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菁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相對于以往的應試教育大有不同。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加重視素質教育。本文針對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措施,使教學更加有效,推動小學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高效? 策略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該階段學生的培養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新課改的推行代表著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思維,采取新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特點,培養學生能力,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1. 現階段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常以教師自己為主體,通過直接講解課本內容和知識點,生硬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效率相對較低。教師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不夠重視,唯分數論盛行,導致學生淪為做題機器,素質不過關,無法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同時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容易打擊學生自信心,導致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同于一、二年級的教學,一、二年級更加注重學生基礎的夯實,三年級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目前部分教師對于學生年級的變化不夠重視,仍采用以往一、二年級時使用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有效性不足,學生學習效率低。三年級的語文課本內容相對于低年級的課本會出現一些較為抽象的內容,這些內容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略顯枯燥乏味且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就需要老師適當改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興趣,采取多種方式使學生理解內容。
2. 針對現狀提出的改進策略
2.1以學生為教學主體
正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教師應減少自己講課時間,通過提問、學生展示等方式引導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提高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應該多多鼓勵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例如,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的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教師在教學中先讓學生預習,認識生字和通讀全文,然后提問學生“老屋為什么不倒?”,讓學生體會老屋的精神。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設定一系列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主動發言,以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2改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能力培養
不同于一、二年級的基礎知識教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應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了解學生存在的基礎差異性,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夯實基礎,培養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其他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朗誦課文,體會作者感情。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故鄉的喜愛之情,然后安排學生輪流地、富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學生在聽同學朗誦和自己朗誦的過程中,想象文中出現的楊樹和楊梅出現的形象,思考作者這么寫的原因。教師課后布置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既培養了學生的書寫能力,又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再次熟悉和思考。
2.3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是學生自信心培養的主要階段,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可以使學生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進步,因此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教師應采取鼓勵式教學而非強制性。在提問式教學中,教師應盡力減少強制性點名回答問題,避免學生因一時回答不出而自信心受到打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克服困難。通過語文課本中的故事、名言教學,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敢攀登的精神。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采用委婉的語言指出學生錯誤,維護學生自尊心,避免學生產生厭學、逆反的心理。
2.4靈活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
對于抽象枯燥的課本內容,天性好動的小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照本宣科模式,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播放圖片、音樂、視頻的方式,將視聽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更加容易理解掌握課本內容和知識點。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各個民族的服飾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插入一些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視頻,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還可以在課后播放《愛我中華》這首歌曲,讓學生感受五十六個民族團結和諧地共聚在一起的氛圍,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民族團結之情。
3. 小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尚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正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信心,加強學生學習興趣,靈活運用多媒體資源展開教學活動,從而實現語文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沈繼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如何實現有效教學[J].魅力中國,2020(21):191.
[2] 周詩賢.新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J].考試周刊,2018(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