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理

【摘要】思政課是育人工作的主渠道,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基礎課程。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起著關鍵性作用。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思政課就像指路的明燈、精神的燈塔,承擔著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神圣使命。對此,本文從當前思政課育人功能發揮的現實情況入手,就提升初中思政課育人功能的提出策略。
【關鍵詞】初中學段? 思政課程? 育人價值? 提升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中心(SZQ202114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6-0056-02
一、初中思政課育人功能的明確及背景
(一)思政課是“五育并舉”的基礎課程
全國教育大會以來、廣大教師特別是各學段的思政教師積極投身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研究。各學生思政課的實施展示出新的蓬勃局面。研究認為課程思政并非新增一門課程,也并非減少一門課程,而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育人理念有計劃、有目的、有體系地融入各個學科之中,以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滲透教學實踐,并最終傳遞給受教主體正確的思想意識,使之成為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育人功能。此外,課程思政不同于課程教學,它具有內隱性、過程崇尚自然性、方式凸顯暗示性的特點,且需要所有課程的教師形成一個“育人共同體”,推動各類教師的協同合作。最后使學科學習和思政德育步調一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享發展。
(二)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宗旨的關鍵課程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認為其他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就是要使其他各類課程在教學中,要注重播撒信仰與思政課一起形成合力育人,更好地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并指出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宗旨的關鍵課程。[1]近年來,圍繞“立德樹人”宗旨的關鍵課程功能的發揮,提出了以思政課程為主陣營,課程思政為兩翼補充,提出要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強化教師隊伍思政專業素養;構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師教育共同體等學界達成了許多有價值共識,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功能得到廣泛認同。
二、初中思政課育人功能的提升策略
(一)堅持初中思政課程本質,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遵旨
十八大以來,通過多次重要會議的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已經成為教育的根本遵循。教育的目的,是將人培育為健全人格的現實的個人,是完整的,而非片面的、單向度的人。立德樹人是一個全面且立體的系統工程。立德是為了更好的樹人,樹人是立德的根本目的。抓好思政課程建設使各學科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育人育才的關鍵之舉,將專業知識融入思政課,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形成協同育人機制,有利于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遵旨。
(二)踐行五育并舉,加強學科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到,課程建設領域重點推進“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建設,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思政課程主要致力于在“德育戰場”發揮作用,而課程思政的提出,正是順應了新時代的需要,順應了“五育并舉”理念,充分挖掘各種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幫助學生更加立體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故在課程育人過程中不能機械地將“五育”孤立或割裂,而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其核心內涵都是育人讓學生自然浸潤于德、智、體、美、勞五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拓寬思政課程維度,豐富思政課程體系
1.統籌推進,整體規劃,明確課程目標
堅持一體化課程規劃,在各學段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開設思政課,培養有德有才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自覺融入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引導學生把黨和國家以及人民放在心中,強化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
2.加強創新,優化課程內容,構建課程體系
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應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史,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有機融入憲法和法律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采取選修與必修相結合的方式,適當采用選擇性必修形式實施校本課程、興趣班等思政類選修課程構建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設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體現學段特點,開展體驗性學習,促進思政課課程體系創新,促進思政課育人功能提升。
(四)整合資源,加強教材建設
1.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建設
《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對初中階段思政課內容也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明確規定初中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必修課程,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品德、法律常識、中華文化、心理健康等,課時占小學、初中階段九年總課時的6%~8%,并提出加強教材體系建設的建議。意見指出加強教材體系建設首先要完善教材編審制度。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國家教材委員會指導和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統編統審統用。依據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思政課課程標準,教材實行“一標一本”,由教育部負責組織編寫。大學階段必修課教材實行“一綱一本”。由中央宣傳部會同教育部組織編寫本科、高等職業學校專科、研究生必修課教材,按程序審核后報中央審定,適時推出。適時組織編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教材,規范“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資料編寫使用。由教育部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組織編寫選擇性必修課教學大綱或教材。地方或高校開設的思政課選修課教材,由地方或高校負責組織審核選用。
2.持續開展課程教材一體化研究
每門思政課教材內容、不同學段及同一學段各門思政課教材內容的相互關系研究,教材文獻資料、學術話語、表述方式、呈現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課課程與教材、教學評價之間的互動研究等,促進思政課教材的科學性、權威性與針對性、生動性有機結合。構建立體化教材體系。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配套用書的建設和管理,依規進行編審工作。國家統編的中小學思政課教材的配套用書,按現行要求組織編寫。高校思政課必修課教材的配套用書,根據需要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審核、推薦使用。支持、鼓勵研制優秀教案、課件和案例等,推進數字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庫建設,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立體化教材體系。
(五)加強思政與德育融合,構建大思政課體系
班會課是學生品德教育的主陣地,通過班會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價值觀引領,促使學生行為轉變是學生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品格養成是以認知為前提的,只有改變認知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從而促使行為的轉變。筆者圍繞自主品格,開展序列班會課進行自主習慣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主的重要性,通過維護的解析幫助學生全面認知自主習慣,通過在班會課上的學生互相評價,促使自主的鞏固。具體實施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進行自主習慣的班會課序列規劃和創新班會課開展形式,增強學生自主習慣養成的自覺性。
1.進行班會課與思政內容融合的序列化課程建設,提升學生自主性
結合初中政治課相關內容設計自主系列班會課。自主系列班會課一般分兩個單元進行,分別是“做主動做事的人”和“做主動負責的人”。兩個單元共有七節課相互聯系的一個課程序列組成。通過序列化的引導,學生系統對自主品格有了更加系統的認知,逐漸認識到自主的重要性,為品格培養奠定認知基礎。具體如圖1:
2.創新形式,構建融合性班會課,提高思政育人功能的時效性
提高班會課對學生品格培養的效能。活動體驗的班會課促進了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道德的體驗中樹立道德觀念,形成價值觀念。但是此類班會課往往是解決學生價值觀中重大問題,無法結合學生自身情況促使學生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鑒于此,筆者將班會按照生活反饋、行為互評、調整改進三個環節進行組合、實施,形成一種簡易操作,實效良好的班會課形式。其中“生活反饋”是擔當發言或者自由發言環節,通過發言反饋一段時間學生行為情況,通過此了解學生行為和思想情況。而“行為互評”則是在班主任引導下對學生反饋中有代表性的行為進行評價,促使有或者想有類似行為的學生進行反思,重塑認知,實現價值引領。最后的“調整改進”環節則是班主任或者其他同學提出改進建議,有類似行為同學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改正和完善。經過改正和晚上之后又會在下次“生活反饋”中得到體現,對于持續改善,效果明顯的情況量化激勵表彰。
三、結束語
加強思政課建設,豐富課程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立足學情,創新方式。優化教學方法;加強學科融合,貼近學生生活,開展相關方面的活動,多進行社會實踐;加強學科融入思政內容的研究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思政應該貫穿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提高老師的思政課程的教學能力;結合實例;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應該同步。在思政課程中融入地方特色,初中思政的育人功能將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求是(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