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是學生音樂學習中不容缺少的內容,在提升學生音樂能力和音樂素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開展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入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幫助學生實現音樂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的價值探索和實踐應用。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 應用實踐
【基金項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中心項目(20BJN005)。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9-0143-02
音樂是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學科,對發展學生自身綜合素養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僅由教師一味地對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缺少學生的音樂參與環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秉持著“以人為本”和“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全面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潛力,實現其音樂素養的完善和發展。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應用價值的探索
“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是一門實踐與理論有效結合的基礎性音樂訓練項目。這門課程當中涵蓋各種音樂元素的單元化訓練,在視唱樂譜和聽力訓練等基礎上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從而為音樂的理解、鑒賞及表達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將原本枯燥、復雜的知識進行娛樂化和生活化處理,下文將從三個方面針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加以探索和推進。
(一)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整體目光來看,在視唱練耳教學當中音樂只是一項教育工具,而教育人才和培養人才才是最終的目的,這也是教育歸屬于人本、注重以人為本的關鍵要素。在傳統的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當中,教師占據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而學生位于被動灌輸知識概念的客體,這種單向知識灌輸形式的教學關系嚴重打擊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通過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幫助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水平合理分配成若干小組,并闡明下一次教學的目標和重點內容,交由各個小組自主明確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的第一部分各個小組可以可以輪流到前面進行知識演示或提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自己作為旁聽者中的一員,并在小組講解完畢后給予評價和建議,并不斷升華本節課的知識點。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完善課堂教學環節,使得其流程更加清晰,學生可以在集體組織活動中實現有效預習;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體會到站在教學課堂主體角度的切身感受。
(二)利用科學手段呈現最佳學習效益。音樂節奏是整個音樂的開始和基礎。通過節奏的演繹將語言、動作和音樂實現一體化是奧爾夫教學法中的主要特征。在傳統的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當中,最常見的練習方式是重復拍打節奏,不僅枯燥乏味,而且想要記住較長的音樂節奏難度較大,學生在這種填鴨式教學當中無法深入體會并滲透各種節奏類型的特點和規律,也不能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創造性能力。根據奧爾夫節奏訓練便可以有效彌補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單一節奏型訓練模式的空白部分。教師在實際講授前做好設計規劃,積極探索出游戲與技術有效結合的橋梁,將復雜繁瑣的節奏型通過精心設計后變得更富有趣味化,并借助圖譜欣賞、音樂故事和美術舞蹈等方式對學生實施綜合性和系統性的訓練,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加強對音樂節奏的理解。比如小組配合拍打、肢體部位拍打、加入打擊樂器等,進而實現寓教于樂的最佳學習效益。
(三)通過生動的形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利用娛樂形式、游戲形式和其他易于學生接納吸收的方式展開課程教學。比如國語中的漢字“樂”,它具有兩層意義分別為音樂和快樂,這就可以看出音樂原本就與快樂協調互通的。但是從當代音樂學習現狀來看,學生越來越厭倦學習音樂,導致家長焦慮、教師無奈等現象隨處可見,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孩子的興趣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1]。因此,在開展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當中,可以在節奏型的訓練、認識樂譜和唱譜等環節中組織分組比賽、自由創作曲目和情景表演等方式,在最大限度上將乏味的教學轉化為愉悅的體驗,將刻板單一的知識講解和記憶鞏固等內容融入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當中,這樣便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并逐漸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單聲部節奏訓練。“節奏接龍”是奧爾夫單聲部節奏練習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不僅融入了動作教學和節奏教學,還涵蓋了接頭、接尾和完全接龍的三種類型方式。完全接龍主要指的是教師示范拍打所學節奏型的一小段內容,并要求學生加以模仿訓練,教師在學生開展模仿練習的基礎上連續不間斷地拍打。接頭模式的難度相對較高,教師需要針對其中一段節奏型進行拍打,學生根據教師拍打節奏型的前兩拍進行重復并針對其余節奏拍子進行即興拍打,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儲備拍打出合情合理的節奏型,教師便繼續拍打下一階段節奏并讓學生加以記憶,第一小節結束后再實施下一段節奏的拍打,以此類推。教師可以將其合理劃分為切分節奏型、三連音等方式明確學生創作的方向和等級,還可以對于某種代表性的節奏型重點訓練,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增加難度并對復雜接龍形式實現有效交替。針對復雜性較高或對學生協調性要求比較多的節奏練習,奧爾夫教學訓練法可以呈現出更高效、實用的作用效果。比如在練習二三拍子過程中,可以進行雙手同時拍擊的方式,學生首先口讀“一二三四五六”并在此基礎上將雙手安放于桌子上做好準備,然后在“一、三、五”時左手各拍打三個拍子,在“二、四”的時候右手各拍打兩個拍子。
(二)多聲部節奏訓練。在語言和歌唱方面,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主要以聲勢伴奏為主對多聲部節奏進行練習,比如在三聲部的節奏練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口讀第一聲部,并用雙手拍打第二聲部,到第三聲部的演繹期間可以利用跺腳或抖肩膀等方式。奧爾夫教學法應用于聲勢練習期間,還構建出以固定音型轉化為聲勢伴奏方式的創新設計,有效將簡單的固定音型逐漸發展成為學生的無意識動作或基礎活動,難度相對較大的聲部練習中學生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這是一種高效、實用的多聲部訓練方式。另外,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節奏復雜程度不斷增添聲勢練習的難度或在其中融入其他類型的聲部,教師針對主要旋律聲部進行指定,其余聲部作為伴奏。將語言作為聲勢伴奏是奧爾夫多聲部節奏訓練中的重要聲勢訓練措施,可以利用歌詞進行伴奏將其組成語言和聲勢練習的形式,以歌詞和韻律的類型選擇最科學合理的速度,并不斷加深難度,或者在演唱歌曲的基礎上針對固定低音節奏部分采取肢體拍打的方式。教師在進行聲勢練習編排的過程中,需要始終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聲勢與伴奏的主要旋律在節奏類型方面要呈現出一定的區別,二是固定低音不能有過多的節奏變化,特別是由三四個聲部組成的固定低音,整體形式要設計簡單一些。
(三)奧爾夫樂器使用方法。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重點強調不要在樂器的使用中過度依賴鋼琴,而要利用操作簡便、容易上手的樂器來全面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主觀性,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自身音樂素養。奧爾夫樂器主要涵蓋兩種,分別為無固定音的打擊樂器和有固定音的樂器,無論選擇哪種樂器都要在具體的使用環節中讓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并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樂趣[2]。需要重點關注的是,現階段我國教師在節奏的模仿方面還有諸多不足之處,例如在沒有提前做好思想準備的情況下隨意加入節奏性樂器便會使得整體教學質量大大降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納效果也不夠理想,這就凸顯出視唱練耳教學當中節奏性樂器訓練的重要性。將奧爾夫樂器有效融入于教學環節當中可以全方位檢測學生的技巧掌握狀況,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課堂教學當中并加強對節奏的掌握能力。奧爾夫樂器在視唱練耳教學當中,可以利用不同形式和聲勢開展合理交替加以使用。比如教師在利用聲勢為學生展示節奏類型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樂器來模仿訓練,也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樂器對所學節奏某部分實施演奏,或者利用聲勢和樂器進行二聲部合奏等等。在聲勢節奏練習期間加入奧爾夫音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聽力訓練方法。奧爾夫教學法在“樂理·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設計出更多聽覺的訓練方式,首先強調對學生聽覺記憶能力、聽辨能力和對音樂的感悟能力進行培養是聽力訓練的主要目標,節奏演繹和演唱也是建立在完善的聽力訓練之上的。為了有效完成這個目標,奧爾夫教學法最注重的是開放化的聽力訓練,也就是在聽力訓練的基礎上始終秉持開放形式的思想觀念,訓練的重點是從最基本的音樂元素過渡于結構系統當中,元素主要涵蓋音樂結構、風格和思想等。在教師開展視唱練耳教學期間,除了在基本元素的練習方面,還要納入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與聽辨[3]。開放性的思想觀念同樣也適用于聽辨作品的篩選中,促使聽力訓練為學生奠定音樂學習的良好基礎。
三、結論
現階段,雖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已經廣泛應用于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當中,但是實際教學的成果還不夠顯著,此種教學方法需要深入發展和挖掘的空間還很大,在未來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并及時發現問題加以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瑞軍.淺談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21(35):104.
[2]陳江鴻.分析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高校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文藝家,2021(6):105-106.
[3]姜秦豐.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大學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9,39(4):118-119+149.
作者簡介:
陳燕(1988年-),女,漢族,湖北京山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