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受到社會誠信危機、誠信教育缺失及家庭引導不當等現實因素的影響,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事件比比皆是,層出不窮。作為未來國家的主要建設者,同時也是走入社會中使用信用服務的重要群體,因此,在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意義重大。文章通過對當代大學生誠信現狀的實地調查,分析了當前在校大學生的授信意識的現狀以及誠信缺失的原因,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從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角度對在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缺失? 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013-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得到黨中央的高度肯定,并上升到戰略地位。然而,在當前社會、學校和家庭誠信教育手段的影響下,在校大學生出現考試舞弊、學術不端、作業抄襲、簡歷造假甚至透支逾期等信用意識缺失的現象越來越多。有的學生因為信用意識薄弱的問題或是受到處罰或是學業終止,更有甚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由此可見,提升大學生的信用意識,完善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機制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誠信意識調查情況
(一)大學生對誠信的認知情況。調查顯示,有超過80%的學生對誠信問題很重視,一部分同學對誠信問題持一般關心的態度,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對誠信問題表示無所謂。另外在對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的調查中得知,有5%的同學周圍存在國家考試作弊、替考代考等嚴重的失信行為。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還是非常看重誠信這一品質的,不管是自身對誠信的理解還是對誠信問題的看法,都能看出當代大學生對誠信這一品質的認可度。
(二)大學生對誠信缺失的態度。據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誠信缺失表現最為集中的是考試作弊和作業抄襲。在對待作業抄襲的態度上,居然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可以接受,近四成的學生認為抄作業是大學期間很正常的行為,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完全不能接受抄作業這樣的行為。對待考試作弊的態度上,有70%的學生表示堅決反對,有的學生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要有極少的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是獲取高分的途徑。在完成作業方面,只有29%的學生的作業是獨立完成的,大多數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都會優先選擇抄襲的方式。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對于抄襲這種小的不誠信行為很不在意,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輕微失信行為的容忍度極高。
(三)大學生在校誠信教育情況
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高校的誠信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的重要工作,但對目前高校誠信教育的滿意度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學校的教育效果并不明顯,更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沒有效果。從大學生所在高校的校規校紀是否有誠信內容調查來看,有70%的學生還是知道學校的校規校紀有誠信內容,但也有30%的同學表示不太了解。由此可見,當前高校作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重要參與者,最主要的問題是誠信教育的方式不合理,導致誠信教育的效果并未達到預期。
二、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期,政治經濟體制和法制建設還有待完善。信用管理及信用評價的機制不完善,致使許多企業和個人的失信行為不會被追究責任,社會失信的成本較低,而不誠信的收益較高,這種信用環境為大學生的守信意識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其次,較高的就業壓力也是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催化劑。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增加,加之疫情的影響,高校畢業生近年來在就業方面承受著巨大壓力。為了在就業中占得優勢,有些畢業生選擇利用虛假學歷、虛假實習經歷等手段來提高自己被錄用的可能性。
(二)學校因素。隨著國內高校間競爭的不斷加劇,拼師資拼榮譽的理念使得高校依然存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輕培養學生人文價值。片面追求高就業率的效用。除此之外,還存在只注重學習成績和專業榮譽的評優評先標準。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大學生的公民素質教育,尤其是誠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輕視。一些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按規定動作辦事”的硬說教階段,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更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家庭因素。在國內重應試教育的歷史背景下,多數家長過分注重孩子的學校成績,忽視孩子道德素質的培養,不能正確引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誠信缺失行為。同時,一些家長自身就缺乏守信觀念,利益至上,其不誠實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孩子。最后,多數家長覺得孩子進入一所好的大學就可以高枕無憂,將誠信教育的工作全部推給學校。
三、國家對大學誠信教育的政策導向
(一)加強大學生誠信文化教育。首先應該從思想上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守信意識、履約意識及規范意識。守信意識指道德范疇的信守承諾,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履約意識即遵守契約規定,擁有契約精神,這是重點內容,也是未來大學生信用的主要體現;規范意識即遵守規章制度,這是重要保障,也是約束自我的關鍵一環。其次應盡量避免傳統的單線的教育模式,要善于將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進行有效的融合,進一步增強高校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實踐能力。
(二)推進大學生信用制度建設。首先,要加快推進并建立健全大學生信用帳戶或信用檔案。檔案內容應包含在校合規情況、評優評先情況、志愿服務情況、實習就業情況及社會違法情況等多方面,以大學生信用檔案為載體,觀測考查學生的誠信思想動態。其次,要加快建設大學生信用評價制度,探索信用評價結果與學業深造、招生、就業、學歷學位授予、助學貸款、評優評先等事項的聯動關系。最后,優化大學生守信激勵與失信約束制度。在學生就業服務、雙創服務、金融服務、生活服務、人才服務等領域對優秀青年志愿者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強調“以法律、法規或者黨中央國務院政策文件為依據”,強調失信懲戒措施要輕重適度。
(三)推動應用場景建設。目前大學生信用體系建設的最主要應用場景就是青年志愿者服務,國家出臺了多項文件對青年志愿者信用信息建檔,信息共享,守信激勵等做出了較詳細的規定。《青年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里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青年信用產品與服務市場,提倡分地區、分領域開展青年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在學習教育、志愿公益、就業創業、婚戀交友、信貸租賃、撫養贍養、醫療健康和出行旅游等領域開展青年信用產品應用示范工作。
四、在校大學生誠信教育改革的建議
(一)加強社會誠信宣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經濟建設容忍度的進一步開放,許多處于監管灰色地帶的商機愈發蓬勃,唯利是圖的營商理念越發凸顯,受“有錢就是王道”“有錢能使鬼推磨”思想熏陶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社會媒體的渲染和報道,給大學生的思想帶來了極壞的影響。所以要提升大學生整體誠信意識水平,首先就是要加強誠信宣傳,從而營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環境,讓大學生能夠感覺到社會是誠信的,所以在大學生進入社會以后也會以身作則,具有較高的誠信意識。
(二)完善高校誠信教育。高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道門檻,高校誠信教育質量的高低決定了大學生日后的誠信水平。首先,高校應重視以誠信為核心的德育培養,不能只把學生的專業和競賽水平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這種功利性極強的做法極易培養學生“高分低德“的學生。要把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設計成長期性的教育過程,不能只是在某個誠信日,或者某節課上來做,因此要盡快改變傳統的以學業成績和獲獎多少來認定一個學生是否是好學生的標準。其次,要善于利用課堂授課的契機,合理地嵌入課程思政環節,將專業知識和誠信教育的培養進行結合,提高誠信教育的效率,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也體現了誠信教育的長期性及日常性。最后,高校要豐富誠信教育的形式,應強化誠信實踐教育,弱化傳統的課堂教育、理論教育。要利用身邊的優秀案例,培養大學生崇尚誠信,拒絕欺詐的理念。在校教師應以身作則,強化教師的誠信意識培養,發揮教師的示范與引領作用,讓誠信教育的案例更接近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
(三)重視家庭誠信教育。首先,父母應該重視誠實教育,引導孩子樹立誠信的價值觀。此外,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遵守誠信,例如,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誠信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誠信待人、誠信做事的良好品質。其次,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在教導孩子誠實、不說謊、承認錯誤并改正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父母應該要有耐心、細心,并及時地在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中糾正孩子不誠實的行為,讓孩子知道不誠實行為的危害。總之,父母應該認真負責地為他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正直的氛圍。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應該互相信任,這樣他們的孩子才能學會互相尊重和信任,并培養正直和互助的品質。
參考文獻:
[1]宗傳鑫,陳澤標,倪莽,雷小軻.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提升高校誠信教育實效性[J].大學教育,2018(11):156-158.
[2]陳玲玲.國家助學貸款與大學生誠信意識培養研究——以閩南理工學院為例[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8,20(6):112-114.
[3]朱懷謙,鐘軍.試析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誠信缺失原因及對策[J].山西農經,2017(22):132+147.
[4]楊倩倩.大學生求職簡歷“注水”現象的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25):69-70.
[5]徐巧月.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問題研究[J].林區教學,2019(2):5-7.
作者簡介:
馬璽淵(1989年-),重慶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信用管理。