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曹陽
【摘要】若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義,學校和教師就會走入建構和實施的誤區,“校本化”提法、“課程化”推進、“專業化”隊伍、“數字化”評價、“一體化”環境是走出誤區,真正實現素養培育校本化建構的有效策略,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本化;建構誤區;教學策略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是在2016年9月由教育部和北師大共同發布的,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1]。為方便實踐應用,我們又將六大素養進一步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并對其主要表現進行了描述。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學校和教師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校本化建構誤區
筆者曾經實地考察了不少兄弟學校的硬件建設和核心辦學理念建設,更沉下心來翻閱資料,以求加深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理解,博采眾長。這一歷程中,筆者發現了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解讀及培育上存在的一些誤區,現整理如下。
(一)“照搬照抄”式——想說愛你不容易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利于學生一生的發展,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經歷日積月累的過程。學校教育是分年齡,分階段實施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素養培育設定可操作性的指標和實施方法,而絕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去宣揚和實施。筆者在考察中就發現,一所小學把這些素養的名稱直接作為學校核心文化貼滿了校園,筆者隨機詢問了一位學生,問他什么叫人文底蘊,這位學生一頭霧水,什么也答不上來。有些核心素養名詞離學生的生活和閱歷太遠,不把它們轉化為學生看得懂的語言和做得到的行動,是無法被學生理解的。
(二)“我行我素”式——讓我歡喜讓我憂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是充分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需要,是一種立足實際的改革發展和創新。“與時俱進”是這個時代發展的趨勢,教育更應該如此。但筆者在考察一所學校時發現,這所學校的核心文化理念一直沿襲19世紀80年代創辦學校時確定的提法,校長的理由是這是文化的傳承。筆者佩服這位校長“我行我素”的做法,因為其中不乏堅定的智慧,但同時覺得如此執拗地對一些不合時宜的理念“抱殘守缺”是否適宜,確實也值得商榷。學校文化需要傳承,但也需要創新和發展。
(三)“東拼西湊”式——亂花漸欲迷人眼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三大方面、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認真學習、正確理解和把握每個要求的精義,而且必須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實際,絕不能簡單地采用“東拼西湊”的方式盲目制訂一個體系,否則必定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筆者在考察中就看到一所學校提供的資料有不少眼熟的地方,回來后查證了一下,原來這所學校的素養培育架構和課程改革方案分別復制了兩所學校的現成方案,并沒有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完善。這樣的做法必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簡單實行“拿來主義”,沒有經過正確理解、思考和鑒別。
(四)“以偏概全”式——只見樹木不見林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和具體細化的十八個基本要求。對于任何一個學段,學校和教師都要針對這十八個基本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素養、培育。通過與部分校長進行交流,筆者發現,一部分校長認為小學階段的素養培育未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而是應根據年齡特點進行選擇性培育,有些方面不用顧及,留給中學、大學去完成。這種“以偏概全”的觀念直接影響了學生素養基礎的全面性和扎實度,“只見樹木不見林”的做法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
(五)“縹緲空洞”式——鏡花水月一場空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利用一定的載體加以落實,只有幾個“縹緲空洞”的素養培育標語,素養達成不是“鏡花水月一場空”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筆者在考察交流中發現,不少學校有關于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但是缺乏達成這些目標的培育載體的整體性設計,有些學校甚至認為素養培育只要通過組織各種德育活動就能落實。學校教育是一門系統工程,沒有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是不可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的。
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校本化建構策略
只有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把握,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校本化建構才能避免進入誤區。筆者結合三年來本校和兄弟學校的相關實踐研究,提出以下五條路徑以供參考。
(一)重構框架,尋求素養培育的“校本化”提法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總方針。培育出具有哪些素養的學生才算落實了這個總方針呢?筆者認為,不管是原來提出的“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的三好學生”,還是現在倡導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或者是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都只是面向所有學生素養培育的指導性意見。一所學校在確定自己的育人目標時當然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提法,但都這樣做不可避免會導致“千校一面”現象的出現。一名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在于面對不同學段學生時必須對這些指導性意見進行重構和細化,同時結合學校實際、地域文化等因素尋求屬于自己學校特有的方向不偏、框架齊整、語義精練、通俗易懂的素養培育“校本化”提法。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校名中帶有一個“香”字,根據這一特點,我們考慮不僅學校樓、堂、館、所命名緊緊圍繞“香”字展開,學校的育人目標也采用了“培育‘四香學子”這個極富校本特色的提法。“四香”充分汲取了國家育人方針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旨,包括品格含香、人文抒香、活力生香、實踐品香四大方面,并在每個方面細化重構十六個基本要點,可謂特色鮮明。
(二)夯實載體,實現素養培育的“課程化”推進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套經過系統設計的育人目標框架,其落實需要從整體上推動各教育環節的變革,最終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完整育人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指導課程改革,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進一步明確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加強各學科課程的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因此,如果沒有建立和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新課程體系,素養培育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提出以“實施‘六藝課程,培育‘四香學子”為育人目標,賦予“禮、樂、藝、射、書、數”為主要內容的“古六藝”新的時代內涵;推行的“天香六藝”課程改革,明確了課程實施與素養培育之間的關系,實現了素養培育的“課程化”推進。
(三)引領發展,打造素養培育的“專業化”隊伍
教師是影響核心素養落實的重要因素,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轉化者的重要角色。為了將核心素養融入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校需要加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引領。筆者所在學校成立不到三年,學校教師專業發展進步明顯,有兩個因素發揮著關鍵作用。其一是學校經常承辦各種層次、各門學科的教科研活動,搭建教師和學生學習、交流、研究、鍛煉的平臺,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進而為學生素養培育奠定了師資基礎。其二是學校管理層特別是主要領導親力親為、率先垂范,寫論文、做課題、上優課,帶領教師一起干,既體現了校長的專業領導力,又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四)注重反饋,實施素養培育的“數字化”評價
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教師不斷調整育人的方式方法,而適時地、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評價更是這個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現今,很多學校采用全國統一的學籍管理系統中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但是這種“千校一面”的評價方式與很多學校的實際情況不相符,特別是與筆者推崇的素養培育要有“校本化”這個觀點顯得格格不入。于是,構建有本校特色的素養培育評價系統必定成為完善學校育人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教育要“與時俱進”,現今是知識經濟時代,智慧化、數字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筆者建議構建有本校特色的素養培育“數字化”評價系統,讓評價更全面、更迅速、更科學,讓評價不僅有終端,更有借助數字化優勢的過程性評價,通過評價系統的數據采集實現大數據服務,并據此調整素養培育的方式方法。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已經和科技公司合作,開發了“六藝四香”學生素養綜合評價系統并上線運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五)多方聯動,創設素養培育的“一體化”環境
學生的素養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更需要多方的大力支持,家長群體無疑是這個多方中最重要的一方。要想讓家長參與,學校首先得讓家長理解和接受。所以,一年級新生第一次家長會議很重要,學校必須通過這樣的場合把學校的育人想法、做法及時告訴家長,并獲得他們的認可和支持。同時,學校一定不能低估家長委員會的作用,這是學校和家長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社會支持也很重要,學校的硬件建設、經費等都是學生素養培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良好的、多方聯動的“一體化”環境,學生素養培育必將舉步維艱。
綜上所述,學生素養培育的路很遠,會走得很艱辛,但只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再加上意志堅定,我們必定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J].教師,201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