二)運用思維導圖制訂活動預案
思維導圖作為打開大腦潛能的強有力的復合式工具,不但可以運用于主題的生成、內容的建構,還可以運用于活動方案的制訂。例如面對一級主題“家庭綠化的研究”,學生先自主提出問題并加以討論整理,形成家庭綠化“好處、種類、擺放、栽培”四個小課題;然后運用思維導圖的發散功能,結合以往實踐過程的研究方法,形成如下活動預案。(見圖1)
如此運用思維導圖,不僅實現了活動內容的分解,還將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的先后邏輯一一表征在圖表上,可推進活動有條不紊、有理有據地開展。
(三)運用思維導圖設計成果內容
思維導圖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是多層面的,在活動的準備期、前期、中期、后期都可以使用。在活動后期的成果展示階段,可以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與生成優勢,優化各小組的活動成果形式。如在“保護我們的眼睛”這個主題中,某個小組研究的是“關于眼睛近視的預防與矯正”。在設計成果內容時,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采訪眼科醫生的視頻錄像、近視預防與矯正的小貼士、遠離近視的宣傳畫、標語,以及一段現場表演《不做“四只眼”》小品。這樣的呈現形式是學生基于“近視的預防與矯正”的中心話題,結合研究活動過程,借助大腦發散的思維方式,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來展示本組研究的過程與收獲,使活動進一步生動化,展現活動本身的靈活性與創造性,也給本主題的活動畫上一個美麗的休止符。
二、據“點”探尋,加拓活動厚度
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運用思維導圖由某個“點”出發進行發散,可以使活動呈現一定的立體感,在活動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生成、豐實內容,增加活動的彈性結構,加拓活動的厚度,多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與實踐活動素養,提升學生的活動能力。
(一)利用“關聯”,并列式推進活動
“關聯”的含義是,“起連接作用的,相互有聯系的”。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個主題下所有的活動內容必然是有聯系的。利用思維導圖,從某個中心出發,利用關聯特點不斷發散、尋找與之相互聯系的內容,使活動突破浮于表層或呈現片面傾向的局限性。如在研究“校園的樟樹”這一主題活動中,某小組圍繞“生長環境”這一小主題展開研究,準備從樟樹生長適宜的溫度、水分等展開研究。學生采用了上網查閱資料、采訪科學課任課教師等方式,了解到樟樹的生長環境,不止溫度、水分這兩項,還有不可忽視的土壤因素,于是繼續在原有的思維導圖上進一步充實,試圖對不同土壤下生長的樟樹進行觀察,看看土壤因素與樟樹的生長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如此并列式推進某個小主題的研究活動,可以使得這個探究活動變得更完整、豐厚。
(二)借助“比照”,對比式豐實活動
“比照”,即“對照、對比”之意。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同一個小主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路去探究,也可以由不同的研究主體運用不同的思維導圖,依照各自設定的方案展開演繹。運用兩相比照的方式推進活動,不但能從不同的層面豐富活動內容,還能體現不同研究小組不同的實踐思維,使活動成果實現多樣化。如在“家庭綠化的栽培”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班上有兩個小組同時研究“吊蘭的栽培”,其中一組選擇吊蘭進行栽培,學生通過親自栽種、密切觀察吊蘭生長變化情況,獲得了較為詳細的一手資料。而另一組則別出心裁,采用盆栽吊蘭與水培吊蘭雙線并進的栽培形式,觀察兩種栽培方法下吊蘭的生長情況,并根據觀察到的信息繪制出詳細的思維導圖。兩個組兩種不同的研究思路,繪制成思維導圖,在組間對照和組內對照研究之間,學生對吊蘭的栽培會有更全面的認識,也能獲得更多關于栽培的直接經驗。更為重要的是,比照式的研究,學生可以彼此啟發,拓寬研究思路。
(三)抓住“生成”,發展式深化活動
生成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之一。雖說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之前都會制訂活動預案,但活動中總會存在變化因素,導致活動過程中出現各種新問題。這時候,教師指導學生即時抓住“生成”融入原有的活動中,使活動不斷延伸與深化。例如,開展主題為《我看煙花爆竹》的綜合實踐活動,制訂活動預案時敲定的探究方向有燃放煙花爆竹對空氣造成的污染、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噪聲污染兩個。每個研究小組利用思維導圖制訂了較為詳細的活動方案,但是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有學生發現燃放后的煙花爆竹會對土壤造成一定的破壞,然而具體造成什么樣的破壞,又是爆竹中的什么成分對土壤造成損害,則不清楚。學生帶著這些疑惑,補充改進了原先的思維導圖,對活動方案進行再設計、再創造。將生成的問題融入探究,加拓活動的厚度,是學生發散思維的體現,也是他們長期運用思維導圖開展實踐活動的結果。
三、循“點”漫溯,挖掘活動深度
從思維導圖的某個“點”出發,展開頭腦風暴式的思維發散,對活動方式進行深加工,對活動內容進行細挖掘,能讓活動由淺層的感知體驗進入深層次的探究發現,學生的思維因此得到無限拓展。
(一)運用思維導圖深加工活動方式
活動方式是開展活動時所運用的某種方式方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圍繞某個小課題,常會用到諸如采訪、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參觀等方法。每一種方法能否落實到位,需要活動之前就做出妥帖的準備。特別是問卷調查、采訪這類方法,可以緊扣活動目的,巧妙地運用思維導圖發散問題,形成問題的邏輯體系,使研究活動更加聚焦主題,使活動方式得到細化、具體化,從而實現活動的最初目標。例如,開展“關于本校學生近視情況的調查”的綜合實踐活動前,全班學生緊扣本調查主題,借助頭腦風暴的形式發散思維,并繪制思維導圖。(見圖2)
(二)運用思維導圖精細化活動內容
思維導圖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中,不但能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出豐富的問題,擴大活動視角,還能細化活動,以圖示的形式呈現更多活動細節,將探究活動進行得更為深入,逐漸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開展“家庭綠化植物的擺放”這一小課題的實踐活動時,學生以“家庭綠化植物的擺放”為思維導圖的關鍵詞,然后提出家庭中適宜擺放植物的位置,接著提出“哪些植物適宜擺放在客廳”“哪些植物不適宜擺放在臥室”等問題。思維導圖繪制到這一步,許多小組停下了筆。但是筆者認為探究還可以更深入,活動內容還可以更精細化,所以提示:“有些植物不適宜擺放在臥室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擺放在臥室會有什么危害?那它們更適合擺放在哪里?”經此推動,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更進一步精細化了,活動內容也顯得更為豐富、充實。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趣有效的學習、思維工具,可以科學、合理地運用于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讓學生的大腦快速活躍起來,突破慣性思維和常規思維,建構豐富的活動網絡結構或方法體系,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作者簡介:楊玲麗,高級教師,蘇州市吳江區吳綾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研究方向為綜合實踐活動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