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俠
摘? 要:傳統文化由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沉淀著古人的智慧,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教師可以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素養。文章以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為切入點,探討初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帶來了新的挑戰。初中語文課程在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和重任。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實現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以語文課堂為主要陣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主動承擔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的責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注重傳統文化教育,深挖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會浸潤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的編者對傳統文化給予了高度重視,很多教材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要素。因此,教師要以語文課堂為陣地,以教材和課外閱讀材料為載體,深挖教材和閱讀材料中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開展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教育自然地滲透進來,而不能采用“填鴨式”的教學強迫學生接受。這就要求教師要將傳統文化看作語文教學的補充資源,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呈現,確保學生在良好的狀態下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發自內心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以下統稱“教材”)《中國石拱橋》這篇課文時,教師應該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橋文化”教育資源。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將中國古代和近代石拱橋的圖片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進入到石拱橋的世界,再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思維導圖或者板書的形式分析、總結中國石拱橋的特點,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橋文化”的特色。學生通過閱讀總結出來的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多樣,可能是美觀或者堅固等,也可能是材料簡單但是建造工藝精湛,此時教師應該順勢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橋梁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石拱橋是中國傳統的橋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趙州橋和盧溝橋建筑結構奇特、歷史悠久,是古代橋梁建造的輝煌代表,在世界橋梁建筑中占據重要地位,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這些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引入與運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洗禮。
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引入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新時代的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給學生豐富的基礎知識,還要幫助學生適應生活的各種變化,使知識成為學生武裝自身思想的工具。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創設各種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滲透傳統文化,使生活化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就需要教師尋找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提煉其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并將其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在熟悉的領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自發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學習過程中。例如,在教學教材《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創設生活化情境:你們記憶中的母親是什么樣子的?她的哪些事情對你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體是什么樣的影響?不同的母親有不同的形象,課文中的母親的形象是怎樣的?中國古人是如何孝順父母的?為什么《三字經》提出“父母在,不遠游”?你們知道什么是“丁憂”嗎?一系列的生活化情境有效滲透了“孝順”這一傳統美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課文中重點闡述的母親形象,以及母親對子女默默付出的愛,領悟“孝文化”的精髓。
三、以學生為教育核心,在教學活動中活用傳統文化
“以生為本”是當前的基本教育原則。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教育核心,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感知與靈活運用教學活動中涉及的傳統文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確保教學活動中的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讓學生在完成知識學習任務、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的同時,既可以提高語文知識水平,又可以形成一定的民族文化認知理念。例如,在教學教材《蘇州園林》這篇課文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探索園林藝術文化”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發現并討論課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信息,如雕塑藝術、繪畫藝術、民間手工藝與抽象藝術等,使學生從教學活動出發,真正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中。以往教師一般通過知識授課的方式滲透傳統文化,如今學生獲得了形式豐富的藝術培養機會,他們在積極參與蘊含了豐富園林藝術文化的語文教學活動時,會潛移默化地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
傳統文化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但是無論哪種表現形式,傳統文化的滲透與運用都會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教師應該從傳統文化的特點出發,尋求將傳統文化與語文課程內容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以傳統文化滲透為前提的語文教學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石淑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 學周刊,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