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摘 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是兩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和寫作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英語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明確英語閱讀與寫作兩部分之間的關系,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融合到一起,借助閱讀教學促進寫作教學、寫作教學輔助閱讀教學,最終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本文以初中英語教學為研究切入點,對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0-014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74
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架齊頭并進的馬車。英語閱讀是英語語言知識的輸入,英語寫作則是英語語言知識的輸出,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提升了初中學生的英語水平?;诖耍處熢陂_展初中英語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改變傳統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相分離的模式,將兩者有機結合到一起,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到一起,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目的。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面對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師在開展初中英語教學的時候,必須要立足于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的關系,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借助閱讀和寫作的相互促進關系,不斷提升初中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但是在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制約,部分初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整合的現狀不甚理想,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理念滯后,閱讀與寫作獨立教學
雖然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對初中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部分教師在具體開展初中英語教學的時候,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開展初中英語教學的時候,沒有認識到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兩個部分的內容割裂開來,分別設置了閱讀課程、寫作課程等,各自獨立進行教學。另外,在具體的英語測試中,也是對閱讀和寫作進行專門訓練,并未將兩個部分的內容進行有效的貫通。這不僅降低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也影響了學生英語學習成績,難以滿足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教學需求[1]。
(二)閱讀與寫作教學任務安排相互脫離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為了將兩者有機結合到一起,真正實現讀寫結合,教師必須要具備較高的語言水平、課程把控能力等,才能在具體的教學中,將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到一起。但是在具體的初中英語教學中,受到部分教師整體把控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制約,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出現了相互分離的現象。一方面,從閱讀和寫作教學的任務安排來說,兩者之間的主題相互脫離,使得閱讀和寫作的內容之間缺乏任何的關聯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素材,卻無法應用到寫作教學中,不僅導致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低下,也背離了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最初目的;另一方面,在當前初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模式下,教師安排的閱讀量過大,使得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理解大量的閱讀素材,無法實現高質量閱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閱讀質量低下,也給日后的寫作造成了嚴重的阻礙,致使學生英語寫作質量低下[2]。
(三)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時間分配不合理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想將閱讀與寫作兩個部分的內容有機結合到一起,必須要對課堂教學時間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配,進而提升初中英語閱讀和寫作質量。但是在當前初中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由于時間分配不夠科學、合理,嚴重制約了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的效率。一方面,在具體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安排了大量的閱讀時間。但是在教學時間不變的基礎上,學生的寫作時間無疑就受到了壓縮。如此一來,雖然保障了學生的閱讀質量,致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了英語詞匯、寫作素材,掌握了相關的語法知識,但是卻由于寫作訓練時間比較少,無法對其進行有效運用,制約了學生的英語寫作質量。另一方面,還有部分學生在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中,給閱讀教學安排的時間過少,給寫作訓練留下了大量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閱讀時間短,導致學生沒有積累到相關的知識,就投入到寫作訓練中,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3]。
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策略分析
(一)理清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走出教學誤區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兩個部分處于一個整體中,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要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理清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努力走出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面臨的誤區。
針對閱讀與寫作這兩個部分之間的關系,一些語言學家認為:閱讀、寫作如同解碼和編碼,兩者依托于書面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受到啟發、感受。如果學生擅長閱讀,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借助寫作活動,提升學生的接受技能;如果學生比較擅長寫作,教師就應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如果教師需要同時提升學生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就必須要注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實現閱讀與寫作教學融合的時候,教師要明確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和閱讀意識,促使學生在深層次的閱讀中,了解英語語言知識結構、明確文章層次、加深語言文化理解等,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在大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為英語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并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寫作風格[4]。
(二)合理把握讀寫時間,實現讀寫相結合相促進的目標
在初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中,為了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教師要針對當前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讀寫時間把握不科學的現狀,應對讀寫時間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具體來說,教師在具體的讀寫結合教學中,應在每次教學完成之后,應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以便于在后期的課堂教學中,能夠對閱讀和寫作時間進行科學的把握,使得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夠充分地閱讀、充分地寫作,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初中英語讀寫結合的目標。
(三)提高閱讀效率,為寫作奠定基礎
在初中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為了實現兩者有機結合,要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為后期學生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借助略讀,理清文本思路。在初中英語閱讀與寫作教學融合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理清文本的思路,這也是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和關鍵。據此,教師在開展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時候,應改變傳統閱讀中片面重視詞匯和語法知識學習的現狀,應指導學生充分借助略讀的形式,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閱讀的文本進行分段,并形成提綱,對整個文本的思路進行有效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逐漸建構其英語寫作的思維邏輯,并逐漸將其應用到寫作中,最終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第二,利用尋讀法,分析文本體裁。在初中英語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充分利用尋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短時間內,將閱讀材料中的文本信息篩選出來,并對其進行整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尋讀的過程中,可了解不同文體的結構特征、寫作特點等,并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一些優秀的寫作風格和語句,對其進行借鑒,最終應用到以后的寫作中。
第三,利用精讀,捕捉文章細節。在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借助略讀和尋讀之后,還要積極鼓勵學生開展精讀,使得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將文本中的優美單詞、短語等進行摘抄和記錄。同時,教師還應集合其中的重點詞匯、短語等,引導學生開展造句、選擇填空等訓練方式進行訓練,促使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有效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精讀之后,還要引導學生結合重點詞匯等,開展英語寫作訓練,不斷提升初中英語寫作質量。
(四)開展寫作訓練,以寫促讀
在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要做到以讀促寫,還要對學生展開寫作訓練,促使學生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鞏固閱讀成果,并借助寫作教學反哺閱讀學習,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教師在讀寫結合教學的模式下,應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口述訓練,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中的句式、句型等進行反復朗讀,促使學生在反復朗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行了鍛煉,為后續的英語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積極開展改寫、仿寫等模式,實現讀寫結合。在具體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完成閱讀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結合閱讀文本中的人物、情節等,對其進行改革,促使學生在改寫訓練的過程中,深化閱讀知識,并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同時,在閱讀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結構、內容、體裁、表現形式等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展開放學訓練。如此一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也促使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寫作能力。
第三,積極開展閱讀后拓展寫作。面對新課標下的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的時候,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完成文本閱讀之后,可引導學生結合閱讀材料,在課下積極查閱相關的資料,確立寫作主題,進而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寫作訓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是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處于統一體中。因此,面對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要求,教師要明確初中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的關系,合理把握讀寫時間,充分借助以讀促寫、以寫促學的教學模式,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效融合,不斷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丁金玉.讀寫結合,讓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更有效[J].黑河教育,2020(5):16.
[2]張廣軍,馬飛.初中英語教學與閱讀技巧相結合的策略探究[J].寧夏教育,2020(5):58.
[3]夏子.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初探[J].英語廣場,2020(13):128.
[4]曹萌萌.淺談英語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J].知識經濟,202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