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波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語文涵蓋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在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能夠豐富整個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素養以及知識素養,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學生的有效發展。文章基于此點,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措施探討
語文是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和行為舉止有著極大的影響。對此,教師就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要拓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和廣度,還要豐富拓展學生的內容,實現學生的有效發展。
一、挖掘語文教材,滲透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文風優美,意蘊深厚,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掌握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將其融入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優良的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岳陽樓記》時,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需要學生細細解讀,讓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大致的認知。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進行有效認知。在文章開頭就大致描述了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范仲淹應滕子京的請求,為了岳陽樓的重修而作詞,所以這也奠定了整篇課文的結構——先寫景,后抒情。其次,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掌握文章中所展現的傳統文化。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加入了“去國懷鄉”之情,這便是幾千年來文人騷客在遭到貶謫時所展現出來的情感——“以物喜,以己悲”。在此基礎上,作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抒發自己的豁達之情,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自己的人生理想。學生通過學習,就能夠充分了解到歷史文人在遭遇貶謫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情感。從范仲淹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他所昂揚的激情與向上的抱負,自己的憂患意識和為國為民的情懷,這樣便能夠對學生的身心情感產生極大的影響,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良好發展。
二、擴展教學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為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為學生提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閱讀作品,可以是同一個作者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是相似主題的文章,這樣就能夠在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上,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蘊含著的傳統文化內涵,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桃花源記》時,這是陶淵明的作品,也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一位詩人。對此,教師就應該在此基礎上,豐富拓展相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和理解。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加入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并入教學,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思想和人生理想。《桃花源記》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漁人誤入桃花源,所看見的一個遠離塵世喧囂,令人心曠神怡的場所。而《歸去來兮辭》則是從正面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通過對相似主題文章的閱讀,能夠加深學生對陶淵明的認知,讓他們對這篇文章有更加清晰的理解,有利于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三、增強經典閱讀,滲透傳統文化
對經典進行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感,提升自己的語文知識技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因此,教師應該增強經典閱讀,增加閱讀量,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教材為例,每一個單元背后都有一個“名著導讀”的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就一定要重視這一個環節,要讓學生根據名著導讀的要求,實現對經典文化的有效閱讀。對此,教師就應該合理地規劃學生的閱讀時間,比如在晚自習的時候,在周末的時候,為學生安排閱讀任務,讓學生能夠有規律地誦讀這些經典,提高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豐富他們的文化素養。又比如,教師在教學完相關文章之后,也可以加入與文章主題相似的文章,豐富學生的認知,讓他們能夠不斷地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豐富他們的文化品格。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讓學生有系統化的學習和認知,能夠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華文化,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他們對本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此,便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品格,讓他們對這些文化形成系統性的認知,不斷內化,進而形成核心素養,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思路構建[J].課外語文,2019(33):177+179.
[2]謝長生.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內蒙古教育,2019(32):10-11.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第五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