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風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深入以及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推行,小學數學的課堂提問已經成為當前數學教師的教學重點。為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和數學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勢在必行。本文主要對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與方法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小學數學具有邏輯性、抽象性強的特點,不太容易被小學生理解。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小學生感覺數學學習是枯燥乏味的,晦澀難懂的。在此形勢和背景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可操作性強、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模式,得到了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高度認可和廣泛應用。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深入探討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與方法。
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注意課堂提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要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扮演著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摒棄應試教育理念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充分發揮主導性的同時,也一定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還要堅決避免出現“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主要因為這種枯燥乏味、單調死板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思維能力止步不前,學習效果差強人意,打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課堂的提問,要想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要多提出一些有價值的、高水平的、高質量的、開放性的、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和共鳴的問題,以此來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掌握數學知識,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
二、教師要設置問題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會愿意學習數學,才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待數學。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極容易出現坐不住板凳、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情況,再加上他們的天性就比較活潑好動,如果沒有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堂,很容易使小學生精神溜號,導致課堂內容左耳聽右耳冒。因此,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時刻保持高昂的態度,在上課時要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作為重要工作。因此,教師要想抓住學生的興趣,就要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特點,利用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來進行提問。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這樣導入:“學生們,老師想要在班級后面的背景墻上做一個漂亮的裝飾,把我們的教室后面的背景墻周圍用彩色飄帶文藝圈,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背景墻的寬是5米,長是15米,那根據已知條件,學生們可以告訴老師,我需要準備多長的彩色飄帶嗎?”通過問題導入,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新課題,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內容當中來,讓學生根據該問題進行思考。這種創設問題情境提問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更好地做到學以致用。
三、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
由于學生之間具有個體差異性,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班級里的每一名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心理特征、接受能力來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使自己的課堂提問更有針對性,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有很多的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沒有注重提問的質量,經常發出無效提問。學生不需要動腦就能跟著回答“是”“對”“好”等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詞匯,看似課堂氛圍良好,實際上學生對于問題并不一定理解。這種單調乏味的回答違背了課堂提問設置的初衷,更是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要適中,不能偏向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要從“個體”轉變為“全體”,保證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回答。除此之外,教師不能只提問優等生,也要對中等生和后進生進行適當的提問,保證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
四、教師要把控好提問的時間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使課堂提問更行之有效,就要做好教學計劃,把控好課堂時間,掌握好提問的時機和頻率。教師要知道在哪一步提問,既不打斷學生的思路,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在課堂提問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教師還可以對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提問,讓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課堂上。
五、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的反饋
對于那些能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要毫不吝嗇地夸獎,以此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勵學生再接再厲。教師還可以通過給學生發“小紅花”的形式,提高學生回答數學問題、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與此同時,對于那些并不能正確回答出問題的或者性格內斂、羞于開口說話的學生,教師更是要耐心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路。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更是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要以和藹的態度面對學生,讓學生敢開口講話,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分享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是要經過教師鍥而不舍的訓練、循循善誘的指導,再加上一如既往的鼓勵與表揚,才能逐步加強。教師一定要不斷規范學生的學習用語。無論學生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還是在讀書本卷子上的習題,都要要求學生使用規范的數學語言,約束學生讀完整、讀具體、讀正確。學生能很好地敘述題意,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審題,能毫不費力的理解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隱藏條件,找到提干中有用的信息。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問題的習慣,這樣不僅會幫助學生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還會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以及數學思維能力。
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廣大人民群眾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與時俱進,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課堂教學,以此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小學數學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提問,讓那些晦澀難懂的問題變得更簡單、更直觀,以此來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七、教師要注重解題方法的傳授,教會學生舉一反三
一個再復雜的數學應用題,無非也就是多個簡單應用題整合而成,包含的知識模塊也局限于某幾種。在面對題干冗長的應用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圈畫題目中的關鍵詞的方法拆分應用題,從而找到問題的核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數學教師直接的講授,帶領學生解決問題,遠不如教會學生解題方法行之有效。教師要告誡學生在讀題時要靜下心來,仔細閱讀題干中的每一個字,避免因為粗心而錯過一些關鍵信息。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已知條件推導出未知條件,找準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和隱藏條件,把抽象的語言轉換為具體的數學語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讀題能力、分析能力。學生在了解題思路后,自然就懂得舉一反三,面對同一種應用題時就會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按步驟分析,做題就會得心應手。
小學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教授并滲透數學思維方法來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只有自己主動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才能領悟到數學學科的真正魅力,才能體會到通過靜心思考、不斷嘗試、反復琢磨之后得到解決方法和正確答案后的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樂。學生掌握了數學學科的做題技巧和答題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基本的解題思路,有利于學生挖掘到數學學科中的一致規律,有利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學生會感覺自己打開了數學新世界的大門,掌握了數學學科的門道,就會發現數學中很多基本題型的解法和做法都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們面對數學題的第一反應不是逃避,而是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解決數學題會更加得心應手,難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久而久之,經過長此以往的練習,學生就會有自己的解題技巧,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對于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八、教師要加強解題思路的訓練,打破學生思維定式
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解題思路,打破學生生搬硬套數學方法、死記硬背數學公式等思維定式。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們尋找題目中的關鍵字,讓學生試著講出他的思路,教師對其啟發誘導,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分析,鍛煉學生的活躍思維。同時,教師還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對于能正確分析題目思路的學生給予表揚,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于思維卡殼的學生,教師也要耐心引導,不斷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題目。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會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同時,教師還要定期檢查學生們的數學錯題本。錯題本有利于學生及時反思、查缺補漏,有利于養成學生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發揮創新思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把控好提問的時間、注重課堂提問的反饋、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注重解題方法的傳授、加強解題思路的訓練,打破學生思維定式,進而提升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楊繼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的有效性提升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0(27).
[2]劉德民.探究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