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兵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學校和教師提高了對于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視,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越來越豐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朗讀能力的培養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加強語文課堂中朗讀教學的力度,轉變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利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深切感受作者的感情,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文章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朗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2-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55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朗讀的過程是一個集語言的表達、吸收以及儲備為一體的過程。反復朗讀一篇文章可以很好地增強學生對于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忽視朗讀教學的重要性、朗讀教學形式單一等,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激發朗讀興趣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想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濃厚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利用自己的專業素養,指導學生把每一個音都讀好,讀準。教師要耐心地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將示范教學和指導教學相結合,通過生動的朗讀示范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用富有感情的朗讀喚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教師需要注意,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給每一個學生都創造朗讀展示的機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詩歌、美文等朗讀競賽,并對表現突出者給予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朗讀欲望,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技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營造朗讀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想要進一步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營造一個良好的朗讀氛圍是極為重要的,這也會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所以,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朗讀創設具體的氛圍。比如,利用投影儀,為學生營造一個富有感染力的場景,在形象化的氛圍中,讓學生慢慢進入文章情境中,由旁觀者變為主人公,隨著朗讀者情緒的變化和視頻內容的變化,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再比如,利用音頻為學生播放一段輕音樂,隨著音樂舒緩節奏的響起,教師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這樣的朗讀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朗讀激情,繪聲繪色地進行朗讀;也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融入朗讀活動中,盡情地感受朗讀的魅力;還可以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總之,營造具體的朗讀情境,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從而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科學朗讀指導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比較小,而且正處于學習字詞的階段,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都不強。除此之外,表達能力也不高,所以在朗讀教學過程中需要正確的指導。如果沒有正確專業的指導,學生就不能掌握扎實的基礎,對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小學朗讀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教師進行示范朗讀,這也是學生學習和感受朗讀技巧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師的標準示范朗讀,不僅會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朗讀范本,還會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專業化的朗讀指導,例如如何斷句,什么樣的句式使用什么樣的語氣等。教師要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教給學生正確的朗讀技巧和方法,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另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在朗讀的過程中注重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譬如,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朗讀節目片段;組織朗讀興趣小組,邀請電臺主持對學生進行專業化指導等。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自愿地、主動地進行朗讀,并進行反復練習,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四、開展多種朗讀活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學生從小接觸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這也導致一部分學生對事物難以保持長久的興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的時候,如果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朗讀會提不起興趣,朗讀教學的效果也不會很好,從而直接影響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教學的時候,需要不斷地創新和優化朗讀教學方式,除了傳統的齊讀、單讀以及試讀外,還可以增加新的朗讀教學形式,如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課堂引導者和課堂活動組織者的作用,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朗讀技巧指導,在不斷變換的朗讀教學場景中提高學生的朗讀技能,在不斷變換的教學形式中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另外,教師還需要適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朗讀活動,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課堂時間是有限的,為了增加學生的朗讀練習機會,教師還可以在課下組織一系列的朗讀活動,引導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參加比賽,自主選擇合適的朗讀內容,為學生提供展示朗讀能力的平臺和機會。
五、培養朗讀情感
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能力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開展語文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應該是帶有情感的。想要實現良好的朗讀效果,機械式地朗讀文章中的詞句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來的真實情感,并通過語音語調的變化,以朗讀的方式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講解相應的朗讀技巧和朗讀知識之外,還需要加強對學生情感感受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傳遞更多的人文知識和主流價值觀。
對于小學生來說,朗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相應的朗讀技巧,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于學生日常的語言積累具有很大的幫助。而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教師在對朗讀文本進行深入剖析之后,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學生被作者的感情所感染,了解了文本中的感情基調后,教師再對學生的朗讀技巧進行指導,朗讀效果定然事半功倍。
六、強化朗讀訓練
在當今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大趨勢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認準自己的角色,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為學生組織一系列的課堂朗讀活動。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注重活動的開展,而忽視了對學生朗讀技巧的訓練。在朗讀活動中,教師要在維持好活動秩序的同時,加強朗讀技巧的訓練,從訓練學生的發音到訓練學生的朗讀表情,從口讀到心想,從文字的表達到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要認真負責,對生字生詞進行音準的矯正,對長句進行科學的斷句訓練,讓學生比較變換節奏和語調的不同表達效果,在對文章進行感情的理解和領悟之后,找到朗讀的語音輕重之處,把握好朗讀的語氣和朗讀速度,帶入自己的感情,進行反復練習和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七、重視朗讀評價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可塑性最強的階段,也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關鍵時期。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對學生的朗讀效果進行評價。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朗讀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朗讀欲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鼓勵的形式增強學生朗讀的自信心。同時,要加強對學生朗讀的觀察,了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運用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朗讀態度。
教師可以采用的評價方式有很多,如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采用藝術性的語言或者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對于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多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評價,如“這聲音多么優美啊,你能再給我們朗讀一段嗎?注意聲音要更加雄厚有力”,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專業的指導,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對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情不到位的情況,教師也應該耐心指導,最好以鼓勵的方式點出學生朗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你讀得很好,在很多方面都很規范,如果加上自己的感情,效果會更好”,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建議,并進行改善和優化,這樣的評價從問題入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和認識,提升朗讀能力。當然,教師在進行朗讀評價時,也要讓學生之間進行互評,讓學生在明確自己優勢的同時,了解他人的優點,在心得分享的同時對朗讀技巧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綜上所述,朗讀能力對于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教師除了傳授語文知識之外,還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朗讀能力提升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小學階段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以及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都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黃芙蓉.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2019(2).
[2]黃宏桂.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2018(52).
[3]李培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科技資訊,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