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秀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教育體制也進行了改革,在新課改當中明確提出了核心素養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還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對核心素養視角下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進行研究,旨在全面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2-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71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分析
當前,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需要改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是將歷史教材作為學習筆記,給學生畫出重點知識內容,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此,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所以教學質量并不理想。而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枯燥乏味,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學生只是機械性地記憶知識內容,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將主動學習變成被動學習。
二、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發展歷程。學習歷史知識,可以感受到我國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感受文化的精髓,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歷史資料知識,以歷史的眼光和態度分析事物,掌握寶貴的學習經驗,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新課改當中的重點教學目標,在初中歷史的核心素養中,內容比較多,包括對歷史問題的考察及創造,創建時空觀念,具有求真務實的精神和能力,用客觀的態度去理解歷史問題和知識內容,用健康、開放的價值觀念吸收和內化歷史知識。
三、初中歷史教學的原則
(一)立足教材,符合教學目標
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要立足于教材,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在新版的初中歷史教材當中,有很多歷史材料、知識拓展內容還有歷史插圖,這些內容能夠滿足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需求,所以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要以歷史教材為主,適當地補充相關的歷史材料,強化重點知識內容,突破教學難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史實,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1]。
(二)主動參與,提升素養
新版的歷史教材,內容真實具體,但不乏生動性。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配樂,讓學生朗讀某些歷史材料,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歷史情境當中,深刻感受學習內容;還可以以話題演講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三)種類繁多,循序漸進
初中歷史內容比較多,類型很豐富,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合初中學生的教學方式,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增加知識內容的深度,注意歷史知識的層次性。在低年級的教學當中,可以采用一些比較易懂的文字資料,還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和實物進行學習;在高年級的教學當中,可以多提供一些原始的歷史材料和理論性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升學生對歷史資料的學習和理解能力。
(四)采用活動,合作學習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教師的講解內容不宜過長。可以組織一些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活動當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提出具體問題,讓學生主動討論學習。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不同觀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一)夯實基礎,轉變觀念
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當中,開展教學的前提是探析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歷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當中需要具備的一種核心素養,這種核心素養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持久。想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需要學生具有相應的時空觀念,具有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實政的辨別能力。只有在擁有這些能力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看懂歷史圖冊,建立起時空觀念。在學生的學習當中,形成一個歷史知識體系,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基礎。只有學生具有扎實的歷史基礎,才能形成相應的時空觀念,把握歷史材料之間的聯系,分析歷史人物的行為,分辨歷史事實的是非,能夠橫向和縱向地對比歷史關系發展,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良好的歷史知識體系。教師要帶領學生充分了解歷史知識的內涵,掌握教材當中的歷史資料,從中挖掘歷史知識,明確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讓學生把握歷史的基本史實。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大多數教學內容是以時間、地點、主要人物、簡單經過和結果影響為主,教師應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幫學生理清知識內容,帶領學生去主動探索學習的內容,從而建立起系統的歷史體系[2]。
(二)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活動當中,大多是以講授為主,教師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課堂教學缺乏靈動性和感染力,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而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打造靈活、生動、開放的歷史課堂,可以通過歷史情境體驗、課堂辯論活動、小組合作等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析問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資料來反復推敲和論證,形成自己的個人觀念。
問題是推動歷史課堂不斷發展的關鍵,教師要通過設置問題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歷史課堂上,教師要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去發現問題,并能夠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探究,解決具體問題,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歷史資料之間的關系,并能夠積極地解答各種問題。
(三)自主探究,確保主體地位
國家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核心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是學校教育當中的重要內容。初中階段的學生,歷史思維不夠完善,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育觀念不一致,出現了很多漏洞,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為被動。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反感情緒,所以很難達到高效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并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3]。
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應該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讓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歷史教學過程變得更加順利與高效。歷史課程內容比較豐富,尤其是我國的歷史,不僅包括社會發展史,還包含文物、歷史遺跡、自然與人文景觀等豐富的內容。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該采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等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教師要明確,在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是占主體地位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引導者,也是學生學習情況的觀察者,所以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空間,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形成自主探究的課堂形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四)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現在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而多媒體技術也是信息技術的一部分。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文字、圖片、音頻、動畫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圖文并茂的教學形式,這種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調動視覺、聽覺感受教學內容,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要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通過視頻、音頻、歷史圖片展示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歷史情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在教學前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其中靈活穿插輔助性教學資料,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五)角色扮演
初中歷史學習內容中的歷史事件,大多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經過,如果一味由教師進行講解,學生往往不能夠完全理解,也難以形成有效的記憶。教師如果能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親自體驗,學習效果會更好。在歷史學習當中,教師可以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扮演其中的人物,體驗事件發展的過程,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體會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感受到特定時期人物的特定思想與精神[4]。
(六)開展歷史實踐活動
在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想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歷史核心素養,可以開展豐富的歷史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具體分析歷史資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的社區或者是博物館參觀學習,調查并收集身邊的歷史資料,并通過圖書館或者是網絡查詢歷史資料,以便對當地歷史文化知識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如此,不僅提高了學生整理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對自己家鄉歷史知識的了解與學習,激發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陳淑華.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20(13):61.
[2]沈建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J].學周刊,2020(13):71.
[3]蘇玲玲.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2020(14):276.
[4]吉等柱.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滲透研究[J].才智,2020(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