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的學生通常都會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思辨能力通常也較弱。為此,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期間,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學會學習與思考,從而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基于這一目的,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辨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9-0097-02
【本文著錄格式】李苓.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2021,20(09):97-98.
引言
思辨能力通常是指學生思考以及辨析能力,這里提到的思考是指學生對于某一客觀事物而展開的一系列分析、推斷等思維認知;而辨析則是指學生對于外界客觀事物性質、事理以及類型的辨別和分析。思辨能力培養從某些方面而言也是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要想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發展自身思辨能力,傳統教學模式是無法實現這一目的的,因此基于思辨能力培養創新小學語文教學也成為教師關注的問題,而本文也是就此展開了如下探究:
一、小學語文思辨能力相關概述
小學語文思辨教學是指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以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作為主要目的而展開的語文教學,其主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使用全新的方式以及讀寫理念來不斷提高自身對于知識的把握。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期間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思考與實踐中學習語文,這樣學生才能對教學內容產生深刻認知和把握,從而有效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一項意義非常的工作,其能夠讓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提升而言價值顯著,同時也能有效發揮出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思考與探究中得到發展和提升。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動地位,學生被動聽課與學習,很少有獨立思考與探究的機會,這種教學無法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深刻理解和感知,而思辨能力的有效培養就能改善傳統教學弊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分析問題,這對于學生學好語文以及其他課程而言意義非常。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策略
(一)說思結合培養學生理性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期間要想有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先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畢竟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理性思維,才能在語文課堂上學會思考與探究,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得以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觀察,將語文教材上的寓言故事以“說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利用寓言故事之中存在的邏輯思維來對學生進行理性思維訓練,這樣學生就能從語文閱讀逐漸轉向口語訓練,有效幫助學生在說思結合的語文課堂上發展學生理性思維,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得以發展。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揠苗助長》教學的時候,即可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來為學生講述這一故事,然后讓學生思考一下生活之中有沒有像農夫這樣的人,以及幼苗能不能夠通過外力來讓其加速生長,這樣學生就能在思考與探究中發展自身理性思維與思辨能力。
(二)合理設疑促進學生批判閱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關鍵還是要引發學生思考與質疑,畢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參與到思辨活動中,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得以發展。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于閱讀課堂來為學生合理設疑,借助于問題來有效激活學生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深入探究與思考,這樣學生才能在批判閱讀過程中發展自身思辨能力。學生在面對沖突和矛盾的時候其思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語文教師在教學課堂可以按照教材內容來為學生找到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借此來有效點燃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問題思考中發展自身思辨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落花生》這一課內容教學的時候,很多學生覺得花生的品格十分可貴,覺得自己也應該像花生一樣為人處世,可是也有學生無法理解花生,對于文章理解十分淺顯。這個時候教師即可順勢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不能像桃子、蘋果一樣有外在美的同時也有內在美呢?”通過這一問題來有效點燃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問題驅動下意識到內外兼修是一種美,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辯證思考與理解問題,在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認知,進一步促進學生思辨能力得以發展。
(三)引導學生品味、辨析文本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還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辨析教材文本語言,讓學生在品味與辨析過程中與文本作者形成良好互動與交流,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期間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背后所蘊含的哲理。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有提到,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期間還需要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展開文藝性鑒賞,借此來發展學生審美能力,同時促進學生對于文本內容、語言以及段落的理解,從而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文章中心思想與其背后所蘊含的深意。例如,在對學生進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的時候,教師即可在教學課堂基于文本語言來讓學生就“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重點詞語進行品味,讓學生在品味中更好地感受到花的美,從而有助于學生對于作者表達思想的感知。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品味與辨析過程中感知文本深刻境界。小學生年齡尚小,思維各方面都處在發展階段,所以在語文教學課堂要想有效發展學生思辨能力,還是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期間做好教學指導,這樣學生才能在品味、辨析過程中真正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境界,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得以發展。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南轅北轍》這一寓言故事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故事,在介紹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分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通過朗讀來有效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之后再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探討一下這一寓言故事表達的深意,這樣學生就能在思維碰撞、有效互動與辨析過程中發展自身思辨能力,同時也能有效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四)引導學生就留白展開多維想象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就文章留白來展開多維想象,通過這一方式來有效發展學生聯想力與創造力,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得以發展。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留白屬于十分常用的一種藝術表達手法,在很多作品之中都起著十分顯著的作用,而語文教學內容也有所涉及。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本語句展開鑒賞,借此來有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也可以引導學生就文章留白展開想象,這樣就能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的時候,詩中有提到“漫卷詩書喜欲狂”這一句,而為了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會“喜欲狂”,教師即可在課堂上進行引導,要求學生想象一下作者在聽到國家軍隊將河南河北成功收復之后會出現什么樣的表現。因為詩中尚未描繪,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進行描繪,通過想象的方式來有效發展學生思辨能力,從而有助于小學語文教學優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提出之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就主張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這種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自然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識講解,還需要立足于學生興趣愛好來激活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思考、探究過程中逐漸發展自身思辨能力,從而有效優化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有效課堂上得到全面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1]孔欣.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21).
[2]陳紅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文思辨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2).
[3]錢桑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J]. 課外語文:上,2017(8).
[4]鐘桂芳.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策略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理論(A版),2016(13).
[5]葉欣微.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策略探究[J].新課程(中),2016(11).
作者簡介:李苓,女,1970年生,遼寧營口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