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鳳巧
摘 要: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圖像式思維總結工具,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變得更加有條理。本文著重分析思維導圖在小學科學教學學習中的應用,旨在促進教師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 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
思維導圖在近年來被廣泛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之中,不僅因為它可以起到輔助記憶的作用,還因為其具有一定的結構性,能幫助學生將學習的內容整合,形成完整的思維體系。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工具思維導圖也越來越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1 思維導圖的概念和特征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在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思維工具[1]。思維導圖作為思維工具,特點是從中心主題以線條和文字的呈現方式將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向周圍發散延伸,促進思維的發散和整理。思維導圖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建立系統的知識架構,把重要內容進行統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幫助他們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思維導圖運用線條、文字、顏色、圖形等,使思維呈現的清晰有序,把事物之間的關系變得容易理解和記憶[2]。
2 思維導圖在小學科學教學學習中的應用優勢
2.1 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
圖1是對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選取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幾部分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整合。由于知識點很多又比較分散,而且工具的功能部分有重合,學生容易產生混淆。利用思維導圖這個輔助工具學習,能夠使知識點有規律、清晰明了,學生看了記憶猶新,不同工具的特點和功能迅速得以區分和聯系,快速的掌握知識技能。
2.2 學生學習的省力工具,提升學習效率的實用工具
思維導圖在課堂聽課中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記筆記,相對于傳統大量板書式記筆記的方式,思維導圖式的課堂筆記法明顯更利于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思維導圖法記筆記需要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快速發現關鍵詞,精準提煉后在筆記上呈現。使用這個方式,首先老師要在板書方面盡量簡化,形成框架式結構;其次學生在聽課學習過程中要專注于課堂,自己主動把握關鍵重點內容,組織語言進行概括總結和記錄;最后,老師要給學生留出適當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提煉總結出內容的關鍵知識點。思維導圖法這個方式既能夠減少學生埋頭苦記筆記的時間,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化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
2.3 思維導圖在課后復習中應用,便于知識整合
思維導圖在課后作為復習總結的教學學習工具,能夠將課堂中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進行概括梳理,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科學概念、定義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復習時知識點零散繁多,思維導圖可以幫學生靈活運用線條、符號、色彩等進行關鍵詞標注,建立知識框架,還可以加以圖像輔助,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專注于記憶。同時學生在這個復習總結的過程中也再次讓思維得到訓練和升華,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和精準的思維導圖加持有助于提升自己未來高效的復習效果。
3 促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評價方式的提升
作為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思維導圖也在教師間得到廣泛運用。教師通過檢查學生完成的思維導圖作業,可以了解到他們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水平,有針對性的對薄弱之處加以引導。而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掌握有困難時,也會及時的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式。教師也可以通過對全班同學的思維導圖進行分析總結,得到比較全面的完整的教學反饋,明白學生存在的困難以及導致困難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自我評價,在構建以及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反思自己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
4 結語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工具應用在小學科學教學學習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幫助學生有效的整合各個單元的知識點,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率,提升學生的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Buzan B,Buzan T. 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 [M].New York:Dutton,1994.
[2] 劉聿航.思維導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現代職業教育》2019.
深圳大學附屬教育集團實驗小學 (廣東省深圳市 51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